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费用大降!已有多省份宣布……


自1月20日履新国家医保局党组书记,2月1日接掌国家医保局局长,一个月的时间里,新任国家医保局局长章轲开启了密集的调研。


章轲调研首站,是福建三明。近年来,三明医保改革的尝试,一直被视为国家医保制度改革的有效样本。2月29日,章轲又选取了北京的三家医院,密集走访调研。


南都记者关注到,国家医保局新任局长密集调研的行程中,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国谈药品和集中采购药品耗材落地、儿童医疗保障问题成为调研中的关键词。


2月29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章轲赴北京市调研医疗保障工作。据国家医保局官网


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

已为患者节省约1/2到2/3的费用


2月29日,国家医保局局长章轲带队调研的第一站北京妇产医院,是北京市级医院中第一家经国家卫生部准入的辅助生育技术的医疗单位。在2023年北京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16项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中,该院涉及13项。


近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先后就不孕不育治疗纳入医保、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提出建议。去年2月,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提案答复函称,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


其后,在国家医保局的指导推动下,北京、广西、甘肃、内蒙古等4省份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北京是率先宣布纳入医保的。


北京妇产医院院长阴赪宏介绍,2023年7月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不孕不育患者医疗负担。以往患者在每个辅助生殖周期消费约2万-3万元,医保报销后,患者每周期自己负担金额能控制在4000-10000元之间,节省了约1/2到2/3的费用,患者就医体验和满意度大大提高。


调研中,生殖医学科科室主任杨晓葵还介绍,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临床量增大,不仅解决了很多“不能生”的难题,还可以解决因遗传疾病而“生不好”的问题,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胚胎筛选,从源头上阻断遗传病的发生,这就是常说的“三代试管婴儿”。这项技术可以使更多家庭摆脱遗传性疾病的困扰,助力出生缺陷防控。


章轲在调研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的要求为全国医保系统开展有关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医保局将继续指导有关省份进一步完善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立项和医保支付管理,并加强部门协同,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共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药品集采惠及更多患者。广东省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为SMA(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治疗。新华社发


药品集采、国家医保谈判

“药价降下来更多公众用得起药,医保在其中起统筹协调作用”


国家医保局一行调研第二站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门诊药房窗口前,章轲通过和前来取药的患者家属交流,考察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的实际效果。


药品集中采集、国家医保谈判已施行六年。2023年医保目录调整共新增药品126种,含105种独家药品和21种非独家药品。谈判成功的药品平均降价61.7%,进一步为患者减轻用药负担。


每年的国家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入围药品,也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国家医保谈判对创新药也有倾斜和关注,国外创新药也成为国家医保谈判药的重要部分。2023年100个国谈续约药品中,约70%以原价续约,另31个降价药品平均降幅为6.7%。其中,23个新谈成的创新药平均降幅比谈判整体水平低4.4个百分点。


同时,为推动国产创新药的发展,提高创新药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国家医保局通过谈判让更多的国产创新药及时进入医保目录。有些国家一类创新药,刚刚上市首年,就谈判成功进入医保。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一年一调”的政策安排,也使超过80%的创新药能在上市两年内纳入医保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俊介绍,国产创新药进入医保后,医生可以及时给患者处方更精准的治疗药物,使公众能够用得上并且用得起高质量的药品,体现了医保惠民。医药企业得到了医保政策的支撑,更有信心投入新的创新药研发。只有创新才是医药发展的动力,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实现患者、医保、医疗、医药企业等的多方共赢。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高国谈药的可及性和患者的用药便利性,北京市医保局在2023年10月28日开始试点双通道政策。北京市的参保人员可以凭定点医疗机构医师开具的双通道处方到双通道试点药店购买国谈药品,并能实现实时结算,享受医保报销政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正是北京市双通道药品首批试点的23家定点医疗机构之一,距离医院1公里内的定点零售药店都在这次试点的遴选范围内。


“(公众用药)并非越贵越好,合适才是最优解。”章轲总结,药价降下来了,更多公众能用得起药,医保在其中起到一个统筹协调的作用。


调研中,章轲也表示,近年来,国家医保局针对国产和进口创新药、仿制药和高值医用耗材等药耗的不同特点,不断完善医保目录谈判和药品耗材集采政策,力求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降低群众负担的同时,兼顾促进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热情,实现医保、医疗、医药的协同发展和治理。近期要抓好新版医保药品目录落地、集采药品耗材结果执行,贯彻“带量”的基本要求,强化中选产品供应保障,不断增强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对医保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国家医保谈判推动罕见病药物研发

儿童医疗服务医保将追投“真金白银”


2月29日是第17个国际罕见病日。国家医保局一行在北京儿童医院与一位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家属进行了沟通。


患儿家属谈到切身体会:“起初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上市,70多万一支的价格,多少家庭赚一辈子都治不起。纳入医保后,价格降低了几十倍。”


北京儿童医院风湿科副主任邓江红介绍,过去,由于药物成本过高,有的患者不得不放弃治疗。国家谈判大幅降价、并纳入医保报销,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治疗成本明显降低,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长期以来,由于罕见病患者数量较少,药物研发成本较高,因此很多药企对罕见病药物的研发持谨慎态度。随着医保报销和国家医保谈判降价等政策的实施,药企在研发罕见病药物时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这将进一步激发医药行业的创新活力,推动罕见病治疗药物的研发。


值得一提的是,在儿童医疗服务方面,医保投入了不少“真金白银”。


近年来北京市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三次重要改革,对部分项目给出儿童价格补偿。


首先2017年4月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一般治疗操作类项目,如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等项目可执行6岁以下儿童加收不超过30%政策。


其次2019年6月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项目编码H开头的临床手术治疗章节项目可执行6岁以下儿童加收不超过30%政策。


再到2022年3月关于规范调整临床诊断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改革中,活检术和探查术可执行6岁以下儿童加收不超过30%政策。


医疗服务价格成本,主要由医护技术人员的人力成本、仪器设备及耗材的消耗、医院基础设施及运营管理成本这三种主要的内容构成。加收政策体现了对于儿科的倾斜。儿童医院或是综合医院的儿科科室,这三种成本的构成都要普遍高于其他医院科室。


该院党委书记张国君举例,儿童患者依从性要低于成年患者,尤其是小童,检查治疗配合度低、耐受度差,医务人员对儿童患者操作时长要比成人多很多,难度也更大。加收政策也体现了儿科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改革实施后,医院经济运行指标中,药品、耗材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明显降低,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有效弥补了医院的成本空缺。” 该院副院长赵成松说。


调研中,章轲也要求,特别要做好儿童医疗保障工作,稳步提升儿童用药保障水平,在医疗服务价格和项目中体现儿科诊疗的特征,支持扩大儿科诊疗服务供给。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综合报道

南都记者 梁建忠

综合国家医保局、21世纪经济报道


 ▊ 南都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零首付”购房?!广东一地回应

广州一高校,迎60后院士校长
许家印香港豪宅,要卖了


 点个大拇指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