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松:鹤与鹿是最有灵性的动物,代表着东方文化的精神!
24 31735 24 7865 0 0 959 0 0:00:33 0:00:08 0:00:25 1576蔡志松《凝》
2017年11月26日-2018年1月4日,艺术家蔡志松的最新个展“天人之际”将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将展出蔡志松9组18件作品,以及相关的影像和文献资料等,折射出艺术家游走在天、人、古、今之间的艺术思维。
鹤与鹿
蔡志松的工作室隐匿在北京费家村的一座小院里。最近一段时间,他都在这里打磨着最新的“家园”系列作品。不久以后,这批作品就要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展出。为了这个系列,蔡志松专门前去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观察丹顶鹤,还从鹿场买来一对梅花鹿。
去到扎龙保护区时,蔡志松才知道,丹顶鹤的生存环境根本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那里的丹顶鹤被集中饲养在山坡后的大笼子里。每一天,园区里都有几场观光的时间,饲养员一挥旗,丹顶鹤就全部跑出来,排成队飞过观众的头顶,“跟皇家空军似的”。
这个场景很“美”,但蔡志松却莫名感到讽刺的意味。梅花鹿也是这样,它们被关在一个个小笼子里,人们用好吃的食物喂养着它们,因为等到春天,就可以把鹿角锯下来做买卖了。
蔡志松《凝》
对现实的反思一直是蔡志松创作的主要线索。无论是最早的“故国”、后来的“玫瑰”、“浮云”,还是现在的“家园”,他一直尝试在作品中揭示人性的矛盾。而这次之所以选择鹤和鹿作为创作的题材,不仅因为它们是有灵性的动物,更因为它们和其他动物的象征意义不同,最能代表东方文化的精神,“既通灵高贵又具有文人士大夫的气质,是如今富而不贵的当下社会应当提倡的风范”。
天人之际
借着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螺旋形结构,蔡志松将这次“天人之际”展览设计成引导观众反思自身的“人性之旅”。展览从“人”开始,也以“人”结束。
一进入展厅,观众将首先看到的作品便是《我想为你打开一扇窗》——一个人置身于灰色的空间中,仿佛在挣扎着向上。蔡志松原本打算打开展馆的天顶窗,让作品呈现出宗教的意味,但由于场地限制,这个想法没能成形。
沿着场馆的坡道往上走,观众会随着路线的指引逐一经过《冬日玫瑰》《栖》《凝》《云舟》《鸣》《吼》《故国·颂7#》等作品,并在特定的装置中体会渐渐消失在雾霾中的感觉。
这次展览中的雕塑,无一不是尺幅巨大的作品。通过作品的尺寸,蔡志松希望在空间中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打破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幻象,迫使观者重新思考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
故人与故地
同许多人一样,蔡志松从小就接受着诸如“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我价值”、“奋斗改变命运”这样的人生格言的教导。尽管现在已经成为了人们眼中的成功艺术家,但蔡志松却在随笔中写下了“如今一路走来,自己已是遍体鳞伤”这样的感慨。
许多人不解,为何一位名利双收的艺术家会透露出这样的悲观情绪,因此难免对他产生误解。尽管蔡志松本人觉得无须在意别人的评价,但他也意识到,自己有时应该向外界解释一下,“可以消除别人的误解,也让别人心理平衡一些,对大家也都有好处”。所以直到最近两年,蔡志松才开始向外界讲述他过去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蔡志松出生在沈阳北市场的黄寺大庙旁。六岁后,由于父亲离世,母亲带着三个孩子过上了相依为命的生活。为了替母亲分担经济压力,蔡志松每个暑假都会跑到市场上卖菜。那时候他唯一的理想就是快点长大,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
后来高考的时候,蔡志松连续考了三年才终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也是从那时起,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直到现在也没能缓解。但庆幸的是,在美院时,蔡志松有机会跟随着国内最优秀的雕塑家学习,这让他在专业上几乎从未遇到过什么瓶颈。
也许,正是过去的那些经历造就了蔡志松如今温润而克制的性情。直到现在,他也保持着最初学习雕塑的那份热情和诚恳。毕竟对他而言,比起名利场上的利益,能让观众看到好的艺术才是更重要的事。
艺术家蔡志松与《时尚芭莎》艺术部倾情分享,讲述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无常人生的思考。
芭莎:“家园”系列以刻画动物为主,在制作过程、技法难度上,它们和之前的人像、玫瑰等题材具体有哪些不同?
蔡志松:技法对我来讲没什么难的,在美院学习的那几年把基本功都练得很扎实了。但可能技术问题的处理——比如老虎的面部表情有一些挑战性,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做仿真雕塑。所有涉及到外包的事,都必须得盯着,比如外面的加工厂和材料,稍有不注意就会有质量问题。
芭莎:用写实语言刻画动物题材,要如何避免它沦为匠气的工艺品?
蔡志松:艺术品和工艺品需要比较的不是所谓的精致、精细,作品中的艺术性就是最大的区别。
芭莎:为何这次大展选择以动物为主题?
蔡志松:其实我和动物保护主义者是站在一起的。无论从人自身的修养或者情感的角度,我们都应该关爱自然界。老虎的虎毛是用马鬃做的,马鬃是收购来的。我希望观众看到这些作品之后,能够感受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不要滥杀动物。
芭莎:这次的展览涉及到环保的话题,你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蔡志松:人和自然当然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话虽如此,但实际上人却在不断向外界攫取。我虽然才活了45年,但是回想起来,现在跟小时候比变化太大了,无论是城市还是外部环境,这几十年都可以说是毁坏惊人。
十年前我去甘孜,沿着河水往上走,水清澈得不得了,颜色也好看,水量也特别丰富。但几年过去,民间开发的水电站把水全都引没了,现在只剩下不到以前十分之一的水。而且边上的环境全都变成了大铁架子和高压电线,以前的东西都被毁了,触目惊心。
我20多年前刚来北京的时候,我们一群学生在中央美院,渴了就直接喝水龙头里的水,但现在谁敢喝呀。社会上好多东西都是值得反思的,所以艺术光有专业的形式美还不够,社会意义也必须要有。
芭莎:你之前有过一段非常苦涩的日子,在取得了成就之后,心态上有什么变化吗?你如何看待过往的人生历程?
蔡志松:现在回望当然是比较释然的,但是小时候觉得很难受。35岁之前,一想起来心里就抽筋。但是后来逐渐明白,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坏事为什么让你摊上,肯定是因为你埋下了相对的因。就像种子,一旦你把它放到土壤里,浇点水,阳光一照射,条件成熟了,种子一定会发芽。
芭莎:你的文章和作品中都有一种悲悯的情绪,你是悲观主义者吗?如何看待个体生命和世界的关系?
蔡志松:表面看上去好像我很悲观,但其实是因为正常事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所以我其实是一种客观,并不是悲观。“故国”、“玫瑰”、“浮云”、“家园”这四个系列表达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就是想让大家更全面地看待一个事物。艺术家就是这样,如果你太过乐观,那你就缺少了社会责任感。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04b2an2l&width=500&height=375&auto=0“天人之际·蔡志松2017艺术展”
我们以前的很多理想就是建立在把所有事情都看得特别美好的基础上,但是达到目的之后才发现它并不是一种快乐,而且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付出了更多代价,把自己也损伤了。所以如果你能够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的话,你就能很客观地去行动,这样就避免了对自己和别人的伤害。不过这也是我认为的某种客观,真正的客观是不存在的。
▲▲▲正在展出▲▲▲
展览:“天人之际·蔡志松2017艺术展”
时间:2017年11月26日-2018年1月4日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精彩回顾:
他是美籍非裔艺术大师,焊接了200多件杰作,却连不起白人与黑人的心!
他是“坏画祖师爷”,叛逆44年,在艺术圈疯狂撒野却被世人尊敬!
当纸媒衰落,有人却用小小的书,搭建起一个有墨香味的世界......
[策划/齐超][编辑、采访、文/刘秋笛]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