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儿欣慰,国产电视剧的主角们终于“有工作”了。
《三十而已》看了十几集之后,观众还能记得,王漫妮不光是油腻有钱人梁正贤的女朋友,更是个奢侈品店的金牌销售。这个基调一开场就打扎实了:国内的奢侈品店,最好卖的是包,最难卖的是男装,所以,被分配到包区的销售会招人嫉妒。为了公平、公正,男装库存的销售提点是1.5个。奢侈品店里,销售都是“势利眼”,对一身名牌的人殷勤,对走进店里穿戴上不了台面的普通客人爱答不理。就因为这个,对客人一视同仁的王漫妮才捡了个大单子。
销售之间互相抢客户和提防客户被抢是个常规操作,能干得好的都不是善茬。做个好销售不容易,下要能贿赂保安大哥,给自己客户的车开绿灯,上要禁得住猥琐客户的各种疯狂暗示,不光体面微笑应对,最后还得把钱赚到手。为了不错过客户,王漫妮上班时不敢多喝水,硬是熬出了肾炎。
更真实的是,听了被原配老公抛弃的有钱大姐讲自己的惨痛经历后,王漫妮替她心疼钱,想让她考虑考虑,但这些话最终没说出口,考虑到自己的提成,她果断地刷了对方的银行卡。和独自在上海打拼、努力上进的王漫妮不同,钟晓芹的工作状态像极了一些生活无忧、心无大志的年轻人。上海土著,从小顺风顺水,心地善良人畜无害,但也没什么上进心。在物业公司里做个小职员,赚得不多,但也够花。每天处理点杂七杂八的小事,不费脑子,也不太费体力。在办公室的存在感全靠鼓弄咖啡机,帮同事跑跑腿来刷。钟晓芹老公陈屿是搞新闻的,在电视台里有份稳定的事业编工作。电视台虽然大不如前了,但骆驼瘦死前还能给员工分套政策房。陈屿工作上出过些差错,虽然上司怕担责任,作风强势,但指责他新闻报道采用单一信源这类专业上的事,一点也没毛病。《三十而已》大概是第一部把“家庭主妇”当成职业来写的国产电视剧。在这之前,家庭主妇角色要么是黄脸婆,要么是只会花老公钱的小妖精。顾佳的“工作能力”绝对是最顶级的公关水准。
她为帮老公开拓业务去混太太圈,走的每一步都很精妙:她买名牌包包当挤进“太太圈”合影的敲门砖,卖掉首饰珠宝给孩子报个马术课,目的就是接近老公有乐园生意的富太太。在那之前,还做了太太们的背景调查,知道每个人的优势弱点和痛点。她操作抵押房子帮老公渡过难关,退掉保险开蛋糕店笼络太太圈,在每个重大决定上都展现了男人也少有的魄力和决断力。能把一个家庭主妇用这种方式来展现,也算是少有的对居家女性的尊重了。主角们有了正经工作,再不是职场小白也有大house住的“盖茨比们”了,《三十而已》的开场算是踩到了地上。本质上,《三十而已》,同期播出的姊妹篇《二十不惑》与之前的热门剧《都挺好》《小欢喜》《小别离》一样,都是容易引发讨论的话题剧。因为是“话题剧”,《三十而已》需要把受众面铺开,最大程度地触及各个阶层、各种生活状态的人。剧中三位三十岁女性中,一个是已婚已育的全职太太,一个是已婚未育不能丢掉工作的职场小透明。两人都是上海土著,如今已分属不同社会阶层。出身也不一样,一个母亲早逝,早早就磨练出独立、强势的性格。一个出生在圆满的家庭,父母宠着,永远长不大。
在上海这么个国际化大都市,“沪漂”肯定也少不了,“柜姐”王漫妮就是这一群体的代表,聪明漂亮有学历,独自在上海打拼,渴望留下来。《三十而已》有点创新,也有点鸡汤的部分是,为了把这剧做得更接地气,每集片尾还留了段小故事,讲的是在桥底下卖煎饼的一个小家庭的故事,这个家庭就是淹没在大城市里的大多数。顾佳、钟晓芹、王漫妮,甚至是你和我,都和无数个这样的小家庭有过交集,但大多不曾在意。对很多大城市来说,这些小家庭,这些人的三十岁,保障着一座大都市的正常运转。
虽然铺设了能让人共鸣、也足够专业的职场戏,但《三十而已》还是部聚焦女性成长和情感的话题剧,编剧的着力点也在三个女人各自的生活状态和自我成长上。每个阶层,每种生活状态都有各自的困境,在展现这些困境上,《三十而已》算是用心的。顾佳积极进取,考虑的都是现实问题,老公艺术家脾气,特别孩子气。在所有镜头里,顾佳都是开车的那个人,是她,而不是老公掌握着这个家庭的方向。老公经营的烟火生意是种隐喻,暗示着这个家庭的生活看似华丽,不停在往上走,但屁股坐在火药桶上,随时会化为灰烬。顾佳这条贵妇线,不仅负责展现上海有钱人的生活,她还负责满足观众看剧的爽感。在她身上,观众能看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看似美满的家庭,帅老公,帅儿子,有豪宅,有豪车,女人的颜值、智商,甚至武力值都像是开了外挂。顾佳得到了大多数女性想要得到的一切。常年积累的怨气,顾佳也帮女性同胞出了。凭对一个橘子的洞察辞退了对老公动心思的女员工,暴打欺负自己孩子的学生家长,还帮老公揭穿了工厂厂长对不安全生产的遮掩。事儿都给平了不说,姿态还特别提气,对很多女性来说,看顾佳这条线,就像读网络爽文。
王漫妮的生活是写给沪漂、北漂、美漂……各种漂在外面的年轻人看的。她的工作和生活形成鲜明对照,卖的是动辄几万元的包包、衣服,服务的全是有钱人,脱下那身腰上丝巾就值小几千的工作服,还得去挤地铁,啃煎饼果子。
有些人被工作时段虚幻的生活洗脑了,以为那就是自己的,王漫妮算是其中清醒的。住的房子里不敢添置家具,几百块的饮水机都不敢买,用个饮水泵凑合,因为怕被房东催搬家时带不走。租来的房子不能大动,对美有点要求,就只能贴个满意的墙纸凑合。遇到个高富帅,当然知道不够真实,但还是情不自禁陷进去,侥幸心理谁还没有点。
随便傍上个有钱客人还是死等个不缺钱的真爱,回家还是留下,敢于平凡还是再拼一把……王漫妮的故事线不断抛出这样的问题。相比之下,钟晓芹的生活更接地气,更像普通人的生活。她的每一步都按部就班,踏踏实实上学,找一份踏踏实实的工作,到了适婚年龄,就和相亲对象结婚,婚后继续过平淡日子。说到这先跑个题,《三十而已》的编剧应该是挺平权的,许多影视剧男编剧都有大男子主义或者厌女症毛病,同样的,女编剧常有厌男情绪,这部剧在这方面呈现得难得正常。目前出现的几个男性,编剧都没把他们写成工具性的渣男。顾佳老公孩子脾气,大事儿没主意,和踢球的学生打架进局子这种事太幼稚了,但竟然还有点可爱。王漫妮那个男朋友挺渣,举着不婚主义大旗,花心油腻得很,但在泡妞这件事上,做得挺诚恳敬业。钟晓芹的老公陈屿可能是目前最不讨喜的角色,但导演也搬出了原生家庭和招人烦的女上司给他的性格、行为做背书。钟晓芹和陈屿的关系,他们的婚姻问题太像看剧的普通人了。一个爱热闹,一个喜欢清净。一个养鱼,一个养猫。一个早餐吃三明治,一个豆浆油条。一个需要人照顾,一个懒得照顾人。男人只洗晒自己的衣服,女人一得空就回娘家。女人遇事就找闺蜜,男人最怕麻烦人。没有爱吗?好像没有。男人听说女人怀孕就让对方打掉。老婆回家晚也懒得接一趟。女婿看不上丈母娘三天两头往自己家跑。但细看也不是这样,男人不想要孩子,一来是有童年阴影,二来觉得经济基础还不够。虽然不爱求人,但老婆过生日,男人还是买了两条烟想让同事帮忙搞定网红餐厅。离婚时,男人愿意和女人平分自己分得的房子。看剧时发现很多弹幕说,他们的问题就是不沟通。我倒觉得不是,要是知道怎么沟通也不至于搞成这样。问题的根本在于,两人根本不知道需要沟通。就算知道,也无法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不知道雷点在哪。两个人都是好人,但谁也理解不了谁,这才是最令人唏嘘。相信,《三十而已》最终的落点还将是在三位女性的个人成长和自我认知上。顾佳目标明确,百米竞赛般为这个家庭向前冲,是否真的像老公说的一样,丢掉了最初的梦想,而眼前这样的精于算计、为家庭牺牲是否真是她最想要的?王漫妮是认输还是继续奋斗,在经历了一场童话般美丽和易碎的感情后,她对男人和婚姻的认知有什么变化?钟晓芹是否能真正独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是否能在三人外在行为,内心世界的转变上做好文章,这将是《三十而已》会不会“烂尾”的关键。
作为一部话题剧,除了“女人三十”这个大话题,《三十而已》还塞进了很多社会现象,比如,富婆们的攀比,关系网在当前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奢侈品店的众生相,不婚主义……正是有了这些不断出现的小话题,《三十而已》才隔三差五能挤进热搜排行榜。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制造话题性的企图心,《三十而已》虽然在故事和细节上尽量做到了接地气,但不断出现的话题多少还是让人觉得有点刻意,有点用力过猛。它不像是小心翼翼地,带你走进一个个女性的生活,更像是站在全知全能的视角,把众生相展现给你看。什么都有,只是在触及你情感的时候,差点意思。其实,我个人不喜欢把20岁、30岁一次次作为话题被消费。可能是传统的“三十而立”观念,生育上的功利性科学判断,也可能是消费主义的洗脑,“三十”被拎出来,成了女性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你看,赵雷唱《三十岁的女人》,《乘风破浪的姐姐》把30岁作为“姐姐”的准入门槛,公号热衷于制造恐慌,比如,“女人过了30岁一定要……”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忘记年龄,不把它作为重点讨论,只有到了那个时候,年龄焦虑,性别不平等才是真正被解决了。
眼前,影视剧、综艺节目和媒体频频提及女性和女性的年龄,在现阶段这是件好事。至少,那些曾经被视作理所当然,不值得被提及的刻板印象终于有了讨论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十而已》《乘风破浪的姐姐》,甚至是“黑红”的《三十岁的女人》都是有价值的。
宋诗婷
一个“战时”很没用的文化记者
26分钟前
三联生活周刊
个人微博:@福·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新刊出炉!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20年后重返霍格沃茨:理想学校」▼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