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类纪录片的角度、温度、锐度
作为“社会和人类生存之镜”,“人”与“社会现实”无疑是纪录片的两大着眼点。
立足“小而美”的叙事视角,纪录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讲述兼具温度和锐度的现实故事,以纪实影像描摹烟火人间。
01
观察角度:于细微处发现生活的诗意
纪录片是现场的艺术、也是发现的艺术,透过现实的颗粒度,发现生活的真与美,这无关作品的规格体量、视角宏微。伊文思的《雨》、格里尔逊的《飘网渔船》、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世界纪录片史早期的经典之作,莫不于细微之处发现诗意与本真。
近来,纪录片《巴扎》《书店,遇见你》《城市24小时》通过对于新疆的集市“巴扎”、各具特色的书店、不同的城市角落里“平常美”的发现与观察,展现了现实人间和众生百态的别样诗意。
轻盈小巧的角度、娓娓道来的表达,摆脱传统宏大框架的桎梏,有时能带来一股清新脱俗之风。
《书店,遇见你》在“遇见”里打开书店的故事,从中照见的是形形色色的读者,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有趣灵魂。在大众媒体播出的黄金时段,偶尔看到一部举重若轻、抚慰内心的作品,反倒给人带来与众不同的“清新”之感。
02
内容温度:对人间冷暖的真挚观照
纪录片的现实关注,不一定都是冷静克制的“静观”。除了观察式的纪实美学创作风格,纪录片也可以发挥“介入”功能,以参与的方式表现“主动”的真实、“互动”的真实,甚至是一种主观的真实。
日本导演竹内亮曾坦言,自己的纪录片就是非常主观的,从探访大凉山脱贫攻坚成果的《走近大凉山》,到重回长江故地、见证长江沿岸十年前后变化的《再会长江》,其作品总是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
本人的亲身体验和“我在现场”的亲历式表达,给影片带来丰富的情绪和情感色彩,也催生了强烈的真实感。
最温暖人心的,莫过于老百姓自己的真情故事。纪录片《我的温暖人间》里16位普通个体的动人事迹,串接起亲情、爱情、家国情,用最柔软的方式触碰观众心底、给予温暖和感动,也让观众在情绪感召和情感共鸣中构筑起对于生活的希望。
此外,还有以歌声为线索串联耄耋老人们个人与家国的记忆,奏响时代命运下温情之歌的《往事如歌》;
跟踪拍摄货车司机们的工作生活,展现公路上的百态人生的《颠簸货运路》;
真实记录山西阳煤三矿的关闭转型全过程,用细节刻画煤矿工人所面临的现实处境的《三矿》;
蹲点拍摄、跨越4个年度长达41个月记录云南怒江大峡谷深处沙瓦村村民脱贫故事的《落地生根》……
这些纪录片通过故事化的群像记录,展现了一幅幅滚烫的、充满烟火气息的时代社会画卷。小而美的作品,以莹莹烛光,实现对人间冷暖的真挚观照。
03
影像锐度:促进社会沟通和解的建设性力量
纪录片的锐度,体现在对主流社会和观众关切的思考与回应。现实题材纪录片要关切人民的关切,尤其关怀弱势群体,直面社会核心议题,找到热点和痛点,以建设性表达,促进社会沟通、社会建设、社会共识的达成。
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我不是笨小孩》关注抑郁症患者群体与阅读障碍症儿童,通过纪实影像的多方位记录与表征,为观众搭建通向理解与关怀的桥梁;
《你听见了吗》聚焦亲子关系话题,通过“跨屏”自述和对话,探讨融洽亲子关系的“密钥”。
《守护解放西》《119请回答》《是这样的,法官》《闪闪的儿科医生》等则将镜头对准警察、消防员、法官、儿科医生等公共职业群体,讲述各行业工作者不为人知的职业故事。
这些作品记录多元人物群体、洞见社会不同切面,消弭了社会的认知偏差,也彰显了纪录片的人文关怀。
纪录片理应积极地观照多元社会现实、服务普通人的精神需求,立足过程性叙事,以发展性、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表征事件和主体,关注困境中人的力量、尊严与韧性。
《绝境生死书》以中国探险家在生死绝境中写下的一封封家书为切口,“于绝境之地,见无畏人生”。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高考》聚焦这场影响亿万中国人命运的考试,洞见学子们的奋斗、困惑与选择,也延伸出关于中国教育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青春万岁》《理想答案 仅供参考》将青春作为故事底色,透视青年榜样的职业选择和生命经历,透见时代发展的蓬勃朝气,也启迪当代年轻人的人生。
这些纪录片建构起宏阔时代与普通个体的命运连接,也因此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感染力。
把人民作为记录表现的主体,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这样的纪录片也必定为审美鉴赏的评判者——人民所喜欢。
内容来源:CCTV纪录微信公众号,作者:韩飞,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更多精彩
纪录片《福岛之殇》今晚播出
《山海经奇》七夕定档
芒果核,还能当宠物养?
《定风波》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欢迎来央视频纪录TAB
观看正片
-扫码直达-
点击下方 星标关注
CCTV纪录微信公众号
精彩纪录内容抢先看
总监制丨梁 红 夏晓辉
监 制丨杨春果 赵颖新
主 编丨杨 畅
责 编丨蔡天然 罗 维
CCTV纪录
微信公众号
纪录·真实的力量
好看就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