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明珠:我不为虚假的东西而困扰

梁宵 中国企业家杂志 2024-04-09

“不要把问题变成苦恼”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编辑|米娜
头图摄影|邓攀

董明珠想的总是不太一样。

比如,在新一轮家电“以旧换新”的政策助推下,很多企业看到的是未来的增长机会,她却更关注单纯补贴的弊端和回收市场的乱象,“一次性补贴不能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一个常态,”她因此建议,“企业应该自主承担以旧换新的责任,取消过多的政府补贴。”

再比如,她直面任何争议:不否认当初投资银隆(现更名为“格力钛”)是掉入了一个深坑,不担心格力渠道改革中的噪音引发的市场传言,也不避谈“员工跳槽和企业挖人”的话题——尽管她之前的说法已经让外界议论纷纷,用她的话说,“我不会为虚假的东西而困扰,企业怎么样,自己最清楚,我就是用事实说话。”

事实上,在纷纷扰扰的2023年,格力电器收获了公司成立以来最好的一份成绩单:营业收入达到2050亿元~2100亿元,净利润为270亿元~293亿元,纳税约176亿元——各项指标都达到历史新高,近五年每年公司平均分红超过140.73亿元。这也让她有了更足的底气,公开宣布了格力电器未来五年再翻一番的目标。

这是摆在格力面前的新机会,也是需要全力攻坚的新挑战。

但问题还有很多:未来增长从哪里来?渠道改革怎样推进?新能源产业的破局机会何在?新时代的用人问题何解?就这些问题,董明珠接受了《中国企业家》的专访。

摄影:经济日报记者张倩

以下为专访的对话内容(有删减):

谈质疑:“网上有铺天盖地的消息,我也不在乎”

《中国企业家》:外界很关注格力这两年的渠道改革,现在的进展怎么样?

董明珠:实际上,渠道改革我们不是今天才做,从1995年我当经营部长开始,就一直在改革,只是别人看不到而已;而且当时工具没有这么强大,比如现在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等。

关于渠道改革,我们不仅要考虑格力自身的利益,还要顾及整个团队的利益,包括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经销商。目前,我们已经在各个城市广泛推动了“云签网批”的渠道改革,不久就会有很显著的成果出来。今年1月份,河北这边的经销商就订了5亿多元的货,说明经销商对企业很有信心,因为格力这个品牌包含了很多的内容:首先是诚信;第二是品质;第三技术先进;第四管理模式,这些都是他们所认可的。

《中国企业家》:改革也必然伴随着争议,比如之前网上也出现过格力经销商不满、或者倒戈的信息,会担心这样的消息影响投资者对格力的判断吗?

董明珠:我从来都讲,我没有精力去跟投资者天天沟通,如果他们感兴趣,真正到格力来看一看,不就很清楚了吗?我就用结果、用事实说话。如果天天心思放在股市上,精力就分散掉了,实体企业的发展不是靠股市支撑的,一定是靠自己的实力来支撑的。

前一段时间,网上有铺天盖地的消息,大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也不在乎,因为我了解自己;那些说格力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来过格力,或是以前曾经在格力,早就离开的,有人是带着怨恨来说格力——因为利益没有了,有的就是道听途说,还有的因为所谓的流量——这个我就不太理解。

《中国企业家》:这些会让你感到困扰吗?

董明珠:我不会为虚假的东西(困扰)。因为我觉得,我肩上确实有这份责任和义务,首先是几万员工跟着你,不能发不出工资,让他们下岗;第二个对投资者要负责任;第三个最重要是企业离不开国家,所以企业对国家也要有贡献,贡献就是税收,所以我对格力财务一直强调的就是,绝对不允许有任何投机心理,纳税是底线,遵纪守法也是底线。

谈格力钛:“我当时为什么舍得举债去投”

《中国企业家》:去年年底,格力电器收购了格力钛24.54%的股份,并表示未来还将进一步择机购入,格力在新能源这块的发展构想是怎样的?

董明珠:格力钛的技术有很多亮点,使用寿命长,耐低温等,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电池的安全性——不起火、不爆炸,生命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做底线,再好的技术我也不会投。

现在我们出口到国外的大巴口碑已经建立起来了,比如欧洲市场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安全性,除了大巴车,格力钛这边还有各种工程车、物流车、冷链车等专用车;而且,现在储能时代也来了,户储电池摆在家里,更需要安全性。

另外,我们现在已经开发了自己独有的技术,比如光储空系统,从光伏能源直接转化到空调里面,都不需要增加逆变器,现在格力工厂全部用的是这个技术,每个工厂每年电费都能省下来几千万元,加起来每年就多创造了几亿元的利润。不光我们自己,现在全球这样的项目已经超出一万个了。

但这可是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研究出来的,所以你不可能今天讲一个,明天就能搞出来,是要不断扎扎实实地、一代一代地去升级,最终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开拓出一个新的市场。

《中国企业家》:比如新能源物流车,有分析就指出会是一个万亿市场,以格力钛目前20多亿元的营收来说,增长空间还很大。

董明珠:会很大,但我不像大家所讲的——万亿市场等着你。我唯一能说的,就是未来的市场在于你的技术升级。

我原来也讲过,行业没有倒闭的,只有倒闭的企业,行业里淘汰的都是那些技术落后的。过去我们讲服装行业不好做,但现在服装行业活的好的也很多,都是技术推动的。

《中国企业家》:从当年你个人举债投资,到如今格力电器增购股份,很多人都不太看好格力钛这个投资项目,你怎么看这个投资决策?

董明珠:当时大家都说,哎呀,董明珠吃亏了,我当时为什么舍得举债去投,就是我觉得这是未来的发展路径,但确实进去以后才发现坑太大了——几十亿的大坑,但话说回来,与那些以百倍市盈率去买入股票、最后企业都破产了的情况相比,我这点亏也不算什么。而且,针对这个大窟窿,我们从头慢慢梳理,到现在格力钛的内部管理已经非常完善了,我相信今年已经可以扭亏为盈了。

所以选择投资项目,谁也不敢保证就一定能成功,但是从路径来讲,只要坚守正确的道路就一定能成功。而且过去的十几年,格力电器从股市上只募了50亿元,到目前为止累计分红已经超了1000亿元,实际上已经给投资者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了;我给股民的承诺就是,即使投资失败了,但是不影响企业的生存,不减少企业的利润;在家电行业里,格力的利润率是百分之十几,已经远超同行了,这个才是真正的负责任。

摄影:梁宵
谈发展:“只想着能赚多少钱,肯定走不长远”

《中国企业家》:不久前,你提出格力未来五年要“翻一番”,增长空间在哪里?

董明珠:我一直觉得,企业的成长点就应该来自于技术创新。

不是说有一个新赛道,马上就发达了,然后国家出台一个新政策,机会就来了——始终是在找机会,找赛道;我就精耕细作,脚踏实地,这才是我们的本分,哪怕今天走得慢一点,但是很稳健。

《中国企业家》:前一段时间,中央文件指出“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将给家电行业带来新的增长机会,你对此怎么看?

董明珠:说实话,有政策补贴,格力也是最大受益者——跟其他家电企业一样,但我认为,不能仅从这个角度去想。

第一,我认为企业应该自主承担“以旧换新”的责任,哪个企业卖的,哪个企业就应该跟踪服务;第二,取消过多的政府补贴,如果只是简单用补贴来推动以旧换新、设备改造,其实是被动型的——因为政府给钱了,企业就搞了,那政府不给钱呢?过去我们也有过家电节能补贴,国家拿了数万亿,有的企业当年赚了几个亿。到第二年国家没政策了,企业就没了,结果买到它产品的消费者成为真正的受害者,而且劣质产品充斥了市场。

所以我觉得新一轮的“以旧换新”必须要更加规范化,一次性补贴不能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形成一个常态,每家企业、每个消费者都知道自己的责任,这个很重要。

比如现在国家还没有明确规定家电使用周期,现在不是讲大数据吗?那么空调、冰箱用多少年是合理的,也应该有一个限定,那么企业就能明确在使用的年限内,跟踪负责所有的事情,包括回收。同时,“以旧换新”不是拿回来重新包装一下就行的,必须将旧家电销毁,提炼,再生产,这都需要操作标准和流程规范,国家应该快速建立一套体系。

我认为这些都是需要理顺的事情,以旧换新不应该成为某个时点的政策,而要成为一种习惯思维,形成一个长期路径,这才是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中国企业家》:这也将创造一个更加成熟的产业。

董明珠:我还不太同意你这句话——说培养一个产业出来。其实我们现在所有做的事,还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转化到我们制造业,就是不断提升技术,通过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一个品质生活的改变,这样才有意义。

如果我们心里只想着这件事能给自己赚多少钱,我认为肯定走不长远,家电行业死掉的企业很多,到现在还有爆雷的——以前都看起来很有实力的公司,归根结底来看,一个是因为管理水平;更深层次的、更本质的原因,我觉得是诚信问题,这个才是更重要的。

谈用人:“不只年轻人,都应该要坚持诚信”

《中国企业家》:今年你提出格力要招收6000名大学毕业生,算是招收数量最多的一年吗?

董明珠:原来我们也招过这么多,去年我们就招收了超过5000名大学生,现在既然国家讲了,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我们企业理所当然应该敢于站起来,去挑这个担子,也是一个社会责任,所以今年我们也在原来计划的5000人的基础上,增加了1000人。

《中国企业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下,传统制造企业的用人标准会有变化吗?

董明珠:人才标准我觉得没有什么变化,因为大学毕业生进入到企业,都会有一个成长过程。

不过,人才市场的管理需要一个制度。我们现在经常讲引进人才,说的好听点叫引进,不好听就是挖人,今年也有代表提出,企业最痛苦的就是大企业也挖,小企业也挖,挖得企业苦不堪言。我们现在讲新质生产力,国家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认为对人才市场也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流动机制,尤其是那些掌握着企业核心技术和资源的高科技人才;我们鼓励自由流动,但也一定要避免恶性竞争,否则损害的不仅仅是企业,也可能是产业。

《中国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你最在乎年轻人身上的什么品质?

董明珠:我觉得不只年轻人,所有人都应该要坚守诚信。

另外,特别是当下,有时候会有一些负能量的传播,我们要有自己的信念,要坚持正确的道路,不要被带偏了。有人说,现在年轻人很焦虑,我是从不焦虑,因为人的一生当中会经历很多问题,不能把面对的问题变成一种苦恼,更多时候是要发挥智慧去解决。

新闻热线&投稿邮箱:tougao@iceo.com.cn

END 

值班编辑:郭立琦  审校:董斌  制作:袁茂丽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看更多大佬观点和幕后故事


[ 推荐阅读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