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胃癌后,宁波男子提前一年为自己安排身后事……
4月29日凌晨4时许,虞先生在鄞州人民医院医共体明楼东胜分院的安宁疗护病房安详去世。
确诊胃癌1年多来,他一直在重复练习一件事:完成人生最后一场告别。他为自己的“谢幕”选了一个浪漫的结尾:捐献眼角膜——“既能帮助别人,又能让自己继续看世界,很浪漫啊。”
1年多前确诊癌症
捐献意愿曾遭全家反对
虞先生今年59岁,家住鄞州区。一年多前,他因胃部不适前往医院检查,一查就查出胃癌。他一下子懵了,又跑了其他医院,希望结论有误,但是“奇迹”终究没有发生。他消沉过,也曾心有不甘,但天性乐观的他发现真正到了绝境,心态反而放平了。他觉得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开启了人生旅途中的下一站。经历休整后,他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虞先生一心一意地安排起自己的身后事。遗照选的是彩色的,用的还是戴着墨镜和旅行帽的旅游照;去世后,要穿自己平时喜欢穿的衣服离开;告别仪式尽量简单……这些与众不同的临终遗愿,都是他在1年多的时间里反复推敲后确定的。
这些遗愿家人都能一一照办,唯独遗愿清单里的最后一个心愿捐献遗体,让家人始终接受不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人无法理解:怎么忍心把自己离世的亲人送到陌生的地方,交给一群陌生人?同时,家人还面临来自亲朋好友的压力,以及内心深深的不舍。但另一方面,面对虞先生“人生短暂,想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请求,家人也有自己的纠结:他这一辈子与人为善,人生最后一程的心愿也是为了帮助别人,难道不该帮他实现?
考虑再三,家人含泪答应他捐献眼角膜的请求。在家人的见证下,他生前完成了眼角膜捐献的签订协议。
反向被他“照顾”
工作人员评价他“细心又善良”
随着病情加重,今年3月15日,虞先生入住鄞州人民医院医共体明楼东胜分院安宁疗护病房。
这个病房是浙江省首个设在社区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自2018年8月29日启用以来,已为近400位临终患者提供了安宁疗护服务。
护士长舒林玲在病房见过很多生离死别,但在虞先生身上,她看到了患者对生死的另一种解读。
“很瘦,眼睛很大,很有神。”这是安宁疗护病房16名医护人员,以及照顾患者的护工对虞先生的初步印象。一番接触下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自己被这位终末期的病人反向“照顾”着。这是为什么?
虞先生来医院住院时,自带了一个“输液报警器”,输液完了报警器会自动报警,这样陪护人员就不用总是盯着;痛到整夜整夜睡不着时,他特意把医生配的安眠药放在白天吃,“这样工作人员白天就不会那么忙,她们也需要‘减减压’”;他还带了一个小夜灯,晚上病房里的灯关了,光线可以暗一点,病人和陪护人员都能休息得好一点。这些几乎不着痕迹的小细节,被照顾他的工作人员“捕捉”到了,大家既心疼又感动:“他真的是细心又善良”。
“我也曾照顾过生病的父母,知道病人的需求,也知道陪护者的辛苦。他们能休息好也是对自己好,这样能更好地护理病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面对大家的感谢,他曾经摇摇手,笑着这样回应。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坚强得让人心疼
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虞先生也表现得坚强又乐观。
该病区主任裘继燕说,虽然虞先生已经到了肿瘤终末期,有腹胀、便秘等问题,但每次去病房查房,或者为他做治疗、护理时,他总会向医生护士表示感谢。如果有需要,他也会主动向医生护士们表达自己的要求,希望能得到什么样的治疗和护理。
有一次,虞先生向舒林玲提出,希望扎在胸壁输液港的无损伤针能够一个月更换一次,这样可以减少扎针给他带来的痛苦。按照护理常规,无损伤针至少要求一周一次更换,他的这个要求让护士们感到为难。后来,舒林玲咨询了总院的护理专家,决定满足虞先生提出的这一要求,但同时要求护士们每天都要做好护理评估,每周更换一次贴膜,这样在减少病人痛苦的同时,有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对于安宁疗护病房的“特殊关怀”,他一直心存感激。
虞先生去世后,按照他的生前预嘱,宁波市眼科医院的医护人员到安宁疗护病房摘取了角膜,整个捐献过程很顺利。
据了解,这是该安宁疗护病房的第四位角膜捐献者。
相比于其他器官移植手术,由于角膜本身不含血管,是目前同种器官移植中成功率最高的一种,也是眼科中重要的复明手术之一。据了解,我国临床使用的眼角膜供体年龄为2岁-70岁。大部分癌症患者离世后是可以捐献角膜的,只要没有患上淋巴瘤、血癌、骨髓里或涉及眼睛的恶性肿瘤,角膜移植手术将给等待通过角膜移植复明的患者带来光明。
大家还在看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庞锦燕 通讯员 顾忠娟
编辑 忻晓颖 审核 檀传才 吕荣
商务合作请联系
宁波晚报生活号13586640957(微信同号)宁波晚报抖音号、视频号13867871360(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