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突然爆火!最近不少宁波人沉迷……

宁波晚报 宁波晚报生活号 2023-11-09


一甩“刀片”出来
再一甩就回去了
这种彩色塑料的玩具
“萝卜刀”
最近突然爆红网络不少小学生沉迷其中



“萝卜刀”在宁波学生圈有多受欢迎?近日,宁波晚报记者走访了几所学校,发现玩“萝卜刀”的现象在全市中小学中已经不算少见。许多小学生热衷用“萝卜刀”耍酷,玩得不亦乐乎,就连女生也不例外。从盘珠子到玩“萝卜刀”,这些玩具到底有何魔力?


孩子模仿侠客用“萝卜刀”耍酷

一个多星期前,课间时间,几个五年级的孩子匆匆跑到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王亚芬老师的办公室报告说,班上有人在玩“刀”。

“听后,我心一惊,马上回到教室。结果发现,是小夏同学拿着一个色彩鲜艳的玩具,在空中不断比划着,戳来戳去。伴随着孩子的动作,还能听见‘啪嗒’的响声。”因为下一节课马上要开始了,王亚芬老师没有多说什么,而是收起了这把“刀”,并让孩子在放学前来办公室一趟。


老师没收的“萝卜刀”


王亚芬老师也仔细检查了下这个玩具,其实是塑料材质,虽然称为“刀”但刀尖很钝。后来,小夏同学也坦言,这是最近文具店热卖的一个玩具,外形酷似胡萝卜的“萝卜刀”。出于好奇,他买了几把。另外几个经常一起玩的男孩子受小夏的影响,也偷偷买了,还把“萝卜刀”带进校园。


根据学校规定,玩具不能带到学校里,王亚芬老师把“萝卜刀”没收后,在家长群提醒了这件事。“从老师的角度讲,虽然塑料材质的‘萝卜刀’危险性没有想象的大,但孩子们带着这个东西对着同学挥来挥去,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无形之中孩子会乱花钱。”王亚芬老师表示,课间时间,还是希望同学们能参与积极健康的娱乐活动,如下棋、成语接龙等。


记者随后也采访了多位小学班主任,发现这不是偶然情况。男孩子喜欢聚在一起,模仿侠客用“萝卜刀”耍酷,尺寸也是有大有小。有的班级,不仅男孩子爱玩,女孩子也喜欢,自律性较差的人课堂上也偷玩“萝卜刀”。


班内超六成学生玩过“萝卜刀”


10月17日中午,记者走进位于鄞州区的某公办小学三年级教室,做了个微调查。正值饭后休息时间,已经有五六个学生回到教室休息。

“你们玩过‘萝卜刀’吗?”“玩过玩过,可好玩了!”记者的一个小问题,顿时让教室热闹了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道。在场的五六个孩子都玩过“萝卜刀”。


“我姐姐就有这个‘萝卜刀’,声音啪嗒啪嗒的,很解压。”小陈同学说,“解压神器”盘珠子现在已经不流行了,大家都在玩“萝卜刀”。


待学生基本到齐后,记者在班里做了个小调查。参与调查的人数共39人,其中听过“萝卜刀”的学生有37人,没听过的只有2人;玩过“萝卜刀”的有25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4%;但是自己掏钱买“萝卜刀”的孩子只有9个。


事实上,获得“萝卜刀”的途径不一定要掏出自己的零花钱。阳阳(化名)同学说,自己有两把“萝卜刀”,一把是周末出游时,其他小伙伴送的,另一把是培训机构送的。


因为多数学校规定,玩具是不能带到学校里的,校内“玩刀”的孩子毕竟还是少数。但在校外,“玩刀”的场景就比较常见了。小张同学告诉记者,他经常看到小区里有三四个男孩子扎堆一起“玩刀”。“昨晚放学后,他们拿着“萝卜刀”追我,我有点怕怕的,就逃回家里了。”小张说。另一位同学则表示,经常在校外兴趣班看到孩子们玩“萝卜刀”。


商家为“萝卜刀”贴上解压标签


“‘萝卜刀’真这么流行的吗?”“是啊!全国孩子都在玩‘萝卜刀’。这几日,记者走访宁波多所中小学门口的文具店,发现“萝卜刀”均被摆在显眼的位置。价格从5元到8元都有,中小学生基本都消费得起。在款式上,“萝卜刀”大多短短的,五颜六色,长度在10厘米左右。此外,这些“萝卜刀”的外包装上都贴了“口袋玩具”“解压神器”“抖音爆款”等标签。

文具店里在售的“萝卜刀”产品


记者上网搜索了下,发现“萝卜刀”等玩具在淘宝、抖音上,也是被商家大力推广引流。输入“儿童解压神器”“网红爆款玩具”等关键词,跳出大量商品介绍信息。点开其中一家热门商铺,月销售量以万计算,有的甚至保持在8万以上的销量,足以看出热度。所谓的“萝卜刀”款式也比线下丰富很多,从夜光、闪光再到长款、超大号,选择余地更大,售价从一两元到几十元不等。此外还有“萝卜枪”、“蝴蝶刀”等衍生产品。


网上购物平台可搜索到各种款式的“萝卜刀”


在商品评论区,购买者的点评也是五花八门,家长群体占了一定比例,有的认为“最近比较流行,孩子也很喜欢,就多买了几个。”“看到别的小朋友都在玩,我就查了下同款,给孩子买了一把质量过关的。”但也有的人提醒“刀头还是要注意,不要买那种会伤人的。”


对于“萝卜刀”安不安全,网上也存在着不少争议,有网友评论“孩子们模仿刺、捅等动作,会不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家长表示,看到孩子们拿“萝卜刀”比划着“用刀互捅”,非常担忧。


家住北仑的周女士说:“周末出去玩时,有个孩子的同学在路边小摊买了把长款‘萝卜刀’,刀片看上去比较薄,他们戳来戳去,看得我心惊肉跳,生怕出点事。后来在我的提醒下,那个孩子的妈妈就不让他玩了。”


但也有家长表示,只是个玩具而已,没必要过于紧张。一位孩子爸爸说:“其他材质的刀类玩具不是有很多吗?我们从小玩到大的。再说,如果尖锐的东西都危险,那铅笔、三角尺都可以取消了。关键在于如何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正确引导孩子。”


网络上有关“萝卜刀”的评论

专家说

不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科学引导是关键


陆少颖 宁波教育学院(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每个时代的小学生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解压”玩具,像“70后”“80后”小时候玩的跳皮筋、毽子、打沙包、玻璃珠,“80后”的折纸、水枪、铁皮青蛙,“90后”的悠悠球、塑料积木。如今的“10后”,生活在物质非常丰富的年代,玩具的花样也多了起来,从手账、咕卡再到盘手串、“萝卜刀”。可以看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孩子们玩的内容也有很大变化。然而现象多变,本质不变,都是为了满足孩子爱玩的天性。


不少家长担心这种仿刀玩具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尤其是对性格冲动的未成年人来说,容易引发暴力倾向和攻击行为。对此,我的看法是,家长要有一定的警惕性,但也不必太过担心。一方面,所谓的“网红款”“潮玩”背后离不开商家的推波助澜,网络营销不失时机地“添油加醋”,往往只是一阵风。另一方面,孩子爱跟风,从心理学上看,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尤其是对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们而言,周遭环境及伙伴的影响力更强,和同伴玩同样的玩具,意味着是否被同伴所接受。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是否真正关注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关注到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需要。危险的不是玩具,是我们缺乏对儿童规范行为的引导,对孩子情感需要的忽视。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玩具是比得过和父母一起玩儿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作为父母,既要接受孩子们玩耍的需求,又要懂得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释放压力。




大家还在

刚刚发布!宁波有大动作

消息传来:他已被刑拘!

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

刚吃完,小伙突然脸色惨白,被朋友“抬”进急诊!严重可致命!

比“阳了”还难受!暂无特效药物!浙江已有人中招

离了大谱!官方通报:追责!


宁波最实用的资讯,快关注
↓↓↓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钟婷婷 樊莹编辑 陈欢 审核 俞素梅 郑昕玮宁波晚报生活号

商务合作请联系

宁波晚报生活号
13586640957(微信同号)

宁波晚报抖音号、视频号
13867871360(微信同号)

点亮“在看”,告诉我你来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