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滴滴和Uber的这次合并,将怎么影响我们每一个人

2016-08-01 杨轩 36氪



这注定是一场,

史诗般的较量与结局。



文 | 杨林 张晴 闫浩 周天 杨轩


虽然刚到8月,但几乎已经可以断言,今年最大、影响人数最多的一场合并,在今天发生了。


“你知道滴滴和Uber合并了吗?”下午6点,36kr记者打上了一辆棕色的马自达,询问司机时,对方露出了一脸懵住、不敢相信的表情。今天下午5点,在经历了两周的反复传言和辟谣——先是由彭博等海外媒体传言双方在商谈、由滴滴副总裁、投资人和公关部门出面否认、Uber中国副总裁柳甄否认,再出现已经合并的传言,并传出Uber创始人发的合并通知邮件,双方再辟谣后——滴滴出行终于发布了官方声明,公告标题叫做“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 


而根据36kr获得的一张滴滴股东微信群的截图。在今早10点多,滴滴和Uber中国的此次合并已经基本达成。另一个消息源则在今天日间对36kr称,这个案子将在今天晚间前最终结束。

36kr记者获得的关于这场合并的微信截图▲

 

滴滴与Uber全球达成的协议是:滴滴收购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互相持股,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Uber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也互相加入对方的董事会。


至于那封被“辟谣”的、Uber创始人发出的邮件。最终也被证明是真的。

TK在公布后主动发表的邮件内容,跟这封此前外流的邮件内容一摸一样。


这位胖乎乎的钟姓司机得知合并的消息后,开始各种唉声叹气,念叨经济不景气,他原来开货运,单子少了,为了生计改开滴滴,加上补贴一天收入也就三四百元。他觉得本来就已经“车多单少”了,他去排号注册成为滴滴司机那天,排到的是5000来号,他据此估计说,滴滴每天至少要新增几千司机。而一旦两家公司合并,“更坏事儿了,以后补贴肯定要少。”


1. 这是一场至少一年节省30亿美金的合并


在过去两年的竞争中,两家公司在究竟谁补贴多、谁更亏钱多上,口水战一直在进行。


首先是滴滴在去年12月的滴滴战略大会上向媒体公开宣布,滴滴用“1/4的单均补贴量,占有同行10倍市场规模”。 


在今年1月Uber与海航集团战略合作发布会上,Uber首席执行官卡兰尼克被问到怎么看待滴滴的此番言论时,他冲口而出说:滴滴公司每周要花7000万到8000万美元,按照滴滴的这个节奏来估算,每年花40亿美元来补贴司机;去年Uber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但用于补贴司机的钱仅有滴滴的一半。 


在这些带有掐架意味的发言中,已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Uber自己承认2015年在中国投入了10亿美金,而滴滴的烧钱数字是Uber的2倍——那么一旦合并,补贴停止,两家公司至少一年可以节省30亿美金。如果考虑到两家公司不断快速增长的订单量,这个补贴的数字只会更大。


而根据36kr记者获得的一份疑似是滴滴为了募资而使用的PPT中写道,疑似为滴滴的“J公司”,2015年亏损122亿元人民币(约20亿美元)。

36kr获得的这份融资PPT里,“J公司”显然指代的是滴滴▲


2. 滴滴梦想着盈利和上市,一直亏钱怎么行?

 

也是在36kr获得的这张PPT里,疑似为滴滴的“J公司”,用了一整张PPT来描述这样一个未来:一旦取消补贴,经测算,J公司主营业务净利润2017年将达到10亿美元。

滴滴对于盈利的预估


如果让Uber选择,它也不愿意烧钱。“Uber在其他全球其他的地区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补贴,因为他们面临的竞争对手几乎不会补贴市场,但是在中国,他们遇到了强硬的竞争对手。”一名接近Uber的人士对36氪说。


但为了竞争,Uber总部在中国实行的城市发展越好,公司补贴越高的政策。“比如其中北京地区的补贴一向很高,因为那里也是滴滴的大本营。”该人士称。 


卡兰尼克曾表示:“Uber并不希望做这件事(补贴大战),但我们在中国排名第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得不做,以跟上市场第一。”


早在今年6月,滴滴出行国际战略高级总监李子健曾对媒体透露,滴滴公司目前在400座城市开展业务,已在超过半数的城市实现了盈利。不过在很多滴滴司机看来,这种“盈利”是建立在剥削司机补贴的基础上的。


根据滴滴公司规定,司机日接单达到16单后,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奖励。但是实际是,不止一位司机告诉记者,在连续接了15单之后,“你很难再抢到第16单,我们猜测这是系统自动设置的结果。”据一位熟悉滴滴的知情人说,这其实说明了滴滴是有盈利压力的。


并且,两家公司都有共同的投资方,老虎基金、中国平安、高瓴资本都是他们共同的出资方,对他们来说,合并无意是最佳选择。

 

3. 两家一直海量融资、一直飞速增长的公司,都是对方眼里打不死的小强


刚开始,这两家公司都以为自己可以碾压死对手。 


Uber进入中国前,曾找滴滴谈判,开出的条件是,要么接受Uber投资40%,要么被Uber打败。在去年春节时,Uber趁着滴滴、快的两家公司合并,迅速推出人民优步,用低价策略进攻市场。“面临着在全球四百亿美金估值的巨无霸,压力太大了。如果Uber专车单量起来了,资本市场会选择性投票,那滴滴和快的就等着完蛋。”仇广宇说,在快速的产品、战略调整后,去年第二季度,滴滴快的获得了80%的专车市场份额。 


然后是无休无止的融资。 


去年情人节,滴滴快的合并,不到半年融资30亿美元,滴滴快的CEO程维说,合并前去年12月滴滴融了7亿美金,加上快的融了6亿美金,他们认为应该够花很久了,很多公司上市都才拿2亿美金。但没想到过了半年又在融资,还一下融了30亿美元,刷新了未上市公司的单轮融资额纪录。对此滴滴快的战略部高级总监仇广宇曾给出解释,“合并之后行业竞争格局整体升级,变化简直太快了。” 


今年上半年,滴滴则总计融资超过70亿美元。

2016年上半年滴滴的融资金额大过以往太多▲


从去年9月开始,Uber中国已经完成了来自海航资本、百度、太平洋保险等投资方超过21亿美元的A、B两轮融资,目前估值约在80亿美金。


伴随着融资,烧钱,两家公司的订单量都在不断上涨。


在不断的竞争中,出现了两个声音。 


越来越多行业人士开始说:打车市场格局已定,因为当滴滴占有3/4的市场份额时,行业老二Uber还有什么翻盘机会? 


滴滴出行从去年到今年,市场份额一直稳定在70%到80%之间。而滴滴出行公布的数据是,截止到今年7月,其所有业务的日订单已经达到1600万单。


看起来,Uber占有的市场份额是较小,但是它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最显著的价值是,Uber订单量也在极速上涨。去年夏天,Uber中国公布的订单量是每天100万单,现在,根据Uber创始人此次邮件里的说法,它月订单量是1.5亿单……这意味着,Uber的日订单量大约是500万单,相比一年前增长了将近5倍。


显然,5倍是个堪称疯狂的增量。Uber并没有被碾压至死。


除此之外,“Uber一是划算,二是Uber素质高,滴滴素质整体不高,uber整体来说顾客心平气和,客客气气,拉滴滴呢,10块钱拉一个车会噎死你,有的上车会骂你。”36kr傍晚打的一个开本田雅阁的王姓Uber司机说,这是他从滴滴转投Uber的原因。王师傅的这个说法,36kr记者并不是第一次听司机这么说。 


Uber的东区负责人汪莹曾经说自己加入Uber的理由,是“Uber效率为先,这个策略一定会赢”。具体体现在,Uber的司机是被派单的,没有选择权,所以IT系统计算出来的效率最高;Uber在拼车业务上的大数据IT能力更强。


这显然是一个谁也打不死谁的市场。如果谁想要获得更大的市场、干掉对方,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双方谁进攻另一方,最后的结果都会是血流成河”。一名业内人士评论说。


在这个市场上,只有强者才有被收购、去谈判的价值。

 

4. 规避政策风险,比你想象中重要


根据刚刚公布的新政要求,私家车想转成网约车,首先要转变性质,转变成“预约出租客运”,还得拿到运营许可证和驾驶员资格证。当然这些还仅仅都是大家能够看到的,据齐鲁一点报道称,网约车车管理办法公布当天,济南的哥就收到相关单位的安慰短信称,济南网约车会有数量限制,已经更直白的表明了“网约车数量和运价水平由地方政府决定”的态度。


一名匿名滴滴员工说,新政对网约车宣布合法,但是不确定因素太多,且每个城市都会出细则。对不利因素的猜测有:


1、限制营运牌数量限制,这是影响一个城市供给的最大因素;


2、大城市限制外牌车辆运营,这是第二因素,特别是本身就限号限牌的城市;


3、干预定价,例如要求坐网约车定价高于出租车,影响需求。


Uber在中国的冒险从3年前开始。当时,卡兰尼克、佩恩,以及其他几名高管坐在一起,试图研究,Uber如何避免犯下其他外国科技公司在中国的失误。大部分硅谷科技巨头,无论是Facebook、谷歌还是亚马逊,在中国都未能成功。有些公司的原因是不适应监管,而另一些公司则是因为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


为了能够保证顺利进入并留在中国市场,Uber在中国地区找到了熟悉“合法化进程”的柳甄,后者是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的侄女,加入Uber前,她在美国硅谷做律师已近十年,主要做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法律咨询。


 当卡兰尼克不在的情况下,柳甄已成为Uber在中国的代言人。她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于,确保“合法化进程”尽可能地顺利。不过,Uber之前在其他国家的成功模式并不能给她提供借鉴,挑战行业规则,这是优步攻城拔寨的成功秘诀。在美国,正是由于坚决维护消费者利益,不屈服于势力强大的行业协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压力,让优步具有了英雄主义色彩。但在中国,优步如果继续坚持这套准则,那就有可能会被扫地出门。


柳青曾评价优步现在的海外扩张战略有点像插旗帜,到一个城市然后宣布我来了,但是中国市场是一个不太好插旗的市场,土特别硬。


而处于政府部门强力监管下的滴滴显然日子也不好过,早在去年1月份,滴滴专车就因将私家车纳入其商业运营平台,而被交通执法部门认定存在非法营业行为,收下10万罚单。今年6月,上海市交通执法总队又在非法客运车辆检查时对滴滴、Uber各开出十万元罚单。 


去年3月,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在两会上被媒体问及私家车能否进入专车运营时,斩钉截铁地说出“永远不允许”这五个字,更是令舆论哗然。“约车平台大清洗时代来临了”,一位关心网约车市场的媒体同行在朋友圈里这样评价杨传堂的表态。


对于和地方政府的沟通,柳甄称优步的身段更为柔软,将根据地方政府的需求去量身定做方案。优步每进入一个中国城市,卡兰尼克都会亲自向该市市长展示优步根据行驶路线建构的城市地图,他希望地方官员们能够理解优步的交通模型,并给予优步一些支持。


而Uber和滴滴的合并,能让政策的不确定性大幅降低,这有助于降低公司面临的风险,从而提升公司的价值。

 

5. 未来怎么办?


滴滴内部算过,出租车移动出行的市场规模一年是500亿,专车是2000亿,合并谈得很快,因为大家都瞄准了移动出行的所有细分领域,不想在出租车里长时间内耗。


据知情人士分析,合并之后,Uber将面临管理层的大规模流失,“两家公司的基因不同,未来还是会朝着不同方向去发展。”该知情人士说,在运营方面,滴滴精于对大数据的严厉把控,强调用户对用户基数的积累和对流量的多元运营,而每个城市只有三四名员工的Uber则更看重创意和效率,意图通过技术和算法的优化,尽可能地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到车,对专车产品足够专注。

 

Uber最值钱的部分是它的技术,“这种技术在美国是拿去和谷歌、facebook死磕的”,所以两方合并后,“Uber和滴滴的合作方式只能是市场换市场,不可能是技术换市场。”上述人士说。


合并后的滴滴、Uber还是有着诸多可能性,该知情人说,相信合并后的新公司在未来将会成为仅次于支付的O2O巨头,“外卖、一站式服务等新的模式都会有可能”。 


不过,对于钟师傅,以及滴滴公告里说的1300万滴滴司机,和数量级也不会太小的Uber司机来说,摆在面前的,是收入一定会变少。


现在,滴滴从车主那儿,抽成是26%左右,而Uber目前仅仅抽成20%——两家公司合并后,这6%的空档显然会马上被拉起来。对于一个月收入5000的快车司机来说,这意味着收入至少要少300块。如果算上其他的补贴,损失只会更多。


“补贴会下调,原因是没必要,但并不是刹车踩到位。每个城市的供给和需求都不一样,一定会通过少量补贴来维持供需平衡,同时新客和新司机的补贴不会下降太多,通过少量补贴来维持供需平衡。”一名匿名的滴滴员工说。


作为乘客的你我,未来要学会适应更高的价格、更多付出溢价的可能性。在广州地区,滴滴快车、Uber、神州专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涨幅,大约在20%-30%。但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滴滴出行的相关负责人,并不承认有主动涨价的举动。


毕竟,滴滴“2016年盈利10亿美元,2018年上市”的目标就摆在眼前。



“未来时氪”

前沿科技应用,深度行业解读

重磅嘉宾讲述人工智能的未来


出门问问创始人 李志飞  

依图科技CEO 朱珑  

云知声CEO 黄伟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贾佳亚  


点击阅读原文抢购早鸟票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网约车温和判决的背后:滴滴Uber“求放过”的全过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