评论丨 “搅局者”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 认真你就输了
3月2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随后另一家国际评级机构标普于3月31日也将中国主权评级的展望由稳定调整至负面。一个月内,有两家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引发国内外市场关注。
3月31日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回应中国主权信用评级问题
穆迪、标普将我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我国推进改革、应对风险的能力。评级公司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实体经济债务、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市场风险等方面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主权信用评级是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的对一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评判。目前涉及主权信用评级业务的主要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惠誉评级、标普和穆迪。他们的评定对世界各国投资者有指导和影响作用。
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的原因:
穆迪的调降原因包括政府窄幅增加导致的财政状况弱化、资本外流导致的外储持续下降等。
标普的调降原因包括中国政府信用度面临的经济和金融风险逐步上升等。
现象:穆迪下调我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以后,境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人民币汇率走势并未受到展望下调的影响,境外主权债券收益率、离岸人民币汇率也未因此出现波动,说明市场投资者还是保持了较强的信心和良好的预期。
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解读:两家的评级报告,国内外市场大可不必“如临大敌”。报告显示: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不变,将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并在文中写到:至少到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保持不低于6%的强劲年增长率,对应不低于5.5%的人均实际GDP年增长率。
也就是说,两家评价机构,肯定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只是对其未来展望有点担忧。而这种担忧并不是针对中国。实际上,在资源价格下降,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大背景下,国际评级机构对所有资源国和新兴市场的未来展望都表示了担忧,作为资源国的中国只是其中一个。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张连起分析:有悖于基本事实的评级结果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盲人摸象,而且是一种带有偏见和意识形态化色彩的“评衰”。
首先,国际上通常用两个指标评价一国财政风险,赤字率和国债。🔽🔽🔽
按照穆迪的预测,即使中国政府债务水平到2017年进一步升至43%,依然远低于国际通行的“警戒线”和众多发达国家的水平。
此外,中国政府的债务与美欧日和其他新兴市场的主权债务有一个本质不同🔽🔽🔽
持续的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又给它加了一份“保险”。至于地方政府债务,新预算法实施以来,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警机制得到系统加强,“借、用、还”的一系列规范清晰有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实现了市场化转型。
因此,这俩家评级机构低估了中国单一制财政的支付能力,高估了“听来的”风险,错估了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以及供给侧改革激活新动能的强大助推力!
实际上,国际评级机构的市场影响力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大打折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评级机构分别连续下调希腊和韩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对市场预期和投资者信心产生负面影响,“雪上加霜”,被指责“缺乏客观、公正的原则”和“有意搅局”。
2011年穆迪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对49家中国公司的企业管制表示担忧,导致相关企业股价下跌,违反了香港证券期货条例。近日,香港证券期货事务上诉审裁处宣布,对穆迪处以1100万港元的罚金,这是我国作为一个有力量的经济大国第一个不怒而威的表示:有针对性的不负责任的报告必须承担责任。
3月2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3月3日又将多家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
对此,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说,穆迪在没有明确了解我国国家宏观政策和改革方向的情况下,对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下调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而贸然对多家企业和金融机构评级展望下调,则可能会引起这些机构在国外融资的成本上升。如果引发股价动荡,市场亏损,我们有权利依法维权,依照香港先例,追究责任。
猜你喜欢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陈洁
编辑/庞丁
支持原创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