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讨厌现在的工作却不敢辞职,是你吗?

兰茜 刘畅 三联生活周刊 2023-06-25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兰茜 刘畅

在诸多分析当代年轻人高离职率的文章里,都会引用经济学家盖伊·伯格尔(Guy Burgel)的一句话:“大学文凭曾经能让你拥有一份长达40年的工作。但现在,它只是你第一份工作的敲门砖而已。”诚然,找到第一份工作与找到清晰稳定的人生道路相去甚远。2018年,领英数据发布了《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报告显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显著递减的趋势。“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是3年半,“90后”骤减到19个月,到“95后”平均仅剩下7个月。对当今的年轻人而言,频繁换工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二十不惑》剧照

想换工作的原因有很多,薪资太低、压力太大、发展空间太小、职场氛围太差……无论何种理由,都指向职场人内心深处的一种不安。记录了八名职场青年跳槽历程的《工作漂流》这样总结:这份工作,究竟能否引导自己走上正确的人生轨迹?当种种迹象表明的结论为“否”时,做出换工作的选择也只是时间问题。但真到了抉择当口,又不免踌躇不已——离开这份工作,我还能有其他工作选择吗?

就业形势严峻,“选择工作”成为一个奢侈的想法。“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激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机会那么少,还是再等等”的担忧。今年年初,前程无忧发布了《2023职场人理想工作与求职调查》,在“00后”受访者中,认为“今明两年,主动跳槽比过去更难”的占83%。大量实证分析表明,尽管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一直在持续,但一些行业对就业却具有低吸纳效应,而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在下降。以互联网行业为例,一位有十余年从业经验的互联网人曾在聊天中感慨,现在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招聘需求明显减少,同一岗位的Head Count(人头预算)可以从往年的几十上百个缩减为三个。在企业降本增效的口号下,人力资源往往成为最先开刀的部分,哪怕是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员工,被单解或辞退的阴影依旧萦绕在每个人心中。

《商海通牒》剧照

就业岗位供给减少,竞争压力节节升高。改变意味着不确定性,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踏入未知领域,需要相当大的勇气。这也是为何换工作时,人们容易陷入“路径依赖”:一旦选择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无法轻易走出去。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理由说服自己留下——现在的工作或许无聊乏味,但至少能带来稳定的收入;不用重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不必在漫长的再就业时间中备受煎熬……激烈的社会变迁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规范的混乱性,人们越发注重对生活的控制感与安全感,生存压力摆在面前,生活质量也得靠后。但正如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所说,工作没有灵魂,生命就会窒息并走向死亡。忍耐自己已经失去兴趣的工作,只会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感到更加迷茫:我想从工作中得到的究竟是什么?

传统的工作伦理鼓励“努力就会成功,一切皆有可能”的模式,每个人都要付出最大努力,推动了如今我们所说的“内卷”。这之中暗藏一个前提:除非休息是为完成更多工作蓄力,否则休息就是不体面的,这也是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在当今社会,年轻一代的工作伦理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果能有稳定的工作自然最好,如果没有,也愿意尝试更为自由的选择。在探索职业道路的过程中,许多年轻人选择“放飞自我、放空大脑”,回归体力劳动:摆摊卖烤肠、岗亭做保安、去新东方学厨艺、到山姆当搬运工……这些工作在社会评价体系中或许不被看好,却让年轻人感受到对生活的掌控感和安全感,易被量化、肉眼可见的劳动成果也带来即时的成就感。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当然,这样的工作选择虽然灵活,却也称不上完美。体力劳动给身体造成的负荷、相对不足的劳动(安全)保障、较低的薪资水平,并且,“门槛低”的工厂/企业要更为直接地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和社会环境,其实际经营的逻辑/规则往往与刚从象牙塔中走出来的年轻人对社会、对工作的认知和想象是有巨大偏差的,所以更多年轻人将这类工作看作找到自己理想工作前的过渡选择。

哲学家克里斯纳穆提(Jiddu Krishnamurti)认为:“弄清楚我们想做什么是世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不但在青少年时代如此,在我们一生中,这个问题都存在着。除非你亲自弄清楚什么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否则你会做一些对你没有太大意义的事,你的生命就会变得十分悲惨,正因为你过得很悲惨,你就必须从戏院、酗酒、阅读数不尽的书籍、做社会改革的工作以及其他事情来让自己分心。……你一旦发现真正爱做的事,你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了,然后你就会有能力、信心和主动创造的力量。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爱做的是什么,你只好去做人人羡慕的律师、政客或这个那个,于是你就不会有快乐,因为那份职业会变成毁灭你自己及其他人的工具。”

《谁的青春不迷茫》剧照

参考文献:

稻泉连著,窦心浩、谭婉心译,《工作漂流》,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

张冰冰著,《中国过度教育的形成与效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

齐格蒙特-鲍曼著,郭楠译,《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

陈志霞著,《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第19期)







排版:城子 / 审核:小风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