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富汗局势风云突变,成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包括美国网民在内的许多人开始试图了解新闻里提到的那个“塔利班”。很多美国网民似乎刚刚才震惊地发现:原来美国和塔利班有那么多“恩怨纠葛”。
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就阿富汗形势在国会发表讲话
在美国媒体和文艺界长期塑造的“正确集体记忆”下,有相当多的美国网民认为,美国派兵到阿富汗是纯粹地捍卫人权行动,因此当美国宣布撤离阿富汗时,面对国内外对美国侵略行径的谴责,这部分美国网民还对阿富汗人和其他西方国家的驻军喊话:“我们要走了,有本事别求我们保护你们!自己管好自己吧!”
正是在这种心态下,一段希拉里于2009年在国会上的发言才让他们感到无比震惊。在谈到阿富汗形势和塔利班问题时,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在公开发言中称:“我们别忘了,这群正和我们作战的人(即塔利班中的部分武装分子),正是我们在20年前的资助对象”。
很多美国人都惊呼:咱们不是“反恐先锋”吗?怎么这群大家心目中的“恐怖分子”,曾经拿过我们美国的资助?
在这些网民的查找下,他们才大概了解到了那段历史:当时阿富汗遭遇苏联入侵,为了遏制苏联进军中亚的战略,美国曾向当地的反苏游击队提供了以“毒刺”肩扛导弹为首的大量武器装备。但在对苏军造成沉重打击后不久,这些游击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了塔利班刚创立时的主力部队。
阿富汗反苏游击队资料图
因此,包括著名演员乔治·武井在内的美国网民认为,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塔利班”。也不知道是这些网友年纪太小、不了解当年的历史,还是美国的官方宣传太过深入人心,有很多美国人对于上面这个“暴论”感到非常吃惊。
因此,那些希拉里在许多年前有关阿富汗、塔利班的发言视频片段,最近又在美国社交网络上被许多美国网民自己疯转了起来。
另一部分对这事感到难以置信的网民,在回过神后则开始相互争论“美国到底该不该为塔利班的出现负责”。
实话说,笔者对这些美国网民“震惊”的反应,也感到有点震惊。美国和阿富汗当地武装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文网络上已经是稍微关心时事的网友都了解的,这些美国网民似乎还没有我们“外人”知道得多。
笔者不是历史学家,没办法给这些美国网友科普他们本国的历史,但作为新闻工作者,我倒是想带他们把美国的“官方表态”连起来看看。
在2002年《华盛顿邮报》刊登的一篇“旧闻”中曾揭露,涉嫌在世界多地煽动暴乱的“美国国际开发署”,曾在冷战期间为阿富汗儿童提供的教科书中,夹带了许多血腥杀戮的内容,在100页的教科书中,有43页讲述的是用步枪和地雷“对入侵者发动圣战”,以此培养阿富汗儿童对苏联的仇恨。
图片截取自《华盛顿邮报》
当有人质疑美国国际开发署此举是“用美国财政收入鼓吹宗教思想”时,当初印发教材的美国官员还大言不惭地表示,这些给儿童的教材是服务于“世俗目的”,几乎毫不掩饰地承认此举是为了遏制苏联不惜煽动暴力。
谁能想到,短短20年不到,当初打“血腥暴力”牌的美国,今天成了反对极端思想的“人权斗士”?别说普通网友,这些美国政客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
类似的,在198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第一滴血3》中,好莱坞也炮制了一段“美国特种兵联合圣战分子暴打苏军”的剧情,还在谢幕里写道:“向英勇的阿富汗圣战者致敬”。
图片截取自电影《第一滴血3》原版视频
滑稽的是,当美国替代苏联成为了入侵者,片方赶紧跟随美国不断跑调的“主旋律”,把字幕又改成更模糊的“向英勇的阿富汗人民致敬”,颇有当年美国总统布什那句“要么和美国站在一起,要么和恐怖分子站在一起”的味道,谁是“人民”、谁是“恐怖分子”的标准,都要按美国的心情随意切换。
图片截取自《第一滴血3》修改版
这也就难怪,当一个美国人得知从小看着美国教材长大的阿富汗儿童,那些美国电影里奉为英雄的“圣战者”,用自家教科书和电影里的手段向美军发起进攻后,会产生一种魔幻的震惊感。
这也就难怪一些年纪较大、记性较好的网友会用这么一个段子调侃道:
“当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时,别忘了有个国家叫美国。”
“他们换了4位总统,花了两万亿美元,死了2000多士兵,打了20年仗,成功地把阿富汗政权从塔利班换成了塔利班。”
往期回顾
长按关注,
您就是环环的衣食父母
觉得不错,就点在看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