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奇的“相互表扬小组”:一个没有杠精只有“马屁精”的天堂

张佳婧 三联生活周刊 2019-05-03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加星标!



“豆瓣有个‘相互表扬小组’,无论你在哪里说什么,都会收到一堆表扬,仿佛是互联网中的天堂。没有杠精存在,任何事情他们只向着阳光处看。”今年2月,“相互表扬小组”上了微博热搜,多位网友自发地“求表扬”与“表扬”,一周内,上万名“马屁精”集聚于此,现已突破十万大关。

我和数十位“相互表扬小组”的成员聊了聊,发现此种形式的社交群组的涌现并非偶然,它不仅仅停留于鸡汤、鸡血、正能量等话题。“相互表扬小组”的流行,是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与社交媒介改造人的精神与生活的一面镜子。透过它,人的挣扎、孤独、欢乐、追求、一地鸡毛、最形而下的情绪与感受一览无余。

他们都不吝啬夸奖▲▲▲

“相互表扬小组”的简介言简意赅又单刀直入:溜须拍马,相互夸奖,禁止自拍、发明星帖求夸。由于豆瓣小组内部发帖的形式以及豆瓣成员之间的陌生性,“求表扬”的帖子往往比“表扬”帖更具内容。而这其中,又以两类帖子最受欢迎。

有一类帖子,网友们讲述自己留学、考研、找工作的故事,人们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中稳步向前,或为标志性的成功欢呼雀跃,或为阶段性的失败懊恼沮丧。这样的故事多半大同小异,却并不因此而失去色彩,反而因为主题涉及共同的人生命题,而闪耀着“努力生活”的光芒,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有考研四战的女孩终于拿到清华大学的初试第一名,她:“不敢在朋友圈晒成绩,也不敢和朋友说,怕自己的幸福打扰到正在经历痛苦的人。”该帖子发出后,至今一共收到了300多条回复。

也有一边工作一边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单身女孩@卓卓讲述自己过去一年学习1000小时的故事,对于她来说,“我从来不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但在这样的一个小组,不会有人觉得你在显摆,而是真诚地祝福你、鼓励你。”

@卓卓 发的帖子

同样是考研大军一员的@大小眼曾经也为考研焦头烂额,往往一件占座的小事就能毁了一天的心情,纠结不已的她来到“相互表扬小组”寻求肯定,很快就调整了情绪。“相互表扬小组的回复和朋友的鼓舞是不一样的,朋友往往站在相对现实和理智的角度,给我很多中肯的建议,但在“相互表扬小组”收到的是非常纯粹的表扬,却往往能够无条件地推我一把。

在“相互表扬小组”这样一个预设了前提与目的的地方,人们能够满足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精神需求,在苦难与欢乐面前,嘲笑、猜忌、担忧、嫉妒等负面情绪没有了生长的土壤。在某种意义上,这里是一个表扬供需者自我建造的社交桃花源。

而另一类的帖子,却往往色调灰暗许多,这其中的故事没有那么普遍与光明,因而他们往往也是更加孤独、绝望、真正需要被肯定的一群人。有人接受化疗,有人高位截瘫,有人至亲车祸生死难测,有人写下:“我是一个同性恋,我很自卑。”


高位截瘫者发的帖子

高三的@四月在小组上分享了自己的抑郁经历,她从未和现实中的朋友分享切实的心情与经历。在她看来,“身边的人很难给我没有附加条件的鼓励。比如家长的鼓励总会带着他们的责任、担忧,甚至是焦虑,而这对我来说其实不是鼓励而是压力。”

对于这样的帖子,我国网友的接梗才华从未让人失望,他们拿出远比饭圈粉丝互掐更大的智慧,给出或感人肺腑或妙趣横生的回复。对于同性恋,他们说:“我们支持同性恋,却并非仅支持同性恋。我们支持的是两颗心的靠近,冲破俗世的桎梏。我们支持每一份来之不易的两情相悦。我们支持的是爱情本身,它无关性别。”对于产后抑郁者,他们说:“如果单从结果来讲,你取得了与女娲相同的成就,天降祥瑞,普天同庆,恭喜立地成为圣人。”就算是一句最简单的“加油”,也往往因其累积的点赞数而让人倍感温暖。

微小的温暖与力量▲▲▲


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外,填塞人们生活的其实更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困恼着人们生活的往往也是这些鸡零狗碎的小事。现代生活在一步步趋向便捷、先进的同时,也一步步伸出无数的触角,过多的信息、规则、压力包裹侵占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因而前所未有地希望找到发泄的出口,这也是“失败哲学”与“沙雕网友”越发普遍的原因。在潘达看来:“大家在一个互相夸奖、互相当舔狗的群体中用浮夸和善意冲淡了彷徨和哀伤,挫折能够被说出来的时候,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已经被消解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也被集体的善意所治愈。”

在“相互表扬小组”中,如果有人说:“我没有朋友,连玩游戏都没人通过我的好友申请。”那就会有人答:“我们都是你的朋友!”如果有人说:“一学期没和女生说话了。”那就会有人答:“我!女的!感动不!”即使你把一根火腿肠烤糊了,你也可以收到网友天花乱坠的夸赞。

@雨水正是被火腿肠的帖子所吸引加入的小组,她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社交氛围。“现在的社交网络上戾气和无谓的争执越来越多,人们的社交压力越来越大。而在这里,不管帖子内容是什么,大家总能找到别人的闪光点,有时候还会出现‘强行表扬’的回复让大家会心一笑。这和生活是一样的,有些人只看到烦累,有些人却处处都能发现美好。

看到各种各样的帖子收到的回复都角度刁钻、文采飞扬,作为一名小学老师的@雨水同样发了一条帖子:“在作业上用表情包表扬了学生,我也想被表扬。”期待着能够收到网友们的神回复。放学回家以后,“我一登豆瓣,发现好多人都在认真夸我,反而有点不好意思,同时也很开心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得到这么多人真诚的夸赞,觉得大家非常温暖!”

@雨水 给学生画的表情包

此外,受到“相互表扬小组”这样的启发,@雨水还准备开一个“互相表扬”的主题班会,让她的学生匿名在小纸条上写一写觉得同学做得好的地方,对TA进行表扬。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人签下器官捐献协议,有人第一次无偿献血,有人装修公寓,有人为自杀者报警。各种或宏大或微小的故事在这里轮番登场,大到生死,小到炒一碗蛋炒饭,人们在自己创造的一块“表扬自留地”里任微小的温暖与力量生长。

回归现实▲▲▲


人们容易为快节奏的生活所累,更容易在各种新鲜事物面前短暂停留。所以人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来自陌生人的鼓舞与表扬虽然温暖,但保质期却是极其有限与流于表层的。

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卓卓说道:“这个小组给了我一定的信心和支持,当我以后感觉难以坚持的时候,我可能就会翻出我发的帖子看看大家的留言。我会继续参与,但是频率可能会很低,因为我不能依赖这个小组,而且它也并不能根本上帮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这个小组更像一碗浓浓的鸡汤,你喝下去觉得浑身温暖,但是第二天之后,这碗鸡汤就被你消化掉了,真正走下去还是要靠你自己的信念和坚持。

图 | 摄图网

由此来看,“相互表扬小组”固然能够安放庞大而沉重的生活无处容身的那一点疲惫与对温暖的需求,但对于庞大而沉重的生活本身,它仍旧无处安放。它只能充当一面镜子,或作为哈哈镜,把枯燥窒息的生活照得千姿百态,引人发笑;或作为反光镜,把爱意与美好一点点传播开来;或作为一面巨镜,呈现虚拟与现实间人们与时代的模样。

社交软件行业工作人员张一晨最近也在关注这个小组,他认为:“诸如网易云音乐等等一些涉及到情感的社区,其中的评论都会显得比较空虚寂寞冷,大家都很‘缺爱’。此外,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很多人都会处于一种空巢青年的一种孤独的状态,人们缺乏一个宣泄的出口。而在类似‘相互表扬小组’的群组中,大家能够感受到充分被温暖包围的确定感,更对这样的一个组织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浪漫是一册副刊》剧照

而在有抑郁症史的@四月看来:“表扬是我们社会里特别缺乏的一种东西。东亚文化不擅长表扬,在家庭教育里有意识的表扬都很少,更不要说像美国那样无意识地把表扬和鼓励放在嘴边。虽然每次表扬可能只是给了一点点信心,但一次又一次的表扬会让人拥有坚定的信心。生活压力已经够大了,我们需要被温暖的东西包围,更需要一些盲目的信心。

无论是在哪个时代,无论以哪位媒介为载体,温暖与爱意其实都是一种刚性需求。在真实的钢筋水泥森林面前,“相互表扬小组”所形成的突围依旧是软绵无力的。但我仍乐见其成看到的是,人们仍旧在有意识地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有意识地为他人创造温暖与感动。而这种意识与行动,是可以被辐射进入现实生活的。毕竟,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仅要看看太阳和蔚蓝色的田野,更可以做个马屁精。

(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郎朗】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