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块广告牌》:就要挑衅所有人

2018-03-05 驳静 三联生活周刊

没拿到最佳原创剧本?伐开心。


【剧透预警】

首先,《三块广告牌》没有拿到最佳原创剧本?伐开心。McDormand的最佳女主和Rockwell的最佳男配实至名归,但它最该得的奖真的应该是最佳原创剧本,然而,连《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都能拿“最佳改编剧本”。

虽然奥斯卡颁奖结果出来后再说这句话显得特别事后诸葛,但还是要说:这其实并不令人意外。

尤其是好莱坞及欧美#MeToo运动以来,奥斯卡的过份政治正确正在越来越受到诟病。而这部电影却不时挑衅美国主流价值观,基本上等于挑衅奥斯卡这个奖本身,所以,它的确不太可能把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电影这两个更重要的奖项颁给《三块广告牌》。

马丁·麦克唐纳是个电影作品很少的爱尔兰裔导演,他上一部电影还是五六年前,主要精力在话剧舞台。其中近期作品《侩子手》(Hangmen),以及早期作品《枕头人》和《丽南山的美人》在戏剧界大奖奥利弗奖和托尼奖都有过出色表现(鼓楼西剧场曾上演过上述两部)。

我在看《三块广告牌》时发现若干《丽南山的美人》的身影。后者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爱尔兰小镇,家里只有母女二人,可关系极为紧张,常常恶语相向,于是向女儿示爱的男人打破了原本就微妙的平衡。女儿单身二十年,而母亲控制欲极强,阻止女儿拥有个人生活。

这种母亲强大、儿女弱小的模式,在《三块广告牌》中也挺明显的。迪克森的人设基本就是个有点怂的“妈宝男”。他跟母亲一起生活,出去泡吧还得“答应我妈12点前会回家”,搞不定广告牌,也是母亲提醒“那你为何不给她朋友找点麻烦呢”,所以海耶斯讽刺他,“态度怎么变强硬了,是你妈在背后指导你呢么”。

而海耶斯则不用提,她就是强大和霸气本人。小镇怒气冲天的糙女人,女儿被害而迟迟未抓到凶手,她决定向警察局开战。电影第一场,绝望而忧伤的《Last Rose Of Summer》背景音乐中,海耶斯在车里与公路上的三块破败广告牌迎面相遇,从产生灵感,再从迟疑到坚定,咬手指这个细节就足以展示这位母亲的坚毅。但这种所谓的强大和“伸张正义”都不是电影想表达的,你会逐渐发现,原来她的愤怒来源是自己,因为她间接害死了女儿,甚至,她跟女儿生前最后一句话是:“我也希望你在路上被强奸”。

看上去,是海耶斯挑衅所有人,伍迪·哈里森扮演的警长、登门拜访的神父、洛克威尔扮演的种族歧视警员。实际上,是导演麦克唐纳在挑衅美国主流价值观:一家四口再加一条狗的美满家庭标准格式,“来我的怀抱保你不再感到痛苦”的宗教式驯化,以及千万不可宣之于口的种族歧视。

挑衅光辉大爱女主


从女性寻仇电影的角度,海耶斯一点儿都不伟大,甚至是个十分情绪化一言不合就动手的泼妇形象。她在家里跟儿女吵架时满嘴脏话的场景,也将这位为女儿报仇的母亲与《永不妥协》式伟大母亲形象拉开了距离。海耶斯自己经营着一个破碎的家庭,而警长那个妻贤子孝的美满家庭也很快由于她的原因崩塌,男主人自杀,女主人还得满镇子帮丈夫送遗书。

除了满口脏话,冲动,她可能还有点疑神疑鬼,认为小镇上每个人都是敌人。最明显的一处细节是她去看牙医。医生说这颗牙齿有点松,得拨掉。这位女士给自己争取了一分钟的麻药时间,一面是牙医说着“警长先生在这镇上人缘甚好”,一面就是海耶斯迅速抢过钻头反击,利落地钻了牙医一指甲盖儿。

而整件事起因,坚立三块广告牌的行为,更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愤怒情绪找到的出口。

挑衅教会


神父说,如果你有继续来教堂,大概就能对居民们对广告牌事件的观感有更多了解。

海耶斯从进屋后就倚着门,她听完这句,讲了一长段关于街头帮派和新法律的规定:即便你完全没有参与街头血战,同流合污的罪名仍然成立,谁让你最初加入了呢。

导演表达地非常直白。教会即帮派,选择不同的教会等同于选择一家势力庞大的帮派,树大好乘凉,你不来参加教会活动,神父和教友就不会站在你这一边。而神父这一趟目的有两个,一是代表小镇居民来指责并说服拆掉广告牌,另一个则隐晦一些,如果你能悔过自新,重新投入上帝怀抱,大家仍会支持你,并且他有信心逐渐劝服你走出女儿被害的痛苦并与现实和解。

但对不起,海耶斯显然不吃这一套。

《聚焦》(2015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里有一句台词,“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整个村,毁掉一个孩子同样需要一整个村”,来表明天主教内部如何互相包庇,导致神父性侵儿童成为一个无人敢揭发之事。海耶斯那一段指桑骂槐核心就是这句话,她不会跟为犯罪分子提供庇护的组织同流合污,所以,“喝完手里的茶,赶紧滚出我家”。

挑衅种族政治正确


大部分主流电影会将歧视有色人种的角色安排一个受惩罚或改过自新的结局。但迪克森,最开始是个一无是处的地痞警察,欺善怕恶,不学无术,同时又有严重的种族歧视。但当他从火场脱身并救出案件卷宗那一幕开始,人物开始美化,随后,酒吧勇取DNA简直就是他的高光时刻。

他变成了一个“好人”,唯独在种族歧视这一点上。

反对导演对该角色处理的声音很多,他们的观点是:“麦克唐纳对美国种族歧视的理解太浅薄,而且,迪克森最后完成了救赎,这是试图让我们爱上一个种族歧视者吗?”

但这种指摘有道理吗?要知道,麦克唐纳作为爱尔兰人,在美国本来就是被歧视的那部分族群。

挑衅所谓的宽容与和解


那些带有“疤痕”、“和解”字眼的词其实都把本片“小清新化”了。海耶斯有跟现实和解吗?并没有,她只是决定不再跟前夫、(自杀了的)警长以及(脸被烧毁的)迪克森作对。换句话说,当她在餐馆遇到前夫跟小女友,得知广告牌竟然是前夫烧的之后,她没有把酒瓶砸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只是轻巧地放下了。毕竟他们不是杀人凶手。但对真正的强奸犯,无论是她还是迪克森都没有选择和解。电影最后是个开放式结局。海耶斯和迪克森互问,你确定吗,也互相回答,并不确定。

你觉得他们最终会对那个强奸犯动手吗?我觉得很有可能。

(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都在看这些👇🏻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2018实习生招募开始啦!


如果你是各大高校新闻或相关文科类专业学生,对新闻有热情,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和学习力,愿意从头做起,从小入手,实践权威平面媒体的日常稿件生产,实习期半年以上,欢迎加入我们!

我们会提供基本的实习报酬以及潜在的工作机会。工作地点北京,不提供住宿。

有意者请发送简历和作品至: jiadongting@lifeweek.com.cn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听吧 爱情」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