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种族问题,不是下架一部《乱世佳人》能解决的

调反唱唱 三联生活周刊 2020-09-29

1939年上映的《乱世佳人》不管从审美还是价值观来说,都与如今的时代气氛相差甚远。然而近日随着种族问题愈发受到重视,《乱世佳人》重回大众视野,这部带有种族歧视偏见的经典电影,将面临严厉的重新审视和道德意识形态的批判。

争议的起因源于6月10日的一则新闻。前阵子刚刚上线的美国流媒体平台HBO Max,考虑到当下全美反种族主义抗议活动“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掀起的舆论,宣布暂时将《乱世佳人》下架。 
HBO Max发言人的官方声明提到,《乱世佳人》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但其中带有种族歧视的描写在当时和今日都是错误的。电影只是暂时下架,等它重新上线时,人们会看到一个添加了注释的版本。 
HBO Max发言人的官方声明 
这样一则新闻不但在美国掀起了热议,也蔓延到了国内。有人说“历史问题应该历史看待”,“艺术不应当参与政治”;有人反问“ 如果是一部含有亚裔种族歧视的影片被下架或者不被下架,我们会作何感想?
展开讨论之前,我们先聊聊另一部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写的是黑奴汤姆叔叔一生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最后难逃死亡的故事。小说的作者是一位白人女性哈丽叶特·比切·斯托,她用近乎于宗教怜悯般的语言控诉了南方灭绝人性的奴隶制度,描绘出南北尖锐的对立。林肯这样评价这部作品:“构成那次巨大战争——南北战争导火线的,想不到竟是这位身材矮小的、可爱的夫人。她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伟大的胜利。”
《汤姆叔叔的小屋》作者哈丽叶特·比切·斯托 
然而实际上林肯的评语中最为重要的词是“胜利”,这部小说帮助他打赢了胜仗。1862年他邀请哈丽叶特·比切·斯托访问白宫,当时战争形势对于北方来说并不乐观,整天皱着眉头的总统当然不是为了邀请哈丽叶特来讨论文学的。林肯的真正用意在于借用哈丽叶特以及《汤姆叔叔的小屋》,作为一种正义的精神象征,辅佐他打赢胜仗。
《汤姆叔叔的小屋》在战争之后就没那么流行了,不久绝版。正如艾德蒙·威尔逊在《爱国者之血》中提到的“《汤姆叔叔的小屋》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带有宣传色彩的小说,仅此而已。一旦目的达到,也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必要”。这本小说不再流行的原因,其一是显而易见的时代局限性,其二是南方与北方都不愿再回忆那场战争,人们需要时间遗忘痛苦。
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然而今天《乱世佳人》被下架,依旧可以找到与上述事情的相似之处。
《乱世佳人》的主线是主角斯嘉丽在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个人的情感纠葛。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部作品的确带有种族歧视与偏见。譬如斯嘉丽爱慕的艾希礼是种族主义组织3K党的成员,被描画为一位有理想抱负的正面人物;斯嘉丽与黑奴的主仆关系之间充满着虚伪的温情,淡化了种族之间的矛盾;奶妈的扮演者海蒂·麦克丹尼尔虽然获奥斯卡最佳女配,但是她塑造的搞笑臃肿的女仆形象,接连出现在其他电影中,固化了日后数年影视剧对于黑人的刻板印象。
海蒂·麦克丹尼尔 
不过这些均不构成清算《乱世佳人》的正当性。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它有时代的局限性,这是毋庸置疑的。试想一下,如果按照现在的评价标准去审视历史作品,带有封建思想“糟粕”的四大名著恐怕通通都要加上注释。
历数影史,1915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全片都充斥着打鸡血一般的种族歧视情绪,把三K党美化成肩负保卫国家重任英雄,甚至引发了全国暴力事件。然而无人能否认这部电影在影史上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的地位。
《一个国家的诞生》剧照
又或者1935年作为纳粹宣传工具的《意志的胜利》,其具有的煽动性促使看完电影的不少青年都自愿加入了法西斯,然而这部电影的艺术成就之高甚至被写进了纪录片教科书。以上例子都在说明艺术与政治需要区别、辩证地看待。这么简单的道理,当下的美国民众不明白吗?
《意志的胜利》剧照 
当然不是,因为这起事件远比表面要复杂得多。HBO主动下架《乱世佳人》并不是出于什么高尚的价值观。而是因为叫嚣着超越Netflix的HBO考虑到疫情期间步履维艰的现状,为了迎合主流价值观,而做出的利益权衡。
这种行为就好比有些欧美影视剧,为了政治正确添加性少数群体、非裔等角色,却充斥着粉饰太平、伪善的人文关怀。核心问题是为了拓宽市场的资本计算,而不是突然接受了开放多元的自由主义。
另外,鞭笞《乱世佳人》的白人心理,也让人联想到南北战争过后人们不愿再提起《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原因。《乱世佳人》在电影史上的位置越高,在老一辈观众的心中越神圣,就越在提醒当今的年轻白人,他们是种族主义者的后代。这段刻在经典文艺作品中的压迫,在当下强调“自由和平等”的社会环境中,无疑是难以启齿的铁证如山。
《乱世佳人》上映期间上座率达美国影史最高
那么对于当下的美国社会来说,《乱世佳人》的暂时下架,以及日后加上注释,不断提醒着观众“此处有种族歧视”的弹幕式干扰,就彰显着进步的社会正义吗? 
当然不是,虽然不可否认暂时下架《乱世佳人》,的确会抚平当下正在斗争的黑人“受伤的情绪”。但是这样的“安抚”与“照顾”只是表面之举。添加了“注释”的自作聪明难道不是另一种权威标准的规训?不是把自己的道德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吗? 
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让本来就不够包容的社会更加窄化。如若人们急于用主流道德意识形态去划分立场,用非黑即白的是非逻辑判断敌我,很可能因此失去深刻思考问题的判断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味强调种族问题而批判《乱世佳人》,难道不是也否定了其中对女性自强的书写?性别平权在当下同样敏感,那么一个兼有两种身份的黑人女性,应当如何表明自己的立场呢? 
可见,否定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并不一定意味着时代进步,深刻广阔的变革需要新的电影去书写。而当下的美国主流社会环境,很难支持真正为黑人发声的电影,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有那么多政治正确的作品,美国种族问题还会愈演愈烈的原因。
1989年,情节与当下警察暴力执法事件惊人相似的《为所应为》,深刻揭示了种族问题的实质。上映后,许多人预言《为所应为》这部站在黑人受迫害角度的“危险”的电影会引发种族冲突,然而《为所应为》除了在圈内为导演斯派克·李带来声望之外,并没有延展到社会现实层面。
在1990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为所应为》输给了讲述白人雇主与黑人司机之间友谊的电影《为黛西小姐开车》。讽刺的是2019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斯派克·李的另一部讲述黑人警察潜入3K党当卧底的电影《黑色党徒》,再次输给了一部“黑白配”开车电影《绿皮书》,只不过这次是白人司机给黑人雇主开车。 
《为黛西小姐开车》剧照
《绿皮书》剧照
其实,不管是《为黛西小姐开车》,还是29年后的《绿皮书》,在讨论种族问题上均无突破。说到底,它们都代表着好莱坞主流价值观。黑人白人之间因种族差异,开始有一些矛盾,而后妥善解决,并和谐相处的套路屡试不爽。这种非裔题材长久以来的固定、单一、刻板的讲述方式,只是避重就轻地处理种族问题,为当今美国民众带来虚幻的满足感,是被建构的不负责的幻梦。与当下亟待解决的结构性的种族歧视,实际上是背道而驰的。
《三联青少刊》上架啦!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大家都在看     






B站解读☞UP主:三联编辑部⊙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新刊出炉!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横店江湖」


▼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