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几年了,为什么大家还在看《甄嬛传》?

野路Yeno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4-27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孙小野
国内很少有一部剧能维持十年以上的热度,到现在还有一群观众热衷于挖掘和分析剧情。《甄嬛传》爱好者们自称“甄学家”,在找不出替代品时,开始致力于“用显微镜看剧”,以此衍生的内容至今依然能带起流量。在这十多年里,网络热梗不断更替,但好像总能看到它的出现。

前两天朋友要坐长途车,发朋友圈问有没有什么剧推荐,没想到《甄嬛传》以最高票胜出。在如今很多新剧看不进去,老剧没必要重看时,《甄嬛传》似乎成了许多人的保底选择,一款不会出错的电子榨菜。

《甄嬛传》的经久不衰,其实有很多天时地利的因素。播出时,各大网络视频门户还不成熟,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在电视平台看剧。当各大卫视同时在播同一部电视剧时,几乎是按着观众的头看,想避开都难。我自己就是在高考后那个百无聊赖的暑假看到这部剧的,我本来对清宫戏没有多大兴趣,奈何怎么换台都是它,这边刚选秀入宫,那边就已经在凌云峰砍柴了,再一换台又到了熹贵妃私通。在跳跃着看了很多片段后,我纳闷怎么同一个人有那么多名字,好奇剧情究竟怎么发展,后来忍不住看完了全剧。

当年我怎么也想不到,十多年后活跃在网络平台的还是它。如果用心留意的话,这部剧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的兴起,几乎是同时开始的。《甄嬛传》开播于2011年,也是微信上线的那一年,在大家开始尝试全新的聊天平台时,表情包逐渐成为刚需。当年表情包的来源还很匮乏,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便成了重要素材。例如“臣妾做不到”“贱人就是矫情”这些能够委婉但精准表达情绪的台词,全都被做成动图飞速传播,即使没有看过剧的人,至少也都见过这些表情包。

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甄嬛传》开始有两条传播线,一条是原剧本身,另一条则是以它为基础的强大造梗输出。从最常见的人物与剧情解读,到基于原剧设定衍生出的同人文,再到剧情的重新拼贴剪辑、配音和梗图,二次创作的赛道不断地推陈出新,永远都有新花样。当基本的剧情已经被说烂之后,解说区的up主开始研究不同的衣服纹样、建筑陈设、角色站位,甚至对一个只有几个镜头的丫鬟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

可以说,后来每一个新兴的社交平台上,都有《甄嬛传》的一席之地。作为一个不会过时的话题,大家乐于从中取材,获得流量和讨论度。这种题材的优势显而易见,在B站,相关的台词剪辑配乐很多都能达到百万以上的播放量。有一些博主从喜欢这部剧开始做二创,在获得持续的流量后,甚至做起了全职(但因为影视版权问题,很容易被下架,所以风险很大)。

这些年,任何一个关于《甄嬛传》的新消息都很容易上热搜,前段时间不知道从哪流传出它要放出几集未删减版,立刻引起了大批观众狂欢,剧方才又不得以出来澄清:根本没有这回事。许多人可能一集原剧都没有看过,但并不耽误大家一起抛梗和接梗,甚至连“菀菀类卿”都有望成为新晋成语了。

在《甄嬛传》以各种形式被不断推到台前的另一面,当然也是它作为电视剧本身的扎实。当年它能在一众清宫戏里脱颖而出,首先可能在于它并不是在讲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从宫斗剧来看,里面也没有真正的胜出者,用现在话来说,几乎是全员“BE”结局。在后宫戏的外壳下,《甄嬛传》里表现出的肃杀和政治牺牲,是当时观众所陌生的。用导演郑晓龙的话说,《甄嬛传》本质上是一部反封建反极权的作品,这一点随着近几年女性主义的兴起,也慢慢被更多人体会到。

我自己看《甄嬛传》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我的大学期末需要长时间用电脑,这部剧就成了我的固定画图伴侣之一,每次我都会在屏幕右下角开一个小窗口,看到情节紧凑的地方就忍不住停下手上的工作,直接调到大屏播放。首先我需要适应的是作为绝对男主的皇帝形象,作为被众人争抢的对象,陈建斌饰演的皇帝原型可能有四五十岁,脱开了以往年轻俊朗的类型,变得面目严肃且多疑冷血。而围绕在他身边的,是众多只有十几岁的妃嫔们,那画面很难让人觉得浪漫,只觉得无奈。这种无奈,可能正是《甄嬛传》特意设定的基调,皇帝选角的成功,给了它近似正剧的氛围。

第一次看剧,我的注意力都在主角上,看甄嬛从期待被皇帝爱护,到后来认清权力比人可靠,一路黑化反杀可谓是爽文,最后“屠龙”的戏份看得人非常解气。等到二刷、三刷的时候,我才开始关注配角的故事线,找到了看剧的更多乐趣。剧里有很多草蛇灰线的暗笔,前后照应往往隔着很多集,再看时才恍然大悟那些台词里还有另一层含义。

在众多线索里,我最喜欢“欢宜香”这个细节。剧里,华妃是前期最重要的反派,是大将军年羹尧的妹妹,性格骄纵,贡献了许多个白眼表情包以及“贱人就是矫情”名句。她很早就嫁给了皇帝,在宫里地位很高,“欢宜香”是皇上单独赏赐给华妃的一种香料,也是她向众人宣扬自己专宠的证明。中间有一场戏,是皇帝和太后聊天,太后问,华妃的欢宜香快用完了,还要继续赏她吗,皇帝说,她都已经用习惯了。最初看这段的时候,我以为这是太后想要旁敲侧击皇上不要太纵容华妃,很多集之后才知道,这本身就是皇帝和太后的共谋,融入日常对话里就显得冷血了。

欢宜香里有致人不孕的香料,皇帝想拉拢华妃的兄长为自己效力,但又忌惮华妃生下皇子,所以从来没打算让她有孩子。带着这个背景重新再去看华妃,她骄横跋扈都显得非常可怜,说是贵妃,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在宫中的人质。她大半辈子都在和其他女人斗争,临死才知道,自己最大的敌人是皇帝本身。等朝中战局稳定,年将军失去了利用价值,为了避免功高盖主,皇帝果断废灭了她家全族。

而作为另外一个主要反派,皇后的阴狠也让人恨不起来,那句出圈的“臣妾做不到啊”,台词前后语境其实很悲凉。当时是皇帝发现了她不但一直在控制宫里新生儿数量,还害死了皇帝的“白月光”纯元,也就是皇后的亲姐姐,于是来兴师问罪。皇后是为数不多真心喜欢皇上的人,两个人开始可能感情不错,但当年在她怀孕后,皇帝又看上了她姐姐,执意要娶,还把许诺给她的位分也给了她姐姐。当皇后的孩子生病夭折时,皇帝的心思全在刚怀孕的纯元那边,于是皇后把愤怒全部都施加在了姐姐身上,害姐姐难产而死。

皇帝不能理解她的处境,在罢黜她时,还很奇怪地问她,这所有的事都是我的决定,你为什么不恨我?皇后跪坐在地上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臣妾多想恨你,可是臣妾做不到啊。”我最初看这段的时候,也觉得皇后的嫉妒不可理喻,后来才领悟到,这戏码至今都在上演——明知道男的才是造成一切问题的本源,但矛盾被转化成了女人之间的相互斗争。当女人们只是附属品,无法对外实现抱负,只能对内争夺有限资源的时候,很容易造成亲姐妹之间的悲剧。

宫斗的戏码并不复杂,有时候甚至显得幼稚,但能让人感受到争夺背后是无法抗衡的权力体制,是这部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剧里,皇帝虽然是权力的最高级,但也能常常让人感受到他的扭曲和无奈。我甚至觉得,皇帝这个角色的成立,也在于他自己没什么真正的感情可言。他最大的感情寄托是已经去世很多年的纯元皇后,而爱一个已经死去的人,既能体现出自己的深情,也对他的权力不会造成任何威胁。皇帝极少数流露出脆弱的时刻,是在太后去世时,他跪在床前,给自己唱了一首童谣,说这样哄孩子的歌,太后从来没对他唱过。这个镜头很短,但一下子让角色层次增加很多。

《甄嬛传》出场人物众多,得益于角色塑造的立体性,可解读空间很大。人物内容的丰富,让它能够有机会加入不同时期的话题讨论,从职场关系、高情商处事、亲密关系、父权压迫,好像都能分析几句。即使当一个简单的清宫群像戏来看,剧里一众女演员都各有特色,不被某一种模板所限制,也没有过分的磨皮滤镜,反而捧出了一众新人。

在《甄嬛传》大火之后,后续也有好几部类似的剧推出,比如《芈月传》《如懿传》《延禧攻略》等,但都只有一时热度,没有持续的生命力。到现在短视频、短剧兴起,想要复制它的成功就更难了。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被拆分到了以分钟、秒钟为单位,即使看电视解说也要一边开2倍速,一边拖进度条,耐心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甄嬛传》作为每集45分钟,一共70多集的电视剧,放到现在看简直天方夜谭。在大家抱怨高质量剧集越来越少的同时,反过来看,如果是《甄嬛传》放到现在开播,又有多少人能坚持看完。

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甄嬛传》IP的强大以及高解读性,来自于它原剧内容足够丰富、人物足够多,留下了诸多可做文章的角度。而现在很多剧自己都像个“二创剪辑版”,自然也没有留下太多空间,即使火个几天,也很快就被遗忘了。

在大家已经把《甄嬛传》盘包浆之后,不知道下一部像这样现象级的电子榨菜,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