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研管线占全球35%,仅次于美国。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谭丽平编辑|张昊“创新药”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让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深受鼓舞。22年前,他回国创办贝达药业,开启肺癌靶向新药研究。2011年6月,公司自主研发的埃克替尼上市,成为国内第一款小分子靶向抗癌药,2016年上市的贝达药业也因此被称为“抗癌第一股”。从几乎空白,到一年上市几十款创新药,丁列明见证了这些年国内医药创新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他也关注到当下不少初创企业在近两年资本市场遇冷的背景下,面临不小的挑战。接受采访时,丁列明表示,支持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向前,应当大力引导金融投资,在创新药的审评审批、定价、宣传、进院使用等环节进一步优化,同时持续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华创业。谈及创新药出海,他认为,不论是与跨国企业合作“借船出海”,还是自己到海外做临床研究、开发全球市场,都有很大的机会,企业要努力争取出海。谈国产创新药:行业跨越式发展
《中国企业家》:“创新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有何感受?这个产业发展很不容易。新药创新的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这两年资本市场遇冷,不少新成立的初创企业由于融资不畅,面临经营上的困难。但毋庸置疑,创新药这个产业很重要。这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相信后续还会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来支持产业发展,业内同行都很受鼓舞。《中国企业家》:从回国创业到现在,感觉创新药环境变化大吗?丁列明:可以深刻感受到创新药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也因为政策支持,医药成果日新月异。我回国的2002年,国内还是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药几乎一片空白。行业慢慢地发展到几年能够出一款创新药,后来一年上市几款创新药,再到近两年,一年就有几十款创新药获批上市。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研管线占全球35%,仅次于美国。可以看到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想这也是多方面政策助力的结果。特别是新一轮药品监管制度改革的推进,以及资本市场的助力——港交所和上海科创板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大大提高了投资者的积极性,推动了一大批医药创新企业短期内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家》:注意到贝达药业在第一款创新药上市后,相隔10年才迎来了第二款,创新药开发的难题是什么?丁列明:我们内部也在总结,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失败的项目。医药创新风险比较大,成功率还是不高。今年开年,我们也在内部专门讨论下一步如何发展得更好,创新药的确需要资金投入和更前瞻的布局。《中国企业家》:在引导金融投资支持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你有哪些建议?丁列明:首先,建议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的一致性,强化政策统筹和有效引导。支持生物医药企业通过IPO、再融资等路径募集资金,投入到新药研发、早期临床,以及优质药品权益的战略合作或相关股权收购上。支持龙头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有效并购,适度提升国内生物医药市场的集中度,增强企业营收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及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建议地方政府设立产业专项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合作,共同支持生物医药研发。《中国企业家》:融资之外,还有什么方式可以鼓励药企的自主创新?丁列明:在药品定价上,一方面要让老百姓受益,另一方面还要让创新企业有相应的回报,能够可持续地去创新。希望真正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允许企业自主定价,保障合理价格与创新的回报,这也有利于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去开辟海外市场。而且,在创新药进院使用和创新药审评审批上,也希望进一步优化流程。丁列明:中国企业要抓住创新机会,出海是一个很大的板块。不论是与跨国企业合作“借船出海”,还是自己到海外做临床研究、开发全球市场,都有很大的机会。另一个角度看,出海也说明我们的创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获得跨国企业的认可,说明创新的靶点本身也具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就更要努力争取出海。丁列明:总的来说,创新药企业有非常好的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群体的增加,以及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当然,中国创新药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同一类型的产品开发集中,竞争比较激烈,哪怕产品上市了,商业预期也不够好。这说明我们总的原创能力还不够,这不仅仅是靠企业去创新,也跟整体的基础研究水平密切相关。一方面,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要定方向、定目标,努力练好内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
。END 。值班编辑:郭立琦 审校:张格格 制作:董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