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好生活,就是一个人的好天气

梅子 三联生活周刊 2022-12-05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梅子

无论是日常聚会,还是初次见面,还有比天气更万能的话题吗?跨越国籍、职业、年龄、放之四海皆准,“今年夏天真热”“这个冬天不太冷”“要下雪了”等寒暄一开启,人与人之间的沉闷尴尬气氛就能被轻易破冰。

《破产姐妹》剧照

天气还是很多父母长辈的生活指南,也是与儿女日常联系的纽带。这个时代,获取天气信息的渠道多元方便快捷,许多老人仍是《天气预报》节目的铁粉,好像只有它才最权威,最值得信任。他们对天气预报的上心,好像次日有重大的活动要参加,其实只是晾晒被褥、出门晨练、看望老友或者增减衣物。天气更关系到儿女居住的城市,有位亲戚的女儿远赴国外读书,从此她关心的城市天气又多了一个。隔着上万里的距离,她总会根据天气变化提醒孩子适时增减衣物。

虽然上学时《岳阳楼记》背得滚瓜烂熟,但我等凡夫俗子很难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随境转,人的喜怒哀乐受天气影响如此之大,大自然的阴晴雨雪总会触发人的某种思绪。   

《不能说的秘密》剧照

我喜欢晴天,万物明亮,心情跟着明媚,只觉得生活美好,人间值得。风和丽日的日子,坐在办公室里总有点心猿意马,想回家洗衣服,晒被子,更想出门看风景,怕辜负了这大好天气。换季时,更是喜欢找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把衣服一件件洗了叠好收藏。水盆里一件件的衣服承载着一段段的回忆,日子不知不觉过去,让人惊诧于时光流转之快,恍然若梦。看一件件衣服在搓洗下变得干净芳香,心里说不出的熨贴、宁静、安祥,好像心上那些因委屈焦虑拧巴纠结而起的褶皱也一并被洗平了。

我喜欢晴天,再寒冷的天气,只要天上有太阳,就身上暖融融,心里喜洋洋,亮堂堂,让人觉得一切都还来得及,再糟糕的状况都还会有转机。

《阳光普照》剧照

而阴雨连绵、雾霾锁城总是让人心情晦暗压抑。据说原因是阴雨天光线较弱,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相对较低,神经细胞因此偷懒,变得不再那么活跃。气候的灰一旦串联心理,会给人过多的心理暗示,阴雨天就像墨水,作用于本身就是宣纸质地的人,晕染得心情更加阴郁。

关于雨,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周杰伦唱道:“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以上雨营造了一种背景,一种意境,一种氛围,是惬意、闲适、浪漫、温馨。

成长于乡村,雨让童年的我感受到的不是诗意和浪漫,而是愁苦与狼狈。小时候住三间砖瓦房,年久失修,父母最怕下雨,因为不知道哪片瓦会漏雨。一到雨天,所有的东西全搬进屋里,塞得满满当当,没个下脚的地方。很多个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屋里摆满了接雨的盆盆罐罐。听着丁丁当当的声音,像键盘敲击,竟然觉得挺有趣,不大理解父母的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一夜风狂雨骤,不知道父母是否睡沉。天亮,风停雨住,世界万物一片水淋淋,草木、庄稼里的水分都达到了饱和状态,沉沉下垂。父母赶紧穿上长筒雨靴出门查看,冲垮的道路,倒地的庄稼,折断的树木,都给他们增加很多额外劳动。那时候我还小,世间所有的风雨都向父母倾斜,生活的重量全压在他们肩头。

《麦田》剧照

后来成家立业,定居小城,最怕赶上早晚高峰下雨,小城秒变“堵城”,人群车流乱成一锅粥。都想快点回家,都想见缝插针,个个急躁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回到家,曲折艰难像经历一次西天取经。

雨天,总会勾起人淡淡的愁绪。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写道:“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把雨天的氛围、心绪描写得真是恰如其分。

雨天,人会变得有一点点慵懒,有一点点倦怠。下雨天好像只适合睡睡觉,读读书,写写信,怀怀旧。有个朋友告诉我,她特别喜欢下雨天,只要不是泛滥成灾的暴雨。窗外,是车轮疾驰碾过积水的路面发出的沙沙声,出租车闪着红灯,分秒必争,而自己不必奔波在雨里讨生计。爱的人都在身边,家人闲坐,灯火尤其可亲。雨,总能烘托出一个安静平和的夜,有嘀嗒的雨声作白噪音,下雨的夜晚会睡得格外香甜安宁。

《借着雨点说爱你》剧照

雪是世界上最神秘最辽阔最诗意的覆盖,有人说,一场大雪就让北京成了北平,西安成了长安。雪不粉饰,不雕琢,落下来就是一片冰清玉洁,带给人梦幻和惊喜。即使在我生活的北方,冬天雪也越来越稀少了。儿时的冬天,雪一场接一场,下得大且频繁。

上中学时,走读的我每天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往返于家校之间。春夏秋三季还好,最怕冬季,寒冷无比,特别遭罪。一出教室,风从四面八方拥围过来,西北风裹着细小的雪粒弹在脸上生生的疼,把你身上仅有的一点热量都搜刮净尽。

《情书》剧照

经常是回到家,手脚都被冻得没有了知觉,冻得脑仁都疼。一头扎进厨房,捧起锅台上的热汤,眼泪和着热汤吞,让身体一点点暖起来。为此,我生了很多年的冻疮。后来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颇有同感——学问是苦根上结出的甜果啊。

后来,母亲看我来回奔波太辛苦,让我住学校宿舍。下了晚自习,家住附近的学生一哄而散,教室内那盏15瓦的昏黄灯泡也不舍得多亮一会儿,我就点上随身携带的蜡烛再多学一会儿。窗外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学起来忘记了时间,不知夜已深。隔壁班的班主任经过窗外,探头对我说:天太冷,早点去睡吧。我心生温暖和感激,可他接下来的话却让我如坠冰窟,他说,你再努力,也赶不上我班的某某,女生一上初中就不行了。

我铆着一股劲努力,那年的期末考试,我取得年级第一的好成绩,扬眉吐气。全校表彰大会,我领到一个红色塑料皮的笔记本,心花怒放。然后就放了寒假,那天下了很大的雪,我选择步行回家。覆了雪的田野越发显得空旷平坦,远处或疏或密的一个个小村庄上空已经有零星的鞭炮炸响。白茫茫的天地间,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在行走。

《男与女》剧照

脚踩着厚厚的积雪,呼吸着雪后清冽的空气,我走得大步流星,热气腾腾,热血沸腾。想起这一年的时光我没有虚度,如此踏实努力,也得到了丰厚回馈,一股幸福的暖流在胸腔内横冲直撞,五音不全很少唱歌的我竟然在苍茫天地间放声歌唱。多年以后,再也没有在雪地中体会过那样强烈的幸福感。

作家刘亮程说,落在一个人生命中的雪不可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

除了阴晴雨雪,对人情绪构成影响的还有黄昏,它像一个人的软肋。从初阳喷薄到日薄西山,一天的情绪如潮汐般起起伏伏,那些沉郁的情绪总是随暮色一同降临。

《佛罗里达乐园》剧照

路遥说,黄昏总是让人产生甜蜜的惆怅与忧伤。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无数次写到孙少平的黄昏,心绪茫然的黄昏,惆怅忧伤的黄昏,居无定所的黄昏。当然,还有甜蜜温馨的黄昏——在杜梨树下,孙少平第一次拥抱了他心爱的姑娘,从此他的生命放射出了云霞般灿烂的光芒。

黄昏有着沉甸甸的质感,我们很容易在黄昏感受到自然与心绪的连接。倦鸟投林,天空变成绛粉色,风变得轻柔,抚慰着奔波劳碌了一天的人们。行人像暴风雨前搬家的蚁群一样匆匆往家赶,奔赴一个个温暖的所在。 万家灯火愈发衬出形单影只,那些独在异乡的黄昏总能精准击中游子的软肋,让人忍不住脆弱落泪。

《莫娣》剧照

黄昏的光线柔和,落日的余晖毫不刺眼,还有非常美的晚霞,千里暮云,灿若织锦,具备油画的质感。路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到家的时候,站在阳台,看太阳隐没于楼宇,云朵有一圈灿烂的金边,更远处的云是淡粉色的,邻居家养的鸽子在屋顶上盘旋,整个世界忽然非常温柔。在这样的黄昏里,你会发现,你心里像有个小熨斗,什么样的褶子都能熨得平平展展了,而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变得更柔软。

一天将尽,好的坏的,哭的笑的,喜的忧的,都过去了,只剩下一个越来越小越低的天和一颗沉下来的心。再过一会儿,就是暮色四合,夜色像饺子皮裹馅一样把世界兜住。睡一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

《北京遇上西雅图》剧照

“气象病”其实不算是现代社会的文明病。阴天症、黄昏症,这些早在古诗词中有大量体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本中国古诗词集,几乎可看作一本古代自然气象报告,写尽人随季候而变的驳杂情绪。

文学与气候、天气密不可分。以前看欧美和俄罗斯文学作品时,总是不耐烦里面的天气描写,甚至直接跳过去。那些大段大段的草原森林、闪电乌云、狂风暴雨描写,认为其累赘繁复,后来才明白天气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深化主题,创造意境——在那样的土地上,那样的气候下,才能诞生那样丰厚壮美辽阔的文学作品。

人生的天气,同样充塞着地震、暴雨、台风、泥石流、沙尘暴……并且没有预报,即使是灾难在下一秒发生,也常常不会发出预警,这就是惊涛骇浪诡谲莫测的人生。即使再大的灾难,人,也只能以他自己的方式度过。有些事,发生了就只能接受。有些人,失去了就只能放手。有些路,选择了就不能回头。

《犯罪心理》剧照

如果哪段时间你觉得生活比较容易,一定是有人替你承担了不容易的那部分,替你抵挡了那些凄风苦雨。生活有时候像石头一样坚硬冰冷,有时候像下雨天的晚高峰一样堵,但生活又像雨天撑开来的那把伞,生活是一万个值得。

走过一年四季,你会发现陪伴你最长时间的只有自己,一个成长着的自己。像《一个人的好天气》里所说:“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是的,能一个人好好地生活,便是一个人的好天气。

《凪的新生活》剧照





排版:树树  / 审核:小风

三联人物故事征稿投稿要求故事须真实可靠,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看到或听到的故事,要求故事性强,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佳,有相关图片更佳。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征稿说明】
投稿方式稿件字数5000字以内为佳。稿件请同时发送至:zhuangao@lifeweek.com.cn;zhuangao2@lifeweek.com.cn
稿件示例来稿请注明联系电话,方便沟通。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期待你的文字。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