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全聚德总经理周延龙:老字号特怕急加油
全聚德转向本地市场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编辑|米娜图片来源|中企图库7月27日下午5点半,全聚德和平门店一层挤满了等位的人,4人小桌的号已经放到了95号,大厅里负责叫号的人一遍遍提醒上前问询的顾客:4点开始正式放号,但有很多人两三点就会来等了。这是一份久违的热闹了,随着这份热闹一起复苏的,还有这家穿越159年风霜的“老字号”的市场活力,8月15日发布的2023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全聚德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4.06%,净利润同比增长118.28%——算是几年来难得的增长了。
摄影:邓攀
当然,还比不上过去的盛况,那是一个长达20多年的高歌猛进的发展亢奋期,最好的时候,仅王府井一家门店日销就有260万元。那个时候,周延龙还在东来顺,2019年底他就任全聚德集团总经理——两者同为首旅集团旗下的“老字号”企业。算起来,他的职业生涯近30年,其中有15年事关餐饮,还都是“老企业”,但他身上却有一份难得的爽利。他说话直截了当,批起公司的问题比外人都不留情面;是一位雷厉风行的改革派。老字号需要改革,全聚德更加需要。2018年开始,全聚德的净利润就步入下滑拐点,2019年的情况进一步恶化,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雪上加霜,全聚德接连三年陷入亏损泥淖。但另一方面,老字号的改革就像走平衡木:又要保住老招牌,又得做出新花样;否则新的没创出,老的也没留住——也正因此,很多老字号宁愿固守原地,也不敢轻易迈出改革的一步。“既然叫老字号,就说明这个品牌已经有着深厚的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有其在市场的固有定位,与消费者也形成了情感链接。”杨立强调,作为波士顿咨询(BCG)消费品业务的中国区负责人,她为许多消费品牌和餐饮企业的转型提供过解决方案,在她看来,老字号一定要基于已有资产进行二次创新,在管理、技术、营销等多维度构建与时代的相关性,否则改革风险很大。这也曾是摆在周延龙面前的一道艰难的选择题:举步不前还可以留在舒适区,往前一步则是未知的风险,“创新肯定会有代价,有阵痛”。理性的考量之外,他也有着不甘心和不忍心。2020年底,和平门店一楼“中华一绝”新概念餐厅改装完毕,以全新的面目开门迎客——这算是周延龙在全聚德打响的第一枪,但这一枪是鸣响还是哑炮,他自己心里也没多大的底。一天,他见到一对老夫妻在门口犹豫,领他们进店的时候才了解到,老两口家住昌平,之所以坐了很远的车、冒着疫情的危险过来,是因为他们几十年前就在这里结婚,现在听说门店改了,过来看看。周延龙说在那一刻,他才愈加坚定了进一步改革与行动的决心。“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品牌一定能做得更好,”周延龙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表示,“我们已经吃了几十年的红利了,如果不做出一些改变,后人就没有红利可吃了。”1.任何产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我们不能保证一个产品就因为是老字号、是全聚德,就能一直卖下去。过了疫情这三年,还想不明白这些事情,这个罪就白受了。
2.当我们自己服务能力达不到的时候,我们就要重新审视这个“费”要不要收。
3.作为管理者,我们不能老是拿勾勾、画战略,指了一个大家看不清楚的方向,你得让他感觉到,变了之后确实比原来更好,这样才能上下同欲。
4.永远不会准备好,准备好了就意味着停止,所以就要不停地做各种准备,等待是最可怕的。我们这三年最重要的是没有等,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大家都没有躺平。
5.管理者都是陪跑的,真正跑在赛道上的运动员一定是门店的员工和经营者,是食品板块的员工和销售团队,我们只是引领方向,给予政策支持,但一定要做到一起跑。
6.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对一个方向,建立一个合理的、有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让员工不白努力。驱动大家一起向前冲的,是创造的欲望。
7.这些方面都调整到位之后,全聚德一方面产业链更完善、更健康,可以实现自身的快速生长;另一方面具有更强的品牌吸纳能力,进化成一个更有影响力的餐饮、消费平台。
8.以全聚德集团目前的品牌影响力来说,通过加盟来实现快速扩张并不是难事,但这会造成品牌的异化。未来我希望逐渐实现直营多过加盟的状态。
9.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做好老字号的事儿。不要急功近利,老字号特别怕急加油或是急刹车,它不是说你想快就快。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
“赚有道理的钱”
《中国企业家》:刚才提到来自市场的一些诟病,当时比较多的指责针对的是全聚德的服务费,上任之后你将这个费用取消了,当时全聚德面临的业绩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决定是不是压力更大?周延龙:说实话,从营收的角度,服务费这部分收入,相当于被硬生生地砍掉了。但这个钱能救命吗?救不了。却有可能进一步伤害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感情。所以取消服务费,一方面让消费者消除了心理上与老字号的距离感,也降低了消费的心理门槛。这是眼前和长远的一个权衡。原来我们讲老字号,提供的是国宴标准的服务,但是现在接待量这么大,做不到对所有客人都提供那种高规格的服务,而且更加年轻的消费人群也不再偏好这样的服务,那收取10%或15%服务费的道理又在哪里?所以当我们自己服务能力达不到的时候,就不能收。反之,我们也会收取包间使用费,但却没有一个投诉的,因为装修得好,用餐环境也好。《中国企业家》:你会经常看这些评论吗?周延龙:看,不看怎么加强管理?我们从2021年有个新规定,把管理人员收入当中的30%拿出来做月度考核,原来是季考或者年考,力度不够。现在的考核里面,市场收入、利润指标占50%,其他考核指标还包括外卖好评率、市场口碑等,也是向门店强调一定要重视消费者的反馈。《中国企业家》:所以你是不是也会偷偷到店里考察,扮神秘顾客?周延龙:我神秘不了了,他们都认识我。曾经干过一件神秘的事儿,就是全聚德刚做外卖时,我们领导班子四个人分别去8家门店,每个人在两家门店下单,一共买回来8套4组同样的菜,结果一看、一吃、一对比就发现问题了。只有更多站在消费层面反观我们的运营,我们就会更多发现真正的问题,并着手去完善解决它。所以我觉得监督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手段,政策下去后要进行有效的抽查和监督。还有一个很重要,是要把道理讲清楚。因为任何变革都需要投入,尤其是疫情期间,门店经营压力大,还要增加投入,这样门店会有不理解甚至是抵触。所以作为管理者,我们不能老是画战略,指了一个大家看不清楚的方向,或者看不见、摸不着的目标,改革措施一定得落地,你得让他感觉到,调整完之后确实比原来更好,服务空间更大,消费者更满意,这样才能上下同欲。你看我们外卖业务是从零开始的,通过这两年对菜品、价格的调整,对差评率的监督和后续针对性的改善,以北京地区为例,餐饮门店外卖业务收入已经占到餐饮收入的7%。门店后来也都尝到甜头了,现在王府井店有半层专做外卖,服务对象更多是北京本地人。摄影:邓攀
“驱动大家一起向前冲的,不是分配的欲望,而是创造的欲望”
《中国企业家》:2019年底到任你就发现了全聚德集团存在的挑战和问题,但是一系列改革是从2020年中才真正开始的,中间的考虑是什么?周延龙:发现问题之后,什么时候动手去改变它,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判断。在商言商,做企业压力是很大的,尤其是财务数据透明公开的上市公司,要持续增长、稳定股价,要不断给投资人创造新的效益和增量价值,靠什么?就靠存量产品和固有业态的稳定,同时还要不断地创新。举个例子,当时我来以后,就发现很多设施、设备老旧——再好的机器快速运转多年,也需要定时保养。但永远有新的指标要求,停不下来。因为店面一装修,就要花上三四个月,停业就意味着没有收入。而过去的三年,也是我们重整旗鼓再出发的三年。我前几天还看到一句话,感受很深,就是you will never be ready to prepare(你永远不会准备好),就像我们,不会准备好应对这么大的一场风险,同样也没有准备好风险就这样过去了——永远不会准备好,准备好了就意味着停止,所以就要不停地做各种准备,等待是最可怕的。我们这三年最重要的是没有等,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比如店铺改造、菜品研发、组织调整,大家都没有躺平。《中国企业家》: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疫情带来的外部威胁,打破了全聚德集团内部的生存惯性,推动了改革。周延龙:你说的特别对。全聚德集团这么多年的发展惯性,对于改革推进来说有两个阻碍:一个就是员工曾经收入不低,那点激励的小招是不管用的,吸引力不够,撬动不了积极性;但在疫情困难的情况下,任何一点有利于员工的正向引导都会产生效果。还有一个就是改变了门店之间相互割据的关系。此前,我们的门店都是独立运营,但这也会有一个问题,久而久之就变成各自为政。之前市委市政府对我们提过专项整改要求,其中就包括人工成本占比太高,一个门店都变成小集团了——什么职能部门都有,现在除了最关键的财务和人力部门,保留门店一个出纳和考勤人员之外,其他的全部上移到集团;门店一算账,发现人事费用率和人工成本都降下来了。这些其实都是对管理惯性的改变,长远来说一定是有好处的——但如果没有外力的冲击,这一步我们可能就走不出来的。当然,我们现在还在适应优化中,比如一些管理事务统一到集团之后,管理措施和流程要求是不是能适应门店真实的业务需要?能不能实现效率最佳?哪些管理应该统一、哪些应该下放,怎样才是一个最优组合?这些还在进一步调整中,但我觉得这个方向是对的。说实话,我们(管理者)都是陪跑的,真正跑在赛道上的运动员一定是门店的员工和经营者,是食品板块的员工和销售团队——他们才是真正的生产力来源。我们只是引领方向,给予政策支持,但是一定要做到一起跑。其实我们的员工都很不容易,我相信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品牌一定能做得更好,所以还是要让大家树立更多的自信。《中国企业家》:你说到这个很动情,是个挺感性的人。周延龙:干餐饮就很容易动情,因为做的是特别接地气的活。我每天打交道的不是电脑,不是AI,是活生生的有着七情六欲的人,如何能把他们更好地团结在一起,做好、做成一件事,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很有干头的。但我有时候也想,感性可能不太利于经营决策,因为有时候会有纠结。我经常下班后会去某个店转转,也不打招呼,有的时候甚至也不进去,就在外面看看,很多次看到员工10点、11点才往外走。了解到这些情况,再对员工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心理上就过不了人性这一关,但是又不能不提。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一定要找对一个方向,建立一个合理的、有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让员工不白努力。但收益不是靠谁要来的、施舍来的,一定是上下一起创造出来的,驱动大家一起向前冲的,不是分配的欲望,而是创造的欲望。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