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3,被囚禁32年的贵族男人何以感动无数人?

竺晶莹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5-03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竺晶莹
一个旧日的俄国贵族罗斯托夫伯爵,在十月革命发生后的第四年,被送上审判席,由于他在沙俄时期写过一首具有革命意义的诗(实际上由其朋友米什卡所写),因而逃过死刑,最终被判余生囚禁于莫斯科大都会酒店。

这就是《莫斯科绅士》开头的一幕,罗斯托夫伯爵自此开始了他在大都会酒店长达32年的软禁生涯,一路见证苏联政权的变迁,直至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他在酒店里遇见了小女孩尼娜,两人发展出了一段特别的友谊,伯爵甚至还在多年后帮助尼娜抚养了她的女儿索菲娅。他和酒店里的大厨、主管成为同盟研究食谱,与邂逅的女演员安娜发展了一段情事,还见证了不同政府势力此消彼长……可以说,虽被困于方寸之中,整个时代却走进了这个酒店,而伯爵由于保持着人格上的独立,反倒成为了动荡岁月里最自由的那个人。

《莫斯科绅士》剧照
原著小说《莫斯科绅士》由美国作家埃默·托尔斯所写,被翻译成近30种语言,极为畅销,奥巴马、比尔·盖茨都曾力荐此书。对于我来说,虽然这本小说由美国作家创作,但伯爵这个主角却很像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文学评论家James Wood曾说托尔斯泰小说里的人物以各自人生的高热感染着我们,都是那种“活着,活得盛大”之人。罗斯托夫伯爵也是这样一位高热的俄国贵族,说好晚餐后只去喝一杯往往都会喝三杯的那类人。书中最初的一幕在审判席上,检察官问他为什么在十月革命后还要回到俄国,他说:“我怀念这里的天气。”人家又问他:“你的工作是?”伯爵说:“绅士哪里需要工作。”“那你是怎么打发时间的?”“吃饭,讨论,看书,思考。”

这类令人忍俊不禁的对话充斥着全书,折射了伯爵从旧时代沿革下来的优雅品味在此时的苏联已成为一种罪过,两个时代的精神发生了剧烈的冲撞。而在剧中,这种矛盾就更直观地由伯爵的外型和举止传递出来,不管世道怎样轮换,饰演伯爵的伊万·麦克格雷格留着定期修剪的标志性八字胡,早上定时在自己栖居的小阁楼里读上几篇《蒙田随笔》,午餐还要点比目鱼搭配波德莱尔庄园的葡萄酒……

即使身陷囹圄,伯爵似乎仍沉醉在他过往的生活品味里。表面上看,这个故事在花大力气刻画一个绅士的风雅和品格,罗斯托夫伯爵仿佛是一个在新时代里仍旧不愿面对现实的前朝遗少。但是实际上,他正是在用这些习惯无声地反抗一个自己并不认同的时代,他从未公开反抗,也未付出流血的代价,只是用这种温和的方式——绵延过去的生活,继承绅士的品格——对新时代说“不”,保持内心的尊严。

那么新时代究竟有什么令伯爵不满的?小说里有一个桥段隐喻了俄国社会转变中的冲突。由于伯爵指导了男食客在约会时点什么佐酒,令酒店里的卧底侍应生感到难堪,他转而向当局投诉品酒是旧式贵族的行为,不符合新的国情,于是所有葡萄酒一夜之间都被撕去了标签,自此这里的葡萄酒不再有产地、年份、品种,只变成了红的和白的,胡乱搭配食物。这在伯爵看来是难以忍受的,因为他懂得欣赏每一支酒的独特之处,它们在什么样的地区播种,在什么样的季风与降雨里生长,而现在一切个性都被抹平。正如讲究个性的他本人,也很难在信奉集体主义的新社会里生存下去。

其实,故事进行到这里,还只是讲了一个人如何在困境里消极抵抗。真正的升华,发生在伯爵想要自杀的那一夜,他走上屋顶,碰到了维修工请他品尝新鲜的蜂蜜,一时间家乡的苹果树、童年的记忆全都涌上了心头,这些美好的回忆让伯爵不再有赴死的念头。隔天,他的重生以他在酒店做侍应生开始,直到他将孤女索菲亚抚养成人……表面上来看,伯爵似乎适应了新时代,和所有人一样参与到劳动之中,他甚至反思起旧时代的不平等之处。然而,就在我们以为他会在酒店过完余生之时,他却策划了一起天衣无缝的出逃计划……

这时,你才发现伯爵在内心里从未向命运屈服。他没有大声抗议这由时代变革带来的无端囚禁,却恪守着身为一个绅士的准则,仿佛旧时代的美好品德都在他身上重现了。更难得的是,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在这个社会里变得面目模糊,而在是困境中仍旧守护着自我。从而印证了全书末尾的这句话:“一个人如果不去掌握命运,就会被命运掌握。”

那么我们来看正在热播的剧集,是否传达了书中的这些层次与内核?这部剧在开头,就有意点出伯爵内心的声音,在第一集之中,伯爵向他的朋友——旧日的王子,如今的小提琴手——喊出:“他们能夺走你的财产,但他们无法剥夺你是谁。”所以,这部剧至少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核,那就是伯爵一直在动荡的岁月里,捍卫自我身份的认同,无论时代怎么变迁,他都没有丢掉“我是谁”,而这是一个人能拥有的最大尊严。

不过显然,前几集《莫斯科绅士》也有不足,整体给人的印象四平八稳,较为忠于原著,但仅用一季八集的体量来讲完苏联几十年的变迁和伯爵的人生起伏,略显仓促,将抹平很多细节。再来,由于镜头只对准大都会酒店,书中所铺陈的时代背景,政权的变迁动荡,不容易在剧中得到充分的呈现。

以风格来讲,《莫斯科绅士》选择了一种沉郁的基调来叙事,没有传达出书中诙谐的语气。反观《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极为风格化,韦斯·安德森以复古糖果色、湍急镜头感的喜剧外壳来凝缩了20世纪的战争与爱情。以酒店为场景,浓缩时代变迁的,还有德剧《阿德龙大酒店》,它传达了一种恢弘的气势,又给人留下了战乱时代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遗憾,它的特色是德国式的克制又深情,不得不说也是一部以小见大的史诗剧。那么《莫斯科绅士》在这类影片、剧集中该如何独树一帜呢?以风格来看,并未见到导演的这层野心,但是如果它后续能呈现伯爵生命里从自杀到重生的心理转折,以及在动荡时代里人们还能拥有的温情,那就没有失去影视化的意义。

我身边很多朋友在看完原著后都很喜欢这个故事,不仅是因为罗斯托夫伯爵的风雅和魅力,更是因为当你身处绝境,当一个时代将你这个人贬损得一无是处之时,你仍能在短暂的迷惘以后找到内心的平静,坚守自我身份的认同,意识到人的尊严是自己给的。

于是面对昨日的世界,伯爵纵使如茨威格一样看着旧时代随风飘逝,他们一样追忆那种老欧洲的风骨,尽管他们面临的处境有所不同,但他们对于新世界怀着强烈的质疑,甚至也在心灰意冷之时意图离开这个世界。茨威格的决然是一种勇气,也是决意要与泯灭人性的战争时代划清界限的精神洁癖。但是,这个虚构的莫斯科伯爵选择在动荡历史中尽可能优雅地活下去,同样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人类保存自尊的方式,他追忆的旧时代并未真正远去,而是在他身上重现,而他也借此得到安慰,甚至用他所拥有的旧日品格带给身边更多人温暖。

文学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曾在暮年的对谈录《漫长的星期六》里讲过,他在乎的是,一个人经历过什么,战胜过什么,或者遭受过怎样伟大的失败?《莫斯科绅士》展现给我们的便是,这样一个经历过在新时代里成为阶下囚,战胜了自杀的念头,并用自己真正认同的方式优雅地在绝境中活下去的人,即使这种反抗方式看上去是那么温和,但是他被击倒了,却从未被打败。这对我们的启示就是,困境总是难免,但在任何困境里,永远记得你是谁,就没有人可以剥夺你的自尊。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然宁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