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并不代表软弱:一位新西兰父亲的育儿观
记者|吴丽玮
“亚洲的家长特别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这个本身非常好,而且亚洲激烈的竞争环境也让很多家庭不得不强调学习成绩。相比之下,我们也希望孩子成绩好,但是更希望他们在成绩和生活品质之间取得平衡。”皮奥说,“我不希望我的儿子是一个成功的律师,但却是一个糟糕的丈夫和父亲。想平衡好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是很需要智慧的,它跟‘学习成绩好’是两种不同的智慧,这是我最希望能教会儿子的。”
“我觉得乐器可以带来一种广阔的视野。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放眼全世界,愿意接受外来的东西,音乐是一种可以和全世界沟通的语言,如果你跟中国朋友在一起,能演奏一首中国的乐曲,你们之间的关系立马就会亲近很多。他们只有看得多,接受得多,才能更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皮奥说,在这个广泛接触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去观察和引导孩子:“嘿,你喜欢踢球,那你可以好好学数学,以后去当技术教练,或者去学教育学,以后当体育老师,那样你以后可以天天踢球了。”“在玩中学”一直是新西兰教育观中的要义之一,让孩子无所限制地玩,他们最终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皮奥生活在一个传统的毛利族家庭。他从8个月大开始跟养父一起生活,两人关系非常亲近。“那时候他已经快50岁了,并不能总跟着我跑来跑去。但他是一个非常非常温和的人,从来不会吼叫,如果他生气了,他会放低声音说话,让你觉得事情很严重。我妈妈也是一个很温柔的人,我小时候跟人出去踢球打了架,她从来都是柔声细气的。这就是我从小生活的环境,等自己做了父母,自然而然就会学他们的样子。”
皮奥的养父是一个货车司机,母亲是全职主妇,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我小时候并不觉得穷有什么不好的,被爱环绕着的孩子就不会觉得生活苦。”
毛利人的传统之一就是极重视家庭和血脉。他们第一次见面,互相做自我介绍时,首先会介绍自己来自哪个部落,那里有哪座山、是哪片海,“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祖先坐了哪一条船来到新西兰,相互之间总会找到联系,接着就能成为朋友。至于你的现代职业是什么,那不是最重要和最需要介绍的”。皮奥的家族来自奥克兰北部的北地地区,每年他们会回去很多次,与部族的亲戚朋友在一起,即便是从小就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也依然保留着这种极强的家族观。
皮奥介绍说,在五六百年之前,毛利人家庭里是由父亲花时间来养育孩子。他们把孩子背在背后,带着他们去捕鱼打猎,母亲则独自去种粮和采摘。毛利传统里,父亲与子女的关系十分亲近。“比如说部落的首领召集大家开会,所有人坐成一个圈,包括孩子们也坐在里面,大人开会,孩子就在旁边玩,边玩边听大人们讨论土地、战争和远古的历史。虽然英国人后来移民到这里,带来了很多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但是毛利人的家族观念一直都是很强的。”
皮奥说,欧洲文化对毛利人家庭观念的最大冲击是“所有权”。“妻子是我的,是我的拥有物。”但在毛利语言里,根本没有“私有”这个词,甚至在1840年英国王室与毛利人签订《怀唐伊条约》,在描述英国王室的主权,毛利人对土地和海洋的所有权时,毛利语里找不到与英语对应的词汇,于是出现了英文版本和毛利文版本的巨大差异,也为日后双方的战争埋下了伏笔。回到家庭的维度,在毛利文化中,人与人之间是绝对的平等关系。“我和我的妻子不是谁拥有谁的关系,我们俩是伙伴。我觉得这是更幸福的,毕竟妻子觉得开心,整个家才会开心。”
尽管新西兰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因移民融入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皮奥还是认为毛利人的观念最佳。等他自己做父亲时,已经是新西兰知名的演员,经常要出去演出录节目,但每个月也要保证有10天时间能跟孩子们在一起。“新西兰没有中国节奏那么快。我的工作有时候很忙,有时候又一段时间比较闲。在新西兰,就算是一个会计师或者律师,每个周末也能有两天时间陪孩子。孩子们想要的爱的语言,双方如果不匹配,就会互相不理解。”
但即便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陪他们做什么、有没有耐心、是不是在熬时间、如何做到有质量的陪伴也挺难的。在这一方面,新西兰的爸爸们有个优势在于,这个国家很重视户外运动,户外活动都是生活日常,像钓鱼、游泳、打猎、高尔夫等等,小孩们从小就跟着大人一起玩。于是新西兰的爸爸遛娃时可供发挥的余地就大了很多。
皮奥平时也喜欢带着三个精力旺盛的儿子一起运动,但这种一起相处的乐趣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理成章。“首先,你需要从小的时候就开始陪伴他。等他长大了,你才突然说要陪他,孩子会很不适应。而且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运动,有些孩子喜欢数学,你可以问他:‘爸爸数学不好,你能不能教我?’让孩子感觉到有趣才能真正与你互动。”
采访那天恰好是新西兰基督城恐怖袭击的次日。“太不幸了,真的很悲伤。”皮奥正在看电视新闻,这个周末跟家人聊天的内容恐怕都离不开这事。“即便是孩子们还小,我想作为父母也必须好好跟他们聊一聊什么是‘恐怖袭击’。‘是这个施暴的人有精神问题,不是我们的问题。如果你们觉得悲伤,让我来安慰你们。如果你们有任何想交流的问题,我希望你们首先来找父母,而不是去找你们的朋友。’因为我不能保证他们的朋友也在父母那里接受过正确的指导,如果我的孩子跟一切想法奇怪的朋友交流,我觉得是很危险的。”
皮奥的三个儿子个性迥异,老大非常独立;老二依赖妈妈,喜欢跟妈妈谈论很私人的话题;老三则外向爱说话,饭桌上总希望大家听他发表意见,但无论怎样,皮奥跟三个孩子都有得聊,“聊人生、聊政治、聊投资”。这些话听起来一定会让中国家长很羡慕,我印象里的中国家庭,父母跟长大的儿子之间通过语言来交流的话题并不算多,也许是因为西方人更外向一些?“并不是,其实没那么容易。”皮奥摇摇头,“我也经常有被他们气得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他们也不是完美的小孩。能跟孩子保持亲密感,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做父亲的要主动做很多事。你能想到吗?从他们小时候开始,我就经常给他们写信,一直到现在。”
在出去工作前的清晨,皮奥有时会写封短信,“写好放在他们的午餐盒里,等他们去了学校吃午饭的时候才会发现”。有时是在外地录制节目的间隙,写几笔,邮寄回来。但也不是儿子们一开始就接受他这份好意,需要皮奥放低身段不断去主动示好,“可能第一次、第二次他都不会理睬,即便这样,也要不停地这么做。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块坚冰,没有哪一个孩子会拒绝父母对他们的爱。”
听上去多多少少有些矫情。换作是在中国,父亲这样的深情恐怕首先就跟权威形象冲突了。“其实在30年以前,新西兰人也不太善于表达这些的,不过现在人们的想法渐渐不一样了。我愿意跟我的孩子很亲近,并不代表我很软弱。我在我父亲身上就看到了这一点,他很强壮也很坚定,但是从不发火,我从来没觉得他是一个软弱的父亲。”皮奥说。
儿子们还小的时候,皮奥的妻子在家全职带娃,再好脾气的妈也时不时有被熊孩子弄崩溃的时候。这时候就全靠皮奥来救场了。“我会对孩子说:‘你不应该这么对妈妈,你不应该这么对待我的妻子,你应该跟她道歉。’如果我妻子还是很生气,我会劝她:‘你太累了,要不要出去跟自己的朋友喝咖啡、吃个饭,出去放松一天。我来对付他们三个。’当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孩子们肯定会不断地问:‘妈妈去哪了?’我会告诉他们:‘妈妈很爱你们,但是并不喜欢你们做的事。她很伤心,她需要静一静。来,我帮你们做作业,或者,咱们一起准备午餐吧!’”
大家都在看
点击下图
一键下单【成为父亲】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