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诉说趣闻
4
bxss.me
5
1'
6
@纽约时间
7
http:bxss.me
8
search
9
//bxss.me
10
c:/windows/win.ini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诉说趣闻
4
bxss.me
5
1'
6
@纽约时间
7
http:bxss.me
8
search
9
//bxss.me
10
c:/windows/win.ini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宾曰语云被法学教授投诉:严重侵权,“违法犯罪”!
二湘: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毕业论文辅导| 你又不是伞,硕士论文|毕业论文|博士论文|课题论文不行就被硬撑了,靠谱的辅导机构才是晴雨伞!
缺人:60r/次,立结~
“四川大学姜涛与爱人程月玲”,你们现在还好吗?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3年2月12日
2023年2月12日
2023年2月13日
2023年2月13日
2023年2月14日
2023年2月22日
查看原文
其他
“最佳女主”凯特·布兰切特:“大魔王”的中年之战
Original
钟念仁
三联生活周刊
2023-02-12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钟念仁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又封后了。
她的最新角色是电影《塔尔》里的指挥大师莉迪亚·塔尔。今年一月,她以此荣获第80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实际上,“塔尔”之前已经帮她斩获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后,这也是她在威尼斯的二度折桂。
而与布兰切特在金球奖同场封后的,正是主演《瞬息全宇宙》的杨紫琼。她们很快还要一起角逐今年的奥斯卡影后。
如果布兰切特得奖的话,这将是她在奥斯卡的三度加冕。
纯从技术角度而言,布兰切特的表演难度似乎更大。
杨紫琼在《全宇宙》里演的妈妈,千变万化,能文能武,叫人大开眼界。但凯特在《塔尔》里扮演的指挥家,却更为微妙:在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汹涌,于无声处酝酿阵阵惊雷。
这种表演主打一个真实自然,以至于很多观众都以为塔尔确有其人,忍不住去网上搜索她的生平事迹。而整部电影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也正是在于它精心营造的真实感——这是一个真实到令人有些不适的故事。
《塔尔》的故事本身并不新奇,但它把通常属于男性的权力和罪恶都给了一个女性。
根据设定:莉迪亚·塔尔是当代最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乃音乐大师伦纳德·伯恩斯坦的高徒,也曾深入不毛之地吸收土著音乐的精华。她是极少数的EGOT,即艾美、格莱美、奥斯卡、托尼奖全满贯得主。也就是说,她的成功早已不限于古典音乐领域,她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大师,更是一个文化偶像。
然而,正当她的事业和名声如日中天,丑闻的阴云渐渐把她包围。在乐团复杂的人事任免中,她常常滥用权力。比如见色起意,在考场上给漂亮的俄罗斯女大提琴手打高分,后来又在表演时挤掉老人,安排新宠独奏。塔尔在课堂上和学生的辩论,被剪接为她歧视学生的小视频,在网上流传。一同发酵的是她以前门生的自杀,这似乎和塔尔的冷血剥削脱不了干系……
指挥家的职业,天生带有“霸道总裁”的属性,只不过塔尔是一个霸道女总裁。
很多人说,这种充满攻击性和统治欲的角色,本来就很适合高冷、飒爽、颇具中性美感的凯特·布兰切特,她外号不是就叫“大魔王”吗?塔尔不正是一个“女魔王”么?
但其实,演好塔尔并不是凯特套上一件男式西装那么简单。
指挥家的工作,主要不是在演出现场挥挥棒子,而在于此前漫长的排练。张爱玲曾经感叹:“西方的交响乐,严密得像一个阴谋。”指挥家的工作就是去拆解和演绎这个复杂的“阴谋”,给出自己的解读,然后和乐队一遍遍磨合。坊间所谓“白痴指挥天才”,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神话。
演员的工作,同样包含大量看不见的准备。
就塔尔这个角色而言,准备工作不仅仅是指诸如学习指挥、学习钢琴、学习德语之类的硬功课,而是更广义地包含了过去的工作履历和人生经历。
过去岁月中,戏里戏外的每一个角色,都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通往“塔尔”的阶梯。
“作为一个演员希望自己是可以演到老的。那就会知道自己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角色,比如契诃夫的一些戏剧是必须要40岁以上的脸才能演。”
这话是袁泉说的,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袁泉说这话时43岁,而布兰切特演塔尔时,已经53岁了。
在《名利场》的视频采访里,布兰切特说,
《塔尔》讲的是一个女人的转型,
她像我们所有人一样,意识到自己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于是便试图用各种方法甩掉这个事实。
原来这才是《塔尔》深藏不露的潜台词,如果没有女主角的亲自解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毕竟塔尔在电影里的形象,并没有多少衰老和疾病的痕迹。
电影频繁展示了塔尔超常敏锐的听力导致她不胜各种日常噪音之扰。
我们确实能感到这并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困扰,而且是一种“心烦”。但我们很难直接想到,令她心烦的不仅仅是具体的事业或感情上的问题,而是“怕死”。
不过,一旦你洞察了她隐秘的恐惧,那么她的行为,甚至包括她的恶行,就多了一层悲怆的色彩。
这整个故事讲的便不仅仅是外部的权力斗争,同时更是内在的心灵挣扎。
电影反复展现她跑步和练拳击的画面,便是这种挣扎的外化。而她不近人情地炒掉合作多年的老搭档,恐怕不仅仅是出于纯粹的艺术考虑——她需要新鲜的血液。当然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是她滥用职权,给一个美女大提琴手开了后门。电影并未明示两人间有什么肉体关系,很可能塔尔只是想要年轻人的陪伴而已。
塔尔的中年危机是隐形的,甚至是下意识的。
但既然有了这条线索,便可以很方便地把塔尔和布兰切特之前那两个奥斯卡影后角色串起来。
《飞行家》(2004)中,布兰切特扮演的是亿万富翁霍华德·休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饰)的明星女友凯瑟琳·赫本。她最抓马的部分是:六十岁时还在勉强扮演自己三十岁时的样子。
《蓝色茉莉》(2013)中,布兰切特扮演的是一个落魄的豪门小姐茉莉。这个人物实际上是翻拍自经典杰作《欲望号街车》(1951)里落魄的南方小姐布兰奇(费雯丽 饰)。这类角色的特点,也是一种悲剧性的自欺欺人:明明一无所有,却还要装作高不可攀。
塔尔是这两个角色的综合体,她的内心同样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只不过从外部来看,她确实手握权力。
没有任何一篇讲《塔尔》的影评,可以回避对于权力的讨论,但由于电影本身的留白和暧昧,大概不会有一种结论让所有人满意。
在影片一开始,塔尔面对采访,颇为自负地总结指挥家的工作:
我控制时间,没有我,一切就不能开始。
这实际上只是一句机灵话,塔尔真正控制的,只是乐团而已。电影用接下来的漫长篇幅,向我们不无讽刺地展示了塔尔的失控:她控制不了时间,控制不了时代(在英语中时代和时间是同一个词),最后甚至也控制不了乐团。
《塔尔》的导演兼编剧托德·菲尔德十年前便开始为布兰切特量身打造这个剧本。
他之所以要描写指挥家,一方面是出于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另一方面便是试图塑造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物。
为什么非要找布兰切特呢,也许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她塑造的伊丽莎白和精灵女王代表了一种绝对强势的美学形象。
请问,谁还记得《魔戒》里的精灵女王的老公长啥样?所以,在我看来,之所以选择女性,而不是男性来扮演一个堕落的精英,这里面没什么复杂的挑衅意味,导演就是非要合作布兰切特而已。我甚至怀疑,如果布兰切特真的是个男人,那么塔尔也可以是个男人。
强调男女对立的阴谋论没有什么价值,毕竟女性主义的首要原则,不该是放弃粗暴的“二元论”吗?
电影里还有另一种权力,最终击败并吞噬了塔尔,那便是社交媒体,或者说“取消文化”。
我们确实看到塔尔有一系列滥用权力的行为,但讽刺的是,这些事大多只有观众看到,而不是电影里的普通人所能看到。电影里的普通人,看到的是经过断章取义恶意剪接的小视频,以及没有确凿证据的逼死学生的指控。
电影最大的暧昧和留白,就在这后一件事情上。
我们只看到塔尔写了一系列“不推荐信”,断了这位学生在圈内混下去的可能。但是这究竟如塔尔本人所说,是因为这个学生本身精神有问题,还是这位学生在遭到塔尔玩弄并抛弃后,精神出了问题呢?电影还借塔尔的秘书之口,说出她们三人过去关系很近,但具体有多近,同样不得而知。
其实加缪早已在他的《局外人》里写过这种荒诞的处境。《局外人》的主角莫尔索在一桩讲不清楚的枪击案中被认定为冷血的凶手,理由仅仅是有人看到,莫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
如果观众在缺乏前因后果的情况下,轻易地认定塔尔是一个冷血的掠食者,逼死了她的学生,理由仅仅是因为我们目击她给美女大提琴手开了后门,那么我们恐怕也就落入了“局外人”的道德陷阱——尽管这确实是一种很合理的推测。
电影之所以强调留白,也许恰恰是在讽刺事实在当今舆论环境中是多么无关紧要。
负责评审塔尔的委员会,一见面便告诉她,我们也知道视频是恶意剪接,但这不是我们关心的事。塔尔回到家中,妻子也并不在乎塔尔是否真的逼死了学生,而是责怪她不应该把家庭拖入舆论漩涡。
塔尔人到中年,忽然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在她被世界取消之前,她就在课堂上听到一个学生大言不惭地取消了巴赫,理由是巴赫厌女,而厌女的证据是他生了20个孩子。当她雄辩滔滔地试图说明一个人的私德并不能等同于他的艺术,说不过她的学生只是狠狠给她留下一句“你真是个臭婊子”便扬长而去。
我们不难想象,即使塔尔私德完美无缺,她仍然有忽然就变成“臭婊子”的可能——只要她说错一句话,或者被曲解一句话。
毕竟,正如罗翔老师的笑话:网友断案,死刑起步。疑罪从无是司法进步,但在网络法庭,向来疑罪从有。影片中就有一位明明拒绝同纳粹合作的指挥家被不分青红皂白地“去纳粹化”了。而现实中《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则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审美的退化总是同步于文明的倒退,但审美很好的人也有可能是个人渣。这些也不算什么很深奥的道理,只不过现在的网络环境,连这样的道理都显得过于微妙了。当代观众早已习惯快速站队,越发像小孩子一样,只接受纯度接近于100%的“好人”和“坏人”。
除了立场的暧昧,《塔尔》另一个令人“不爽”的地方,就是作为一部描写艺术家的电影,几乎没有提供任何艺术的华彩和救赎。
它并没有选择像《莫扎特》一样描绘一个有缺陷的天才,也没有像《爆裂鼓手》那样,把外界的虐待转化为艺术的爆发。全片甚至都没有提供一段完整的音乐——因为塔尔也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
电影结尾是段一厢情愿的蛇足:让塔尔去某个东南亚国家指挥学生乐团,曲目是游戏配乐。这个设计聪明地兼顾了塔尔的不忘初心和现实的讽刺可笑,只是这些都不大像是塔尔自己的决定,更像编剧的决定。
编剧甚至让塔尔奇迹般地在第三世界的喧嚣街头泰然自若,不再为敏感的听觉所苦。这几乎是香港武侠片里的那种大彻大悟,一身轻松的套路了。如果这真是一部港片,那么她还会有洗心革面、东山再起的第三幕,但这对现实里失去一切的中年人而言,是太奢侈的幻想。
对了,“塔尔”在冰岛语里意为“眼泪”。
《塔尔》留下的是一道开放题:请自行判断,在这个悲剧里,有多少眼泪属于塔尔,又有多少属于时代?
排版:周蕾/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下单本期新
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