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纪录片导演当年学的都是什么专业?你一定想知道↓

CCTV纪录 2023-08-12



夏日炎炎,结束了紧张的高考,走出了校园的大门,面对专业,面对未来,你是否已做好准备?



相信常年关注央视纪录频道的小伙伴们一定非常好奇,创作这些优秀纪录片的导演们,当年学的是什么专业?如何走上“拍摄纪录片”这条路?对于正在选专业的毕业生们,他们又有怎样的心里话?


快来听听他们的声音吧!





张旭

《我的温暖人间》

《城市24小时》总导演





张旭导演

新闻专业


为什么会选择拍纪录片?

我上学时,新闻专业主要针对纸媒,电视在当时还算是新鲜事物,纪录片更是小众中的小众。


但是,也是在那个电视节目生产量和播出量都非常有限的年代,诞生了《话说长江》《望长城》这样收视高于电视剧的经典纪录片。那时,对我来说,纪录片是用来仰望的。毕业后被分配到电视台,有机会创作一些短纪录片,就再没有离开过这个领域。


当年学的专业对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新闻专业给了我观察和对待世界的基本立场、态度和方法。


新闻和纪录片本质上都是对世界的记录,新闻更注重“正在发生”,纪录片则涵盖“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三个维度,两者的基本要求是一样的,要客观、诚实、有良知和好奇心,同时拥有一定的方法,这些基本理念是当年专业学习教给我的。


对正在选专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心里话?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但总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所以不必因为专业的热门或者冷门感到焦虑。


发自内心的兴趣很重要,如果已经有了自己热爱的专业,要坚定和踏实;如果还不确定,可以用大学几年的时间来发现,一切都来得及。重要的是,学会寻找的方式和途径。


张旭导演作品



刘颖

《智能时代》总导演




刘颖导演

经济管理专业


如何走上拍纪录片的道路?

对我而言,选择拍纪录片是一次人生的偶然,但又似乎蕴含着必然。


每一次拍摄纪录片,如同经历了一场对心智的涤荡,选题越重大,越是如此。人生是有限的,但这份职业给了我理解社会、拓宽生命感受的更多可能,而且常常需要交织理性与感性,交织科学与艺术,交织过去与未来,找寻心底最宝贵的“震颤”,然后将之小心翼翼地提取出来,与更多的心灵分享。


当年学的专业对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我当年的专业需要学习很多课程,包括微积分、概率、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等,虽然很多内容当时只是皮毛,也渐渐遗忘不少,但是它们就像是被打开的一个个知识触角,让我在后来的实际工作和接触其他专业知识的时候,能够体会到不同专业之间相互连通的刹那愉悦。当然,在此之前,需要花很多精力先学习电视影像的表达语言,努力熟悉纪录片的创作。


对正在选专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心里话?

今天的世界急速变化,我们曾经的人生经验好像在悄悄失灵,但是几乎所有的变量都有区间,如果跳出具体专业大胆预测,知识供给的数量、内容、形式将会越来越多,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对知识的深加工能力和对复杂事物的系统认知,或许会是这一代年轻人超越前人的地方。


刘颖导演作品


张兵

《他们与天地永存》

总导演




张兵导演

历史学考古专业


后来为什么会选择拍纪录片?

考古是探索远古世界的人和事,相比而言,我似乎更关注近一点儿的故事。


当年学的专业对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简直受益匪浅!


考古学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用文物说话,通过文物来探索古代世界。而纪录片,也是同理:要用一个个事实、通过一定的逻辑来建构起一部影片,真实是其生命所在。


对正在选专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心里话?

追求自己喜欢的,大胆干就是了!


张兵导演作品


张涵冰

《澳门之味》总导演、《鲜生史》项目主编




张涵冰导演

英语专业


如何走上拍纪录片的道路?

机缘巧合进了电视行业,从日播节目干到纪录片。


当年学的专业对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刷片不用翻译呀!哈哈哈!


近两年随着科技发展,大有唱衰语言学科的论调。但真正爱语言,而不是出于就业目的学习语言的人都能体会:语言是钥匙,开文化互鉴的门,开思想碰撞的门,开人心交流的门……


大学四年的“沉浸式”说英语,建立起不多但貌似够用的“西方式思维”,差异化标准带来的感受更多,视角更独特,我也尽力发挥在创作中。


对正在选专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心里话?

首选喜欢的,如果还不能确定喜欢什么,那就选擅长的,如果没有把握是不是擅长,那就选基础刚需+细分小众的“复合”项专业。


人在不断优化,专业也是,残酷不分你我,但不论何种境地,都不能放弃寻找“热爱”——“这事我得做”,是一辈子的志愿。



张涵冰导演作品


樊志远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总导演





樊志远导演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业


后来为什么会选择拍纪录片?

纪录片是一个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合得非常好的工作。每接触一个新的题材,都需要通过阅读、调研来了解,同时又要走访事件现场,接触人,了解人。纪录片的创作,就是将海量的阅读和实际的寻访结合,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真实的世界同时展现的过程。


总之,“喜欢”是选择纪录片工作的第一推动力。


当年学的专业对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庄子曾说过“无用之用”。“无用”,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没有任何价值。人生很漫长,个体的视野也是有限的。


有些东西,本身在短期内看不到“结果”,似乎是没用的,但人生总该做些长期的事——比如锻炼身体,比如读书,在短时间内,都很难看到明显效果。但如果放到长时间去观察,往往是那些正向的、长期的积累,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


学习,不是简单地知道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这个专业,要学习先秦诸子、文学理论等关于中国思想史方面的内容,要一个当代人理解中国古代的智慧,就不能不耐下心来。


长期主义、独立思考——这是我从学校学习的东西,这些东西,同样适用于工作。


对正在选专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心里话?

我们遇到的很多事,并不会决定我们一生的成败——比如小学时,我们以为期末考试就是天大的事,现在看来完全无所谓。


选择专业时,我们往往会顾虑重重、各种比较,但能读什么专业,由很多因素决定——个人兴趣、考试成绩、招收名额等等,未来这个专业是否有助于工作,也很难100%的保证。


建议我们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从“长期主义”角度看,这只不过是我们又一次小学的期末考试而已。认真地对待生活,平静地接受现实——未来还很长,新的机会,总会有。



樊志远导演作品


吴小满

《厨房里有哲学家》

总导演




吴小满导演

导演专业


为什么会选择拍纪录片?

纪录片是我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让我看到世界的悲喜与诗意。


当年学的专业对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新闻学和戏剧与影视学是提供了观察人文世界的理论与技术支持,我希望找到一种平衡文学与影像的语言。


对正在选专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心里话?

读书和“上路”!


吴小满导演作品


张越佳

《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纪录片执行总导演、《我在故宫六百年》导演




张越佳导演

汉语言文学专业


如何走上拍纪录片的道路?

毕业之后先做了媒体的记者,积累了一些采编方面的经验,之后进入电视台,开始跟着很多优秀的导演老师学习做纪录片,就走上了纪录片创作的职业道路。


中文专业在就业的发展方向上还是比较宽广的,可以从事很多文字、编辑、写作、采编甚至策划等工作,自己所学的专业对于包含文本创作的纪录片制作上还是能对接上,再加上不断学习影像视听语言的方法,就慢慢可以担当这个工作了。


当年学的专业对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当年在大学期间,读书不仅是爱好,更是学习任务,所以中文专业阅读、看片、研究文学理论以及语言体系的学习对目前的工作相当于打了一些基础,尤其是可以有相对宽广的知识面积累,因为纪录片面对的是更广阔的世界,对于各个领域都或多或少要有一些了解和认知,所以我自己的专业对后来的就业还是影响很大。


对正在选专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心里话?

对现在的毕业生,我最大的建议:跟随自己的内心,对世界充满好奇,选定一个方向,坚持就是胜利。



张越佳导演作品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寻找未来专业和从业的路上

祝愿每一个你

都能找到并坚持

自己的热爱

绽放别样的色彩!


你学的是什么专业?

对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评论区聊聊吧~



| 内容来源:CCTV纪录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

妈妈的荷花头像又上新了

解锁荔枝的“花样吃法”

总台纪录片摄影展亮相法国

送给大小朋友们的夏日片单



来央视频纪录TAB

观看正片

-扫码直达-


  总监制丨梁 红 夏晓辉

  监 制丨杨春果 赵颖新

  主 编丨杨   畅

  责 编丨蔡天然 汪晓琳


CCTV纪录

微信公众号 

纪录·真实的力量


好看就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