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艺术节的依托,是人们脚下的土地
口述|孙倩
采写|王菲宇
题图摄影|田方方
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34位(组)艺术家创作了73件艺术作品,在广东佛山南海区西樵镇全域176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按照三大组团、八个分区进行布局。从去年11月开幕之后,在94天的集中活动期里,“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让多方的目光聚焦到南海,更为南海西樵带来了114万客流和超过5亿元的旅游收入。
“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是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的首次完整呈现,也是地域型艺术节模式基于本地实践和中国创新的第一次正式落地。艺术节不仅运用在地化的艺术创作方法讲述南海故事,带动了当地旅游,更让南海西樵发生了变化。因为艺术节,太平墟有了第二间公共厕所,当地村民担当艺术节志愿者,成为艺术节里流动的、没有编号的作品,清一色本地年轻人组成的在地运营团队,是艺术节持续发展的未来力量。
在刚刚结束的2023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初审中,“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入围了“城市创新奖”子项目。
以下是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总策划人孙倩的讲述——
2000年,以北川富朗作为总监的大地艺术节越后妻有三年展在日本新潟县十日町市开启。现在我们说的“大地艺术节”,这个名字其实是个译名,日语原文写作“大地の芸術祭——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大约在2015年前后,为了在中国推广这个模式、这个概念,我们选择了“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这个适合中国语言习惯和理解方式的名称。
“大地の芸術祭”(大地的艺术祭)的本意是“向大地致敬的盛典”——这里的“大地”是指发生艺术活动的乡土之地。所以,所谓“大地艺术节”,是“大地”的艺术节,它的目的、它的发生场景、它的故事来源、它的情感依托,是人们脚下的土地。
2018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草间弥生作品《花开妻有》
摄影:Osamu Nakamura
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获得了巨大成功,启迪了人们对激活乡土的信心,以至于后来人们把这一类型的地域型艺术节都以“大地艺术节”来统称指代,于是“大地艺术节”从一个特定的、专指的专属名词,变成了一个广义的、泛指的通用名词。所以,严格来说,“大地艺术节”既狭指“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又泛指遵循“大地艺术节”的宗旨和工作方法而开展的所有地域型艺术节。
从北川富朗的角度,他希望更多的人和地方能从“大地艺术节”的理念和实践经验中获益。但同时,他也明确反对“大地艺术节”被滥用。任何冠以“大地艺术节”之名,却无“大地艺术节”之实的行为,靠着“大地艺术节”的名声和号召力,为实现商业利益的单纯营销行为,是有悖“大地艺术节”的初衷、宗旨和社会意义的。
大地艺术节越后妻有三年展总监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顾问北川富朗
一个概念在社会上的普及、形成共识,是需要时间成本的。2016年,我萌生了在中国做大地艺术节的想法,得到了北川先生的支持,获得了授权。2018年,我和北川富朗先生在北京共同发起了“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计划”。从2016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8年的时间,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我们走了很多弯路,踩了很多坑,这些都是实践代价。
2021年,我们成功举办了“艺术在浮梁2021”,这是第一个地域性艺术项目,落地江西景德镇市的浮梁县。2022年举办了“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我觉得,与其你在社会上空对空地费力解释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地艺术节”,不如实打实做出样板来。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总策划人孙倩
2021年6月到11月,我们对南海进行了全面考察,从7个镇街中确定首届举办地点西樵镇。这个实施地的选择,首先是契合南海区政府对本地文旅发展的筹划。我们花了半年的时间进行地域文化调研。因为我们一致认为,在艺术节之前,大众对广东佛山的这个“南海”是缺乏认知的。说实话,以前我也不知道南海。但是去了之后发现,每次都会有惊喜。大地艺术节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要用艺术的语言、艺术节的整体叙事来展现当地文化魅力、形成一个城市的标志性识别,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城市名片。
我们去看划龙舟,真的是热血沸腾。一艘龙舟载着十几个人,最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个人,那种力量只有在现场才能感受到。还有醒狮,我们可能都在电视里看过醒狮表演,但是当你坐在院子里近距离看的时候,你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精气神。
经过文化调研,南海大地艺术节提出了“最初的湾区”这个主题。大湾区是一个经济概念,但我们想从文化角度去论述。“水生土长”对南海造成了影响,也是珠三角永恒的主题。人们也确实从这样一个语境框架下,看到了一个完整丰满的南海。
从2021年12月到次年的5月,是对西樵镇进行集中考察的第二阶段。在与区和镇政府反复沟通后,最终确定了8个艺术片区。
沈烈毅作品《鱼跃鸢飞》
摄影:田方方
我们认为,能称之为“大地艺术节”必须满足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其实就是基本宗旨,或者说是根本目的,大地艺术节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举办地的地域振兴。
第二个原则是实施标准,基本上有三个要点:首先是在地性,其次是全域性,再者是可持续性。
“在地性”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了,就是坚持艺术创作要以本地文化为背景去开展。只有在地,才能建立作品与本地的真正联系,通过讲述本地的故事,阐述本地的文化内涵,真正形成与本地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全域性”,顾名思义就是要在一个举办地尽可能地分散开、延展开,通过分区和散点的布局,让艺术散布在全域的很多地方,让艺术与当地不同类型的地域特征相结合。就拿南海来说,艺术节的分区选址,有山有江有岛屿、有代表向往生活的湖区、有镌刻往日繁荣的旧墟,有兴旺的村庄,也有被遗弃的古村。这是我们按照样本的多样性、文化的代表性、选址区域的发展性三个标准做出的选择。
“可持续性”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态的构建、协同机制的建立,包括志愿者组织、在地团队的建设、青年人才的吸引、青少年的乡土与自然教育、文化的持续挖掘与研究……等等多个方面。既然开始做大地艺术节,就要抱着投身地方发展的长期心理,所有生发出来的事,都要努力让本地和本地人成为首先的获益者。
邬建安作品《豹猫和它的朋友们》
摄影:田方方
第三个原则是主体性。尽管大地艺术节是个艺术节,但在大地艺术节上,艺术本身并不是目的,或者说我们并不直接探讨艺术本身。大地艺术节里的艺术,它首先是为本地和本地人而做,他们才是艺术节的第一主体。
我们始终会把尊重放在第一位,时刻记得我们是外来者,应该向本地智慧学习,不能有居高临下的的心态,更不要抱有“改造”他们的动机。城市人来到乡村,需要放下原本只属于城市的价值观,要向乡村学习。
郭达麟作品《虫洞》
摄影:田方方
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会议室里,贴着一张“乡村工作行为规范”,这是我们团队内部的管理机制,我们要告诉大家下乡的时候要怎么做、怎么沟通,提醒大家实时注意,养成习惯,形成认知。
行为规范书里有一些很细节的要求,包括不能随意拿村民的东西,因为在乡村,一篷蒿草、几根木头、一块大石头,都有可能是属于私人的财产。此外也有一些具体的行为规范。比如见到村民要打招呼,因为在城市里大家都挺冷漠的,甚至同事之间都不问好。所以我也要求大家,见到村民要问好。刚开始村民没有什么反应,甚至有些不习惯,但是后来他们也会主动跟你打招呼。这些都是非常细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支撑起大地艺术节的工作。
朱哲琴作品《西樵禅钟》
摄影:田方方
软性和轻量化是大地艺术节的一贯宗旨,再加上第一届南海大地艺术节筹备的时间并不长,我们尽量利用存量的闲置甚至废弃建筑,用较少的代价予以修复,赋予它们新的使用价值。原则上能不新建就不新建。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创作上。
虽然有一些房子是闲置的空间,早已被集体收储了,但是房子的前一任房主也可能会提意见,所以需要在执行里把工作做得特别细致。
罗伯茨&彭斯作品《人人皆赢家(南海区)》
摄影:木沙
从2022年1月开始,艺术家对现场进行考察。因为各种原因,计划日程反反复复、不断调整,到9月份才最终完成。认同艺术节的理念、能够施展在地化创作,是我们选择艺术家的首要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艺术家必须来实地考察,遵守乡村工作的规则。在地创作有点像是命题作文,是一种在特定场域中的创作,某种角度来说,比在城市美术馆里的邀约难度要大的多。
艺术品的点位也在不断调整,导致调整的因素很多,这本身就是地域型艺术节“因地制宜”工作形式中必然会发生的。随着工作的逐渐展开和下沉,不断有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大大小小几乎每天都有,这就要求我们要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大地艺术节,从本质来说就是一个解决问题型的艺术节。
藤本壮介作品《水天一色》
摄影:田方方
建筑师马岩松的作品《时间的灯塔》建造在太平墟废弃的太平市场的顶层。太平墟是艺术节8个分区之一。“墟”是广府地区对繁华市街的称呼。原来水路交通发达,这里有码头,所以这条街发达。后来水路交通被陆路交通取代,太平墟陆路不便,从1990年代开始,大家就搬走了。居民少了,街市就显得很凋敝,一直没有被激活。
在太平墟繁华的年代里,这个三层的建筑是人群聚集最多的地方。一层卖熟食生鲜,二层是百货商场,建筑里柱子上还留有当时一些文字的痕迹,本身就像是这条街历史的见证。
当时为了能使用太平市场,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沟通,因为建筑属于私人所有。使用权谈妥之后,2022年4月,我们邀请马岩松来考察,看了这个点位。在我们的设想里,如果由建筑师来进行创作,艺术作品能与旧建筑产生结构上的互动。
三层的太平市场是太平墟历史的见证
摄影:田方方
到了8月,马岩松发来了他的方案,他在旧市场顶端设计了一个光柱装置,外面有一层层的软性材料,像是灯塔一样。这个作品和太平墟原来的历史对话,寓意指引终生漂泊在水上的“疍家人”找到回家的方向。
灯柱从一层开始算,往上有28米,非常高。在安装的时候,足足下了五六天雨,为了安全起见,那五六天就停工了。一直到开幕式前一天的晚上,这个作品还在施工。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作品的外层材料使用的是渔网,但是最开始其实使用的是其他材料。因为在安装完之后,又遇到了大风,为了保证作品呈现最好的效果,所以尝试了很多别的材料。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们遭遇了很多和往年相比非常反常的天气。这个时刻,你一下觉得自己很渺小,自然的力量一下把你先打回原型。怎么办?这些都是艺术节需要解决的课题。
马岩松作品《时间的灯塔》
摄影:田方方
北川富朗老师曾经出于自己经验,给我提过很多建议,告诉我什么时候你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没具体执行的时候,他说的这些问题是感觉不出来的。但是随着艺术节一点一点落地,会突然想起来他曾经说的话。比如他就曾经跟我说,要特别重视艺术制作。我当时也没有认为有多么重要,因为觉得自己一直身处艺术行业之中,有经验。到了浮梁、到了南海,我终于理解了他当初的提醒。因为确实跟城市不一样,在自然中,你需要熟悉天气、熟悉材料、熟悉那个地方的地理环境,每一个点位都是非标的。
有一些作品选址在西樵山,因西樵山历史文化悠久,它的书院文化与自然风光都极具代表性。但等到我们制作的时候才发现,将这些作品运输上山会遇到许多难点,比如其中一个作品地面的硬化需要5吨的水泥,但山太陡了,人工运不进来。后来我们另辟蹊径用了一个特别长的传送带,解决了这个困难,类似这样的状况我们碰到了很多。
所以我觉得北川老师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做艺术节不管落地方法有什么不同,你走的路其实是一样的。
刘建华作品《时空中的形态》
摄影:田方方
从2022年11月开幕,“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经历了94天的集中运营期。今年3月18日开始,艺术进入日常运营,按照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阶段开放,直到下一届开幕。每个季节展期,都会有相应的活动以及驻地艺术项目。
所以南海大地艺术节不仅是一个时效性的节庆活动。长期持续运营和发展,是地域型艺术节的方式。这种“正展期+日常运营“的模式,需要大家慢慢熟悉。除了展期的连续性之外,艺术节在未来会重点加强“公共设施艺术化”和“跨地域、跨领域的连接”这两个方向。“公共设施艺术化“能帮助艺术节的艺术项目更具实用价值、更好融入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潜入到地方文化生活秩序中去。“跨地域、跨领域的连接”则着重与商业机构、公益机构,以及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建立更充分的互动。
开幕式后的第一个周末迎来了游客高峰
摄影:宋兹檀
很多人把大地艺术节视为一种文旅项目——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具备这种属性。但实际上,大地艺术节首先是一项系统性的地方文化工程,艺术不是目的,艺术是讲述当地故事的介质、工具和途径。所以,它和建造一个游乐园、举办一场实景演出、运营一个度假村,单纯提供内容消费和休闲体验是不一样的。
在南海和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需要面对的现实和问题不一样。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背景是日本社会的高度城市化,年轻人全部都去了城市,乡村的人口持续流失,再加之严重的老龄化,留下了很多土地无人耕种。日本的乡村经历过繁荣,所以越后妻有的乡村不贫穷,它只是凋零。那里的很多公共设施都是齐全的。餐厅、酒店旅社和公共交通,都很成熟。
刘庆元《海边的餐厅》
摄影:田方方
南海属于佛山市的一个区,经济是发达的,每年都位列全国百强区县前列。南海区下设6个镇1个街道。街道就是桂城街道,那里因为靠近广州,其实已经高度城市化了,但是出了这个街道,几个镇的城市空间状态几乎都差不多,到处都是村镇工业区,与有限的农业土地和村居交错杂糅在一样,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珠三角地区典型的乡土样貌。所以,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创新,是南海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举办地西樵镇,产业实力整体不错,文化底蕴尤其充沛,旅游资源也有基础,但是一些业态需要更新了,人居环境也可以有更多提升。
所以说,大地艺术节在中国的开展,毫无疑问要面对我们自身的社会问题与发展需要。
太平墟街道的环境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
摄影:田方方
在艺术节之前,太平墟只有一间公共厕所。我们考察以后,就提了建议,说这里需要再新建一间公共厕所。还有很多其他设施的问题。来了游客,是不是要建配套的停车场?是不是要建民宿?我们常常讨论,艺术节会给这个地方带来什么变化?首先激活了旅游发展,公共设施会越来越完善。我们希望艺术的融入和乡村的发展能够结合在一起。
在3个月集中展期结束后的统计数据显示,艺术节游客在本地停留的平均时间是2.5天,这意味着有至少两晚的住宿和关联消费。从全域部署、全域连接的角度,我们在分区、选点、观览动线的设计上可以说不无创新,在通过艺术节的观览体验增加本地服务业收入这件事上,我们可以说是“处心积虑”。
当地居民作为志愿者向游客进行解说
摄影:珠江时报全媒体记者何泳谊
我们的志愿者全部启用当地的居民,这也可以说是一项创新。他们大部分是艺术项目所在分区的村民,是自己家乡最好的代言人、自己家乡故事最好的讲述者,没有人比他们更适合。艺术节分8个区,每个区有“区长”,每天早上会开早会。在集中活动期,一共吸引了110名志愿者参与。
我们常说,艺术节里还有一个流动的、没有编号的作品,就是是由志愿者组成的。他们也许普通话不很好、也许表达能力没有很强,甚至有些腼腆羞涩。但他们天生自带情感联系,他们可以把一件当代艺术作品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结合本地的文化历史讲述给到来的游客观众,完全有别于传统美术馆、博物馆里的专业讲解员。在这些生动质朴的表达背后,人们能看到来自本地的文化自信和对生活的火热追求。
由几乎一水的本地年轻人组成的在地运营团队,也是我们为艺术节持续发展做的准备。“我们”终将离去,而“他们”将永远在这里。艺术节也好,一个地方也好,所有的可持续,最后都是人的持续。
2023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以“流动的公共”为主题,希望在经历了个体感受和情感的变化后,我们能以更主动的观察和发问,在城市中创造出新的、具有能量的公共空间,在多重空间的交叠中发现具有存续性、生命力的公共领域,以此更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奖项设置:
公共空间奖(人与场所)
旨在表彰体现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公平、提升城市公共生活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包含建筑/规划等实体空间实践。
建筑贡献奖(人与建筑)
旨在表彰出色的建筑单体或群体设计,通过建筑本身及其赋予的空间功能,为改变人们的生活起到积极作用,甚至带动区域或城市整体人文发展,可以是新建、改建或修复的建筑项目。
社区营造奖(人与社区)
旨在表彰有规模的、对居民共同生活具有启发意义的营造活动,可以包含社区空间营造、社区环境治理与社群运营等社区实践。
生态友好奖(人与自然)
旨在表彰尊重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城市实际发展提供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设计实践/技术研究,包含生态修复、绿色建筑、城市景观等。
城市创新奖(人与城市活力)
旨在表彰在城市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上积极探索的、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包含空间设计、公共艺术、城市事件等实体或非实体项目;或者积极寻求更好城市人居生活,为解决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等城市问题而做出创新探索的长效实践。
评奖范畴:
2020年7月1日-2023年3月31日内建成的、在中国境内的实体或非实体项目,包括建筑单体、景观空间、生态系统、社区营造、创新实践以及非实体的城市公共性事件和系统解决方案。
评奖维度:
人文 HUMANITY
贴近城市生活,尊重真实需求
公共 PUBLIC
促进公共生活的舒适与完整性,激发大众的参与,满足人们生活的尊严、平等与价值感
创新 INNOVATION
开拓未来的愿景,为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
美学 ESTHETICS
唤起丰富生活和文化的想象力,影响城市与市民的审美意识
评奖流程:
2023年4月-5月
评奖启动,提名团提名
2023年6月
初审团针对提名项目进行投票,评选出入围项目
2023年7月-9月
终审团针对入围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2023年9月
终审团终评会
2023年10月
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
组委会:
主办方三联生活传媒代表
组委会主席:李鸿谷
组委会成员:贾冬婷/李伟/吴琪/曾焱
项目统筹:贾冬婷
项目执行:潘鸿/宋洋/王菲宇/
袁潇雪/俞冰如/吴小霜
提名团:(按拼音首字母排列)
各领域代表人士
陈楸帆/陈文/崔灿灿/董功/董灏/段煜婷/何健翔/何勍/何哲/何志森/姜珺/姜宇辉/金秋野/雎安奇/李迪华/李涵/李虎/李伦/李翔宁/李晓鸿/李振华/梁琛/梁永安/龙瀛/刘珩/刘悦来/柳亦春/鲁安东/马泷/马寅/毛继鸿/毛尖/倪阳/聂荣庆/庞伟/宋壮壮/沈志军/苏丹/孙海霆/孙莉/孙倩/唐克扬/陶冶/童明/汪莎/王辉/王南/王子耕/吴洪亮/夏至/严飞/严明丹/闫士杰/姚东梅/易海贝/易立明/章明/赵元超/支文军/朱竞翔/朱小地/庄慎/张宇星/左靖/btr
初审团:(按拼音首字母排列)
建筑及规划界权威专家
高世名 |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胡如珊 | 如恩设计研究室创始合伙人
李晓江 | 中国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李兴钢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刘家琨 |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马岩松 |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孟建民 |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建国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志强 |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 锫 |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耶鲁大学客座教授
终审团:
建筑及文化界权威专家
终审团主席
张永和 | 非常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院士,MIT荣休教授
终审团成员
迪耶·萨迪奇(Deyan Sudjic)| 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名誉馆长
戴锦华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汪民安 |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项 飙 | 人类学家,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周 榕 | 当代建筑及城市评论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李鸿谷 | 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指定独立计票机构:
普华永道中天
负责统计和复核选票的工作,
终审统计结果将在颁奖典礼前对外保密。
视觉设计:
another design
2023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评奖进程回顾:
▲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
FOLLOW US
人文城市公众号关注
COOPERATION
人文城市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