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现在可以开始读《尤利西斯》了”
《乔伊斯传》的作者艾尔曼(Richard Ellman)在一部专论《尤利西斯》的著作中说,“在有趣的小说中,它是最难懂的,在难懂的小说中它是最有趣的”,一语道破了它要求读者费一点力气才能充分欣赏而又确实值得费力去琢磨体味的特点。
面对这样一部被学者尊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文学、被专业译者标记为“天书”、让无数读者“闻风丧胆”的著作,我们偏要去挑战一下极限。
年前,我们发起了第三期“知识会员·聚光行动”,邀请到了1205位知识会员在春节假期,一起围绕《尤利西斯》,共学了课程《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和《文学的30次夜游》的相关章节。
今天,要和你分享参与了此次“知识会员·聚光行动”快闪群的会员们的收获,以及他们由此开启/重启的“天书”阅读方式。
(这里插播一则预告,大家期待已久的共学第四期·李白的诗与远方也开始招募啦~点击前方红字即可报名)
*以下,是小伴在“知识会员·聚光行动”第三期的快闪活动群中,收录的参与者真知灼见。
本次聚光活动社群共600位会员成功抢位,截至打卡结束日,共有211位知识会员完成了7天学习计划,并提交了令人经验的听感,获得了完成打卡的奖励图书。
01
阅读,让我们看见纷繁多彩的文学世界
知识会员@Anita在听感中分享了她与一位不太阅读文学作品的朋友在书店中关于《尤利西斯》的对话,感叹说“《尤利西斯》的存在真的是太微妙了,如此难读,却人人知晓。”
《尤利西斯》之所以受到那么多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赞赏以致热爱,主要就在于它以极其精湛准确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城市内的人、时、地,同时通过海量的引经据典,使读者获得英语文学空前繁杂的体验。对于今天的很多读者来说,阅读这样一本书,像是站在学习和阅读的舒适区边界上,向陌生的经验发起的一次挑战。
▼滑动阅读全文
@138****1442
乔伊斯和《尤利西斯》,总让我有一种距离感,我也从未想过冒然走进英美文学的深山中,我在等一个合适的契机。这个契机现在仍未到来,但是我从去年开始,读了很多非虚构,里面有加缪,昆德拉,博尔赫斯,福克纳。我开始对这些名字不再陌生。再加上今天的乔伊斯,我想,这个契机也许就快到来了。虽然年近不惑,但是我并不着急。囫囵吞枣式的强行阅读效率的确太低了,虽然看上去应该正好相反。
除了等待相识的契机,还需要准备相识的基础——背景知识的构建。最近在读欧洲历史,我始终认为,孤立的,片面的散装知识和阅读远不及有了知识网加以整合,像串珍珠一样连缀起来更有效果,更深刻。
所以,我还一直在努力为遇见乔伊斯,遇见福克纳努力着,努力用更好的自己去迎接伟大的作家。
@赵*如
于我而言,七日的共学活动像是一次对《尤利西斯》一书的“知人论世”,让我对这本现代派小说的作者其人与其叙述方式有了更长足的认识,为接下来的书本阅读有了一些心理建设。这本书在内容上,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完全可以概括为1904 年 6 月 16 日这一天布卢姆、斯蒂芬和莫莉三人从早上 8 时到次日 2 时 40 分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状态;但一本现代派小说的欣赏方式,应当从其叙述方式和语言特点入手。
印象中,共学活动给我的第一个有关《尤利西斯》的关键词是: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在以往接触的如鲁迅的《故事新编》与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中也曾经领略过;这启发我在阅读该小说时,是否考虑运用荣格的原型批评对此进行解读,将它们作为将内心的搏斗外化并与奥德修斯漂泊之旅中与各种魔怪相搏斗相等同,将其与英雄奥德修斯的原型进行互文式的阐释。
共学活动给我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意识流。其实在当前的知识积累中,我对意识流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类似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这类作品中,涉猎较少,但当我阅读一些有关《尤利西斯》的摘抄时,能够明确这本小说的叙述方式——也许我们费解的是它表达的内涵,而非语言叙述本身。不过自从小说进入到现当代文艺思潮的背景,也一直在解构思想、主题,也在反叙事,因此在阅读上,不追求主题,寻求该书在叙述与解构上的特色和意义会更符合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第三个关键词估计是“百科全书式”。乔伊斯陌生化的语言被冠以这样的称谓,是对小说中叙述个体的叙述关照也是融汇了各种语言的各个文化系统认知之后,重新创造的一种百科全书。这样的认知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吃透这本书,更深层次地理解“现代性”。
总而言之,这次的共学之旅,是对一个文学专业出身,但更多涉猎中国古典文学而较少接触西方现代派小说的阅读者文学眼光的一次延伸,是一次多有裨益的体验。感谢三联中读,感谢戴从容、苗炜、陆建德几位老师。
@燕女
很荣幸,在举家欢庆的日子,能够与家人团聚,还有机会与全国热爱阅读,热爱乔伊斯的伙伴们一起学习《尤利西斯》,七天学习告一段落,感谢三联为广大文学小伙伴提供这么好的学习平台!
由整体结构来说,乔伊斯太神奇了,居然可以这样写作,几十种文体在一部作品中自由切换,即是在玩文字游戏,又是在利用各种文体来表现不同思想,佩服之余,我也很好奇,乔伊斯的家庭很一般,他独特的思想,广博的学识仅仅是因为他在“土拨鼠日”出生,对各种灵异事件的敏感,或爱尔兰酒吧文化吗?到底是什么锻造了他独特思想性呢?
在学习过程中,总会触及到自己许多盲区,为了学好这节课,补充学习了王尔德“凯列班”那部分常识_现实主义因为太现实,如实反映社会,而社会就像凯列班,是个丑八怪。19世纪的批判形式主义让人们看到,原来社会这么丑恶啊,所以厌恶形式主义。
浪漫主义正好相反,无视社会现实,即使一个丑八怪也能获得浪漫的爱情。人们对这种丝毫不顾现实的作品感到厌恶。
超现实是对现实主义只能看到社会表面而厌恶。
无论那种主义,人们都有不满意的地方,王尔德是讽刺大众不懂艺术,无论让人们看到丑恶,还是看不到丑恶,他们都不满意。
把这部分理解以后,我对穆利根与斯蒂芬两个灵魂才有了深刻体会。
当然,如撒旦性、虚无主义、希腊文明都是需要深入了解的,七天伴读虽然结束,但是此次伴读带来的个人的学习还在延续。再次感谢三联。
02
”文学之中,生活之内“
文学作品提供的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也是一件色香味俱全的作品,感受那个地方的气候、湿度,隐隐觉得有点了解乔伊斯:从他书里面可以看出,他是通过非常微观的一天的历史,在隐喻一些什么东西。文学并不是一项工作,它本就寄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寄寓于人的喜怒哀乐之内,可兴、可感、可群、可怨。
▼滑动阅读全文
@毛*胖
我家书柜里放着很多本当年上大学时去北新桥人文半价书店买来的世界文学名著系列,很惭愧,许多本从未翻开,一直放在书柜里,只有在收拾屋子或者搬家时,才会拿出来重新摆放一遍,这其中就有两册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大家都知道《尤利西斯》“有名”,且它的难读也是出了名的。
去年,在三联中读里听了“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这门课,相比较课程里的加缪、昆德拉等作家,乔伊斯的章节使人听得一头雾水,一是因为没有读过作品,二是因为作品本身的艰深晦涩。今年,再次通过中读聚光行动的共学,重温了这几节课程,通过共学群里大家分享的感受和小伴的温馨分享,感觉和第一次听时的感觉不一样了。一个平凡却伟大、聪明又调皮、博学且单纯的詹姆斯·乔伊斯展现在眼前,一个世俗但丰富、平庸且复杂的布鲁姆展现在眼前。特别是最后的两节彩蛋课,通过陆建德老师那温柔细腻的嗓音讲述出来的乔伊斯和《尤利西斯》乃至同时代作家和时代背景等,感觉这部“天书”慢慢来到了我的身边,变得触手可及了。
课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陆建德老师讲的这样一段话:“乔伊斯的作品里我们会看到没有宏大概念,没有崇高,他是写出了小人物他们的小小的欢乐,就是带有种种遗憾的小小的欢乐,但是这些小小的欢乐也许是构成了生活里某种本质性的东西,它实际上是有着一个生活的坚实基础,也有大量的难以言说的心酸。”听到这里,想到作为同样的小人物,我们在这浩瀚的宇宙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快乐,在我们看来那些“大大”的困苦和悲伤,对于这个世界甚至他人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就好像乔伊斯笔下的布鲁姆和莫莉一样,一点点琐事便能引起大量的心理反映,一种气味、一个物像、一段情感,对他们和对我们来说,便是当时的全世界。
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日子中,继续与中读优质课程相遇,在这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我们虽渺小,但却可以融入水中,体会海洋的百般滋味,和它的广阔和多彩。
@叶*
斯蒂芬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是“现代英雄”,用自己的方式抗衡。对《尤利西斯》主人公斯蒂芬的这个评断,让我找到了安放自己的位置,这样说也许可笑,但乔伊斯笔下的斯蒂芬,何尝不是个小人物呢?我们都在抗争,为了现实生活容易一些,我们的抗争只在头脑之中,用很小的动作抗争。追求意义的人,最后在现实中发现没有意义,而且追寻意义会使自己痛苦。其实追寻意义的我们,和斯蒂芬一样,并非不认同意义的存在,而是在世俗的中庸和妥协中无可奈何。斯蒂芬对完美的追求是执着的,他不可能真正沉默,嘴上不发一言,心中却时时刻刻有惊涛拍岸,他不会被什么蒙蔽,清醒地观察着、感受着、思考着。
乔伊斯用八年写出的18小时,惊艳了全世界。在《尤利西斯》这部门槛很高的作品中构建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可能对大部分读者来说需要老师带才能感受到。我们扒着井沿看一眼,就想再多看几眼。他看过多少事,经历过多少,需要多么敏感和多么强大的共情能力,才能描述出一个充满了细节的丰富世界呢。
我们有幸通过作品窥得一些,但也只有我们有相似的经历才能接收到,如若涉世太浅,怕是初级的见花只是花而已。如此看来,人生就是经历,磨砺内心,在复杂中得到安宁。人人都是修行者。
@任*闲
坚持打了七天卡,听了7段讲座,开启了虎年学习之旅。听讲座的时候,看了看都柏林漫游地图,有“诗中有画”的感觉。跟随着乔伊斯笔下人物的足迹,徜徉了一天。
《尤利西斯》是一本神书:听过的人多而看过的人少。面对大部头的书,人,大多会望而却步。但,总会有开拓者在面对高峰的时候,勇于攀登。站在山巅,徘徊在“心有所念而无住”的状态里,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奇,也有穿梭在《清明上河图》中的美妙。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身之所感,心之所思,无不包含在作者的亲身经历中。
这也是《尤利西斯》难读的一个原因——内容庞杂,包罗万象。作者笔下的故事不仅仅是人物的对话,更是他本身学识、见识和认识的集体投射。倘若不了解作者的阅读喜好,则难以明白作者笔下人物对话的内涵。作者的想法包含在他所阅读的书籍当中,并通过笔下的人物来集中表达。
人,不能脱离时代生活。作者必然会在作品中展示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品属于未来的创作,但在未来发表的作品中必然有过去的真实感。《尤利西斯》更是如此。在第一讲,戴老师提到了爱尔兰“口头文化”对乔伊斯的影响,这让人联想到了宋元话本小说。一流的故事的叙述者必然是对周围大众生活的提炼者。面对周围的生活,乔伊斯参与、记录并二次创作,口头文学就集中体现在了书中的酒吧故事中。
人,不止有一面。喝醉酒的人会展示被自己压抑、被别人忽视的一面,木讷口拙的人醉酒后会变得能言善辩,衣冠楚楚的人醉酒后也许是丑态百出。一处处热闹非凡、荒诞不经的故事在酒吧上演,一幅幅精彩绝伦、妙趣横生的画卷展示在读者面前,一个个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人物跃然纸上。这都源于乔伊斯真实的生活经历——爱尔兰口头文化对他的影响。
说到这里,我决定即刻购买一套《尤利西斯》,倘若朋友们问我为什么还不拆封?我会回答:让我们去酒吧聊聊这个话题吧!
@AlmaLiu*
参加三联的这活动之前,对《尤利西斯》没什么印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之所以参加一是对于三联的信任,二是上一次参加品读贝多芬的活动感觉很有收获;再有就是过年期间,不想日子太过无聊。
书写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平凡的生活值得书写吗?平凡的生活需要怎样的书写?听了戴老师和苗师傅的这些课,有些模模糊糊的答案。
这次课程里面印象最深的是对刻奇的解说,里面特别提到说反对刻奇,要拥有美感。记得苗师傅说《尤利西斯》里的主人翁不过是个善通的人,本书的作者,也是个平凡人。平凡人和平凡生活的书写,刚好印证了这种精神。有些英雄是时势所造,有些似乎就是刻奇了。
感觉《尤里西斯》主人翁有点隔壁老王的感觉。老王是个普通人,老王周围的人也都是普通人。但老王和他周围的人又有其独特的一面,熟悉老王的人或许还能讲一些关于他的一些故事,其中或许还有精彩的部分。但老王自己、讲故事的人,以及听故事的人或许是完全不同的版本。就像是这本书的解读,作者自己的表达、不同的阐释者以及聆听阐释的我及其他人,如本体与镜子,很有意思。
@hungryhettie
在参与共读《尤利西斯》之前,我甚至没有读这部经典的计划,但为什么要在喧哗、忙碌、作息混乱、要参加多场社交的、被突发疫情折磨的春节期间听听大师对经典的导读呢?我觉得这也是我的一种叛逆,一种希望既能在现实里游刃有余、井井有条,又不愿意被社会规训、非常私心地、刻意与现实拉开距离的仪式。
于是,在起床洗漱穿衣时候,在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小城里拜年时候,开始非连贯听课程。小说里主角们在一天时间里晃荡了10多处地方,做的都是跟我们现在生活差不多的琐事,对照过来大概是:被父母唠叨后出门,点一杯不加糖的奶茶,去医院看望急性阑尾炎手术后的朋友,在各种亲戚家串门,开着弹幕看《爱情神话》的时候在微信群里回复收到,深夜烧烤店里聊别人的生活,被突发疫情打乱行程,最后草草结束假期。就在这几天,我在小城里遥想着都柏林的一天,如果都柏林的那一天可能是被乔伊斯转述成无意义的,那我们当下的今天会更有意义吗?
或许讨论着“有没有意义”的生活本身就已经说明问题了,就像今天谷爱凌夺金,毋庸置疑,她就是滑雪场上的英雄,普通人讨论一番教育话题、培养精英话题之后,也还是要排队抢冰墩墩的。
@uu鹿*
很早就听说过《尤利西斯》,最危险的书,天书,禁书,最难读的书……很多这样的标签,也因此知难而退,一直没有想要读的欲望。
2019年末开始,整个世界陷入了新冠疫情,这场疫情很大程度的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又重新开始翻开书页,从原本跟着世界飞速向前来不及思考的疾驰中减速下来,静下来,慢慢读书,读书的种类也比以前要广泛些。疫情让我对生活、对自我都产生了很多疑问和困惑,我开始啃一些以前不肯读的“晦涩”的书,也更多的开始听中读的音频节目。通过之前姜宇辉老师的哲学共读和苗师傅的文学体验的课程,我也慢慢地改变了一些以前读书的偏执,放宽了心态,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读懂或者一定要全本读完。而是去关注一本书里自己能读懂的部分,通过感兴趣的一些小的点去发掘体会,结合老师们给的材料发现格外有收获。有的书,不能抱希望一次就能读完,更别说读懂,有的书读一次也是不够的,不同年纪不同时期体会都会不同。也正因为这样,这次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尤利西斯的快闪群,准备好好听听关于这本难啃的书的故事。
听完几天的课程,了解了作者乔伊斯以及他作品的大概情况,对这本书的兴趣一下子就浓厚了。一个平民的“史诗”这个概念也击中了我的心,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始读这本书,但从音频课程老师的讲解和补充材料中感觉到,乔伊斯写这部小说的年代大概是在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尾声,有一种个人性被大环境吞噬的无奈感,有一种在世界中找不到自己位置,听不到自己发声的无力感。这不正是当下我自己的感受吗,一想到这是作家在100多年前的思考,不禁感叹时空的异同与美妙。此时此刻我们是站在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浪头还是浪尾呢?我们如何去抗衡社会的道德绑架?怎样在当下保有自己的观点?怎样停止刻奇?怎样让沉默也不失力量?怎样去拆解规训我们的语言系统?怎样接纳有缺陷的自我?现在我很想去看看这本书,当然我知道书里不会有答案,但从书中人物的困惑抗衡,从乔伊斯行文的字里行间,或许会给我打开一些思路,让我找到自我和解之道。
最后真的真的要感谢中读这次的活动,虽然我平时看书也会偶尔纪录感受,但是通常是几个句子,或互不相连。像这样写几百字的感受,不管有无水分的,大概都是10年前的事了吧。希望能从这篇小小短短的听后感开始,往后能更多地系统纪录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要感谢群里朋友们的陪伴,补充和交流了很多有用有趣的资料和观点。
0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滑动阅读全文
@悦悦悦*
我与《尤里斯里》的缘分从大学开始, 1998年快毕业的那年,我的一个准备出国的室友拿回了一本据说非常神奇的书、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尤利西斯》这本书。当时试着读了几页,实在没法看下去,也没有人可以咨询为啥这本书被称为“神作”。很多年过去了,我也买了一本纸质的《尤利西斯》每次都希望能把它读完,可是每次都是多多少少读了几页就放下了,因为实在读不下去。
非常高兴这次看到了中读的活动就果断报名参加了7日共学,不仅听了关于尤利西斯的几个章节,也把其他的几章介绍文学黄金时代的大师的标志性的作品都听了好几遍。这些中读的老师们都大有来历,文学素养深厚听他们讲述各个神作的内容、背后的故事、作者的生平既大开眼界有非常有收获和感受。
那是一个文学的黄金年代,大师辈出,每本作品都值得后来的人一读再读,而且感觉上那个黄金年代也应该不太会再出现了。我们现在其实真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这个节目里介绍的书都读完,哪怕这些书都是这么宝贵的人类财富、并且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很好值得被读。
读这些小说有什么用呢?真的值得花那么多时间把他们都找出来一一读完吗?我的感觉是,听过这个节目就会知道答案。不仅如此,听过这个节目的介绍,每个读者或多或少都大概了解每本作品是什么故事,写作风格;大概也会整理出一个自己读书的偏好清单,我就是这样,我已经又把《尤利西斯》加进我的读书清单里了,除了乔伊斯的作品之外,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卡尔维诺的作品了,我打算把他的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也找出看看,还有博尔赫斯和卡夫卡。一个好的节目可以让人重新燃起对某件事情的浓厚的兴趣,这个节目就是这样一个好节目。
@niuko*
感谢中读在虎年来临之际推出这么好的月度共读活动,单是看到尤利西斯的主题我就毫不犹豫报名了。这不是我第一次听《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还记得当初节目出来时,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作为中文系出身的我,通过这套课程,补足了之前在外国文学上的缺失,对之前只是耳闻没有去读的作者有了了解,产生了阅读兴趣,对之前读过但是缺少思考的作者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加缪并不只是冷峻的,也有温暖的一面,他试图与人生反抗,有着崇高的志向。通过学习,我发现原来《追忆似水年华》并不如文学常识学过的那样可以被简单定义为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只是它的技法。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什么是表现主义,对卡夫卡的作品更感兴趣了。通过学习,我对加西亚·马克尔斯、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福克纳、劳伦斯的作品有了粗浅的了解,产生了阅读他们作品的欲望。当然,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天书”《尤利西斯》是怎样炼成的。记得我曾经无数次想要打开这本书,一直犹豫不决。后来终于有一天因为参加共读活动,打开了它,单是译者序中有关萧乾和文洁若的翻译心路历程就深深打动了我。一直特别钦佩萧乾先生和夫人为我们翻译了这样一部巨著,当然也有其他杰出的版本,但先生的版本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这样想来,这样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是否读得完、读得懂似乎没那么重要了。再次感谢中读推出的好课和好的共读活动,我们才有机会有缘穿越到文学的黄金时代。
@忽然而*
年,过的是什么?农耕时代,年是辛苦劳作的农人们对团圆的期待,是久违的围炉欢庆,是和合之美;当代的我们,被病毒、被意识形态,被看不见的东西所隔离。年,除了7天的假期,我们过的是什么?
感谢三联中读为我们安排了一场共读,去读《尤利西斯》,去读《文学的黄金时代》,去与世界各地的人们熟识。
在三联陪伴的时光里,我有幸学习过《中国群星闪耀时》和《谁塑造了我们》的精品课,身为国人的我,对何以为“我”有了一些自省:个体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相勾连。也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言:“人的生活何等地高而且广!假使我们没有多方面的常识,何能全般领略这高泛的人生的趣味呢?
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文化,了解何以为“我”,还要去放开眼界,去看大千世界。于是,我学习了三联的精品课程《文学的正典时代》。可谓年少不知正典味,回尝已到不惑年。文学是浸润人心的芳香,愈久愈醇。
此次利用7天假期,回味《文学的黄金时代》,与志同道合的三联友人们共读《尤利西斯》,是对“年”的一次非典型性体验,也是对“团圆”和“围炉”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全新定义。在共读群中看到来自山南海北的三联友人们因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抒发着各自的观点和感悟,这样的思想和心灵的碰撞,就着凄冷的寒天和温馨的冬雪,更显弥足珍贵。
文学的黄金时代,大致所指的是20世纪的现代文学时期。陆建德老师在总序中说,阅读现代派的作家就是人的心灵成长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现代小说的写作,体现着对现实的关怀和对人的自我探索。如作家乔伊斯,他走向生活的细节,挑战固有的写作风格。把生活中那些低微的、不美的人物极尽刻画之能事。让生活在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我们了解到彼时的爱尔兰,有着那么多鲜活的人们,用尽自己的力气去活着。
同时,乔伊斯同加缪、卡夫卡、马尔克斯、昆德拉等文学大师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立足于本土的文化,同时又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乔伊斯将爱尔兰民间诙谐文化精髓融入他的文字,也因此他的语言才会如此灵动、炫目。因为只有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更迭中,才能汲取无尽的生命活力。
《尤利西斯》里的斯蒂芬,在当代的我们眼中,有着很多的共鸣。如领读戴从容老师所提示的,在他“人类最为漫长的一天”中,他并不是一个逃兵。法国学者福柯指出,现代社会屈折人的灵魂的不是武力,而是各种话语,对这些以爱的名义施加的束缚,不是简单地说“不”就能成功的。面对越来越精细、完善、狡邪且拥有话语权的现代社会规训力量,斯蒂芬,或者说乔伊斯本人,只能选择“沉默、流亡和狡黠”。这是我读《尤利西斯》第一次体会到的。近几年的世界,被病毒裹挟,同时又不时地揉进各种狭隘的主义,身在其中,不知何处可心安?对下一代的处境,更加深了这一层担忧,仿佛自己就是乔伊斯所描述的“精神瘫痪”者。而如我这样的人,不可谓少数……
陆建德老师说:杨绛和钱钟书先生一样,他们都不是追求理想世界的普罗米修斯。面对不同时代的不同压力,他们的态度是永远保持自我特点,在压力下保持人格风度。有时沉默有时曲折,但振臂一呼不会是他们的选择。
不论是斯蒂芬,还是钱钟书,他们都不是那个振臂一呼的人,但他们都更带有知识分子的思辨性,是自己民族良心的主要缔造者。
戴从容老师曾经提到一个小细节:乔伊斯曾经拥有去当神职人员的机会以改善家庭生活,但他毅然拒绝了,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
诗和远方,永远的两难之选。伟大的作家,也许就是那样一些人,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我们的视野得以丰富、我们的心灵得以不断成长,得以去体会、去理解许多的不一样,去到达我们的身体终其一生都不能到达的地方。
在虎年,我有一个小小的遐想:是不是越多的人去读经典,我们的世界就会有越多的同情和理解?愿我的这个遐想,梦想成真。
@憨憨
去年12月10日,入会成为《三联中读》的知识会员,马上就进入了《刘雪枫,聆听贝多芬》七天课程的学习,今天又完成了《尤利西斯》七天课程的学习!课程精彩,收获颇丰!妥妥的中读粉在此!
在认真聆听各位资深研究大咖们对乔伊斯和他的作品的导读中,《尤利西斯》已经令我“上瘾”并蠢蠢欲动了!无论它是否被世人誉为“天书”还是“禁书”,我也已经购买并准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
在此,作为七天学习的一个总结,想把对乔伊斯和《尤利西斯》的学习后的粗浅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也算是对乔伊斯的致敬吧,相信看过书后,将会有更多的感受。
我理解的乔伊斯是个不随波逐流、桀骜不驯且拥有大智慧的天才!透过现象看本质,所有发生在乔伊斯身上的事情都是乔伊斯独立人格的展示。我们通过他的作品认识了一个有趣、不朽的灵魂!
1.乔伊斯并未参加叶芝和格雷戈里夫人领导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
2.乔伊斯同样并不赞同这次抗议者不许叶芝批判爱尔兰的缺点。
3. 为了反驳有人抨击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戏剧道德败坏,乔伊斯在学校的文史学会宣读了《戏剧与生活》一文。
4. 乔伊斯跑到校长室,用亚里士多德和阿奎纳这些经典哲学家的理论与校长辩驳。
5.乔伊斯半夜敲开拉塞尔的门,把自己的诗读给拉塞尔听,同时又说根本不在乎拉塞尔的看法。
6.乔伊斯确实对叶芝说,“我并未尊重你,因为毕竟你和我都会被遗忘。”
7.乔伊斯是一个永远挑战自己的作家,他一生出版了4部小说,1部戏剧,2部诗集,没有一部在风格上彼此重复,而且后一部总比前一部难度更大。
8.乔伊斯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使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其中超过一半的字是自己编造的,包含了近60种语言的组合。
9. 显然,乔伊斯完全明白振翅高飞并非一个简单优雅的告别,飞翔之前,还得学会在各种规训性力量之间行走,就如但丁在《神曲》中飞入天国之前,必须先学会走过地狱和炼狱一样。(规训的力量相信自己是如来佛,谁都逃不出他的手心,但是偏偏又孙悟空和斯蒂芬这样的硬骨头存在着,抗争着。。。。。。)
穆利根的“缺乏考虑”可以体现在他不考虑四处乱说斯蒂芬的母亲死得像狗一样时对斯蒂芬的伤害,不考虑海恩斯晚上的噩梦和射击在斯蒂芬精神上造成的恐惧……因此穆利根那虚无主义的玩世不恭表面看快乐、幽默、无伤大雅,实质上却是缺乏骨气的势利,是怯懦的墙头草。乔伊斯的作品和戴教授的文字都描写和剖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丑陋”嘴脸 ,他们冷血、薄情、自私、圆滑……精致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龌龊的灵魂,将各种规训的力量玩弄于股掌间,左右逢源……穆里根这样的人在乔伊斯时代有,现代依然存在,文学让我们更清醒的看着纷繁复杂的世界,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明晰未来。
04
“阅读,只需要把书翻开”
总有人感叹卖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实际上,当你把书翻开,那就是你阅读的第一步。“天书”也是一样,很多参与共学的会员们说,中读的共学,尤其是陆建德老师90分钟的视频解读给了他们阅读天书的勇气和方法。让我们来看看大家都收获了怎样的阅读启发呢?
▼滑动阅读全文
@哈*的鱼
一直以来,《尤利西斯》是我只能仰望不敢启读的“镜像之书”,甚至对于对于此次三联推出的打卡活动,我也是犹豫之后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的。的确,《尤利西斯》太宏大了,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作者却用几十种文体包罗万象,进行了史诗一般的叙述。
坦白说,打卡行进至第五天,我都还是一头雾水,有点沮丧,真心怀疑起自己的智力水平来,常自问,“真的只能听懂老师每次这二十几分钟的讲解啊?”对自己接下来能否开启译著的阅读是没有信心的,甚至怀有挫败。转机出现在最后两天陆建德老师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心绪顿感轻松明快,啊,《尤利西斯》可以这样读!想到此,仿佛卸下了心头沉重的包袱。看来,此前是受了对这部巨著的普遍看法的束缚,以至于在心里给自己预设了一道障碍。
我对陆老师讲解的核心理解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去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体量巨大、内容庞杂的文学巨著。诚然,在捧起一本文学作品时,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带着预设的好人坏人之分的标尺去从文本中寻找对应的人物,先量好是非好坏的尺寸,然后以此思维固化地一点一点品味作品。如今细想,这是何等的局限!非但对作品的吸收大打折扣,而且不能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很多时候把自己困在二元认知中得不到长进。陆老师告诉读者,要提醒自己跳出现有的阅读习惯,去尝试某种艰难的新的东西。这是我此番听课获得的最大收获和鼓励。
借此机会感谢三联,为我们文学爱好者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和思考的机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三联!
@狮*小孩
我将如何阅读《尤利西斯》
这次的《尤利西斯》共读活动本来只是想收获一枚徽章。在听了戴从容老师的讲解后,让我觉得经典的作品是一生都读不完的,更加不用说这本开头都开了好几次但还是没有读完的《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的故事很简单,它描写了1904年6月16日都柏林一天的生活。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读起来如此复杂?因为作者詹姆斯・乔伊斯是一个文学天才。乔伊斯老师喜欢掉书袋,而我对于很多文学知识都还一无所知,所以觉得难读。戴老师的讲解是一个很好的导读,告诉了我一些了解作者和小说创作背景的故事。让我突然发现《尤利西斯》可能不是一本需要你千辛万苦花很长时间从头至尾去啃的书,或许可以换一个思路,带着问题去读,找你感兴趣的主题下手。比如小说的结构和人物都和荷马的《奥德修纪》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许我可以先去读一读奥德修斯的故事。比如乔伊斯曾说,哪怕地球毁灭了,也能通过这本书,还原出那一天的都柏林是什么样子,或许去都柏林旅游,最好的向导是《尤利西斯》。再比如如果想要学习如何写作,特别是细节描写,细致到“只有魔鬼奶奶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琢磨得那么透”的关于女性心理和潜意识的描写,翻这本书一定受益匪浅。
或许我只是好奇《尤利西斯》读起来真的有旋律感,像一首歌?或许在这个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一个小时里寻找各自的差异,探索一位作家对精神的思辨。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找到了将要如何阅读《尤利西斯》的方法。
@paris帕*丽斯
尤利西斯导读课笔记
我从未想过我能看懂尤利西斯,听了这一期课我大约有点儿概念了。
1.阅读情况
《尤利西斯》第一章我看了2遍,听课前和听课后各一遍。第一遍看不出什么,只觉得内容有点多,但涉及宗教的内容即便有注释也引不起共鸣。
2.小说内容
小说描述的是1904年6月16日都柏林的一天生活,三位主人公特立独行的大学毕业生斯蒂芬、广告推销商布卢姆、还有他的妻子莫莉,在这一天斯蒂芬与布鲁姆相识,成为精神上的父子,三个人因此构成了荷马史诗《奥德修斯》中儿子、父亲和妻子这一组合。
奥德修斯的拉丁文即尤利西斯。二书都一样18章,其余相似处不大。
3.学习内容
除了了解到本书的主要内容,乔伊斯的风格、理念之外,于我非常私人的收获就是重视文字阅读。我阅读小说常常关注内容,几乎不过多注意表达。这本书的优秀原因之一就是:语言十分特别,需要极具文学素养如乔伊斯本人一样的人才读得懂。
因而,现在阅读《情人》时,我也关注了作者的文字表达。小说阅读体验焕然一新。
其实我非常排斥别人教我读小说,读小说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每个人的体验也不同,如果事先知道结局,绝对会影响阅读体验。天书尤利西斯不一样。
感谢生命中这一周的遇见。
@139****1392
七天的打卡共读活动学习收获颇丰。戴从容老师的课,从乔伊斯的生平与创作开始,讲到影响乔伊斯创作的爱尔兰丰厚口头文化,又讲到现代人在社会规训力量面前最后的出路,从沉默、狡黠到流亡…其中融入了人类学和社会学,对人物分析较深入,由于自己的知识浅薄有些难以理解,需要拓展学习才能更好地去帮助阅读。另外戴从容老师的课有一段提到:今天的乔伊斯常被视为爱尔兰的鲁迅…非常赞同,之前自己已在零零碎碎的导读中,从对乔伊斯的弃医从文及对自己民族的批判角度出发,心中已把乔伊斯当作中国版的鲁迅来阅读。
陆建德老师的课由浅入深,于我来说起到了非常好的领读作用。
1.陆老师讲不用读整本可以选章节读,很好的增加了我阅读信心。
2.陆老师讲述书中写到的不体面的事,要从了解天主教教规背景开始,从而用宽容的态度去阅读。
3.陆老师讲小说表面上形式散漫,背后却是文化的,乔伊斯会三十几种语言,象"金粉"一样撒在小说的各个角落,乔伊斯经过精雕细琢把文学财富渗透进了每一页。用"金粉"比喻非常形象,金子闪闪发光,每一个角落都有亮点等你去挖掘,这样又能增加阅读兴趣。
4.陆老师讲,作品可以给当代中国某种借鉴,中国文学已非常老练。从本作品中得到启发,运用乔伊斯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跳出习俗走一条自己的路,不断去解释阅读,不断去新解,充满各种可能性。
5.为更好的帮助阅读,陆老师推荐不妨把此书当一本很好的都柏林旅游导读。
6.至于说,读乔伊斯的作品要不要有知识铺垫?不一定要有知识铺垫,如果想要有太深的知识铺垫的话,没有止境。我们可以放低一些要求:就读着试试看。
陆老师的课一步一步带领我们走进了这本难读的书里面,又一直在鼓励我们阅读不能半途而废,会很可惜,不妨锻炼一下耐心。这是一堂很精彩的课程。
共读群推荐的另一个B站视频,回答了我一个好奇的问题,《尤利西斯》难读,除了展示那个时代都柏林的全貌等,乔伊斯到底还想告诉我们什么?似乎找到了答案:乔伊斯抛开普通小说的写作方法,用意识流来写作,并用自己独创的方式描绘我们脑海中每时每刻在发生的,把那些真实的声音捕捉到创作中去,有些看似很无聊,但它确是我们脑中真实的思想。他带领我们进入我们的思想,并试图让我们看看脑内的想法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暗示我们更多的去感受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我们就会更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真正人类的感受。从而认识到乔伊斯书中的这些人物或许就是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人,他在唤醒我们本有的某种意识,引领着我们好好地去反思自己那些不足、错误、缺陷,不断纠偏、完善建构更完整的思想体系,从而能更好地去生活。或许这就是乔伊斯写作的真正含义所在。总之,七天的共读帮助我厘清了一些思路,同时也有了要去读一读这本奇书的决心。感谢中读提供的共读活动,感谢老师们的分享,受益匪浅,感恩。本次共学课程:
《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苗炜·文学的30次夜游》
🎐2021年11月,三联中读知识会员全新升级,小伴正式出现在大家面前,我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海域”里,举起一个个小光点,聚集志趣味相投的同行者一起前行。
🎐这个“小光点”可能是1本好书,也可能是1门好课,更有可能是一次主题活动,总之,小伴会努力陪伴大家,把中读的知识宝藏读懂学透,让“灯塔”的人文之光,照得更亮。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信息
*本次活动为知识会员年卡会员专享活动,已经是知识会员年卡的朋友可以直接报名参加。
如果您还不是知识会员年卡用户,现在开通/续费知识会员,即可赠送爱尔兰总领馆指定译本、百年纪念版《尤利西斯》一套。
还没成为知识会员,且对我们的共学活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图。
立刻解锁300+好课,也和我们一起聚光。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信息
排版:杨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