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 | 如何养育天才儿童

2018-02-03 贝小戎 三联生活周刊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说,世界在变好,比如“全球人口的智商平均数每十年提高3分左右。由于营养得到改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清洁,孩子们的大脑发育得更加充分。”这样说来,我们的孩子的智商比我们要高6分以上,你怎么教他们?

新一期《旗帜周刊》上评论了一本书,叫《智商爆表:美国神童的秘密生活和教训》。作者开头说:“最近,在跟曼哈顿最著名的学前教育机构校长聊天时,我问到了天才教育问题。她回答说,‘每个孩子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天才’。在美国,每位家长都以为自己养育的是天才,老师和校长已经学会了最好这样回答。”



2012年,切斯特·费恩等人提出,美国花了太多精力帮表现欠佳的学生去提高,以致忽略了优等生的培养。幸运的是,对于成绩拔尖的学生来说,学校教育并不重要。

安·赫伯特在《智商爆表》一书中记述了许多天才儿童的人生,发现决定他们的天才能否绽放的是他们的父母而非学校。她一开始写到的是“哈佛的奇迹男孩”,维纳和西季斯。她写道:“他们在两岁以前掌握了字母表,三四岁前完全识字。随后是如饥似渴地读书,主要是读非虚构类。之后两个孩子迅速积攒外语(他们都学了拉丁语、古希腊语、德语、法语和俄语,比利学了一点希伯来语、土耳其语和亚美尼亚语)。他们对科学有着强烈的兴趣(比利是解剖学和天文学,诺伯特是化学和博物学),使他们在上学前就已经遥遥领先。”


但两家的父母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诺伯特9岁上高中,三年后上大学。但家里没有送他去哈佛,而是去了塔夫斯大学,以便让他晚一点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而比利进入青春期之后全靠自己,到大学后更加像一个局外人。人们怀疑他精神错乱,媒体一直盯着他。他的父母没有保护他,他跟父母的关系只是让事情变得更糟糕。他家一位亲戚说:“他们能教育他,但不会养育他,而这是两回事。”

教育和养育的区别不仅对天才儿童,对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很有用。但好像天才儿童的父母很容易就会忘记,他们照料的对象还只是孩子,不能因为关心其天才的成长而忽视其心理成长。所以赫伯特写的许多人在青春期都遭遇了重大危机,相当多数一直都没能走出这场危机。

比利·西季斯成了一个怪人,他的人生被笼罩在神秘和谎言之中。诺伯特·维纳则在麻省理工成了一位数学家。


亨利·考威尔1897年出生于加州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允许他自由地从事他喜欢的科目。他的母亲详细记录了他的成长,尤其是他音乐天才的成长,“孩子必须喜欢他的工作,他必须在他想了解一种东西时去研究他想研究的东西。当一个梦想家在做梦时,让他去学几何是不明智的。首先要让他认识到现实,而不是角度之美。”

考威尔后来成了著名的作曲家,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把他收入了《天才的基因研究》一书中。考威尔的智商是131,并不属于特曼的研究对象中最高的一拨。但是赫伯特指出,“早熟并不能代表长大后会有杰出的表现,尤其对突破性表现来说。”

赫伯特在《智商爆表》中探讨了从天才儿童到天才成人之间的艰难转变。考威尔的人生并不容易和顺利,他的成功靠的是家庭的培养。“超高的智商不一定会带来更大的成就。差别的成因主要在于家庭背景。”考威尔的母亲帮他养成了平静、自信的性格,在他长大后也把他照顾得很好。他说,“一个旋律对我也许只是一闪而过,但它必须以物质形式加以呈现,我可能要花好几个小时才能把那个计划表现出来。”

神童和成年天才的不同就在于这几个小时的努力。赫伯特说:“父母和老师以为动能会推动一个少年天才走过青春期。他们往往无视这一事实:不成熟的吸收要让位给坚定的、主动的探索。”

这一点对普通儿童的家长来说也是适用的。要想办法让孩子从他们短暂沉迷的东西经过克服困难,迈向更大的成就。怎样让一个喜欢弹钢琴的孩子在容易弹的阶段过去后,迈过漫长的困难阶段?无论是阅读、数学还是搭乐高,当难度增大之后,家长往往就任孩子往下滑了。赫伯特总结的原则是:“很早就开启天才培养的过程;认定孩子坚定又充满力量;期望精通的成果;重视对家庭的忠诚而非年轻人的自律或者在同辈人中的名气。”

(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都在看这些👇🏻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行走耶路撒冷」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