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大量海淘商品被弃” 为何这次谣言盯上它?
昨天,小编的朋友圈一天之内又经历了一次谣言与辟谣的反转。内容与你我都关心的“海淘”税收新政相关。
昨天上午,
朋友圈如果有弹幕功能的话,
是这样的🔽
几个小时之后,昨天下午,就辟谣了,说当时海关查获了一位旅客从韩国带回来的四大箱化妆品,东西太多,只能铺在地上例行清点,所以这张图显示的其实是海关正常执法,打击逃税的海外代购。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海关的一次正常执法会被扣上“新政导致税额大涨”的帽子?
曲解:“个人入境免税额度减少到2000元”
在这次新政中,跨境电商单次交易限值为人民币2000元,而这被不少人误读为“个人入境免税额度减少到2000元”。
实际上,这次新政对入境旅客个人携带随身物品的规定并无太大影响。
财政部等五部委今年2月曾出台规定,“在维持居民旅客进境物品5000元人民币免税限额不变基础上,允许其在口岸进境免税店增加一定数量的免税购物额,连同境外免税购物额总计不超过80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目前个人从境外携带商品回国,有境外购买商品5000元以及在口岸免税店3000元,总共8000元的额度。
如果你带的物品价值超过了限额,对超出部分就要交新政刚刚调整的行邮税了。不过,8000元的限额,对大多数人而言,“海淘”新政根本无需担忧了。
分不清:“海外消费”与“海外代购”
这次谣言风波中,很多网友看到图中被清查的一地商品,再看到商品是来自于“入境的一位旅客”,就轻易地为谣言刷屏。而上海海关澄清,这其实是一个专业“人肉”海外代购。
而这也说明不少人甚至没有认清“海外消费”与“海外代购”的区别。
“海淘”目前主要有跨境电商、海外直邮、专业海外代购、个人旅游购物等模式。
跨境电商平台如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网易考拉等,用中文服务,货品往往是从国内保税区或自贸区直接发货。
海外直邮平台如亚马逊、日本雅虎购物等,一般是国际大企业,需要购物者懂外文,在这些企业的网站上直接用外文下单,货物也往往从海外直邮或者通过中转公司转运国内。
专业海外代购与个人旅游购物都是靠人把东西从境外带回来。
不理解:新政税目那么多 如何影响“海淘”模式?
跨境电商——新政征收关税(一定额度以内免征)、增值税、消费税。新政规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物,单次2000元以下、全年20000元以下免征关税,但仍要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目前只按法定应纳税额的70%征收。”
海外直邮——新政征收行邮税。新政规定,原来的四档税目调整为3档,税率分别为15%、30%、60%。
专业海外代购、个人旅游购物——超出个人入境携带物品免税额度部分,征收新政调整的行邮税。
可以看到,与新政相关的税目有行邮税、消费税、增值税、关税等。众所周知,税收政策的宏观性、专业性往往很强,普通百姓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对专业术语不明就里,就算不清到底价格究竟会涨还是会跌。因此,担忧情绪和成见占据了上风,给了谣言空间和余地。
税收知识普及应“通俗易懂”
“海淘”税收新政对于“海淘”商品的价格影响实际上是有涨有跌,但“网络解读”却落入了偏见的窠臼,把“税收调整”与“涨价”划上了必然的等号。
谣言不胫而走亦有深层次原因,症结莫过于对这次税收新政的解读不到位。
一方面,是对税收新政的执行方式解读不到位。不论是上文提到的对“个人入境免税额度减少到2000元”的误读,还是对“海外消费”与“海外代购”的混淆,亦或是对新政税目专业术语的不理解,背后反映的都是这个问题。
税收政策关系到每一位百姓,理应更加透明清晰。只有大家都清晰明了如何执行了,税收新政才能获取更多理解和支持,增强政策落地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是对税收新政出台的原因解读不到位。为了鼓励跨境电商的发展,我们的税收政策曾经相对宽松,这在事实上造成了沿海地区一部分贸易企业在竞争中的不利局面。许多专业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甚至经营困难。此番税收政策调整,正是基于公平的考量,希望做到一碗水端平。
此外,近年来海淘大军日渐磅礴,专业从事海淘的个体也越来越多。许多海淘的商品,通过打擦边球的方式运回国内,逃漏了税款。单从个体来看,税款或许不多。但蚂蚁搬家式的采购方式,让国家的税收的损失越来越大。
说清楚原因,老百姓对于税收新政的出台才能多一份理解,理解多了,抵触与偏见就少了,也就没有了滋生谣言的土壤。
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除了对税收新政的解读要加强,最关键的,是要增强“用之于民”的获得感,让纳税人享用到与税负等价的公共服务。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公众对中国的税务有更多的信任。
文 / 央视特约评论撰稿 王健
猜你喜欢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陈洁
编辑/ 吴璇 郭爽 王元 李婷婷 文凡
支持原创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