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火大展开幕,中国美术馆倾力呈现众家力作,不容错过!
齐白石《公鸡》,国画,147.4×34.4cm,1935年,中国美术馆藏
近日的京城刚刚步入寒冬,而五四大街的路口,不畏寒冷的人们在这里排起了长龙,是什么展览有如此高的人气?原来,中国美术馆此次倾力呈现了中国近现代众多名家大师的典藏精品,体量之大空前绝后。若你想了解中国艺术是如何一路走来的,此展绝不容错过!
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美在新时代”
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美在新时代”,是一次全面认识近现代以来中国美术领域的难得机会。此次展览梳理了百年来美术发展演变的脉络,中国的艺术在那时跨越世纪、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找寻自我,由此释放出新的创造力。
吴冠中《根扎南国》,国画,145×368cm,1998年,中国美术馆藏
本次展览从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中精选了200余件套近现代名家大师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是首次走出美术馆库房与公众见面。展品分别在六个展厅内呈现,通过不同展览空间区分前后不同时间跨度中的艺术作品:从晚清赵之谦、何绍基开始,有民初海派任伯年、吴昌硕诸家承上启下,到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从传统中开拓出花鸟、山水、人物画新路。
其中,2号厅展出的作品为舒乙捐赠的老舍、胡絜青藏画中的作品;3、5、7展厅从徐悲鸿、林风眠、庞薰琹融合中西,油画、国画双管齐下,传承与引进相结合,开宗立派建构学术体系,到吴作人、吴冠中发扬各自传派,登上艺术高峰,可谓群峰并峙、经典灿烂。
林风眠《油灯花果》,水彩,67.9×67.2cm,1960年
这些大师和名家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时代主题发生转变、古今中西艺术融汇激荡的语境下,直面现代性的挑战,从传统正脉和中体西用的实践创新中重新鼓荡起堂堂士气,为中国美术开辟了新的道路。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和浩荡的气。这些经典铸造了历史的辉煌,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时光倒回100年
如今,中国艺术家们不仅在西方文化里吸收养分,也不忘在自己的历史与传统中找寻线索。毋庸置疑,西方文化对我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际上它的到来比人们往常想象的还要更早——在明代就有包括美术在内的西方文化传入,而大规模的引入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上世纪的艺术家面临的变革相比今天更为复杂,现实中的诸多变化也时刻影响着他们的思考。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时代和革命的要求,还有艺术自身的矛盾、启蒙与救亡等等需求与制约等,都对那个时代的美术发展产生了影响。
20世纪初,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的人和留学生开始创办新式美术教育,如李叔同、高剑父等人,他们迈出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第一步。辛亥革命前后,前往日、法、英、美学习艺术的人数激增。
1912年,刘海粟等创办了第一所新型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等多所艺术院校。当时,著名美术家徐悲鸿、林风眠、丰子恺、潘天寿等都纷纷投身美术教育,美术学校成为传播外国美术和新美术运动的策源地。
实际上,当时一些画家们兼容中西,尝试改革中国画,但实践方面的成就并不如他们的改革主张更有影响。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一批阅历丰富、艺术上成熟的艺术家终于进入了他们艺术上的成熟或高峰期,如林风眠、傅抱石、吴作人等。
随着艺术家们创作的不断成熟,诸多其它艺术门类如建筑、雕塑、壁画等,也在60年代前后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此外,年画、连环画和宣传画也受到充分重视。但当时对于西方文化思想采取了基本否定的政策,而更多和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交流,对艺术创作的自由性造成封闭性的影响。
今天的艺术家相比那个时代的大师们有了更加自由的创作维度,这无疑得益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但我们有必要再回看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这一批大师的经典之作,体会艺术在那个时代中不曾停止的创新与探索。
与其之前的古代艺术相比,那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充满了新旧交替、中西混融等特点。这样充满多样性的艺术思考与实践,离不开艺术家们始终对整个民族的关注,这更是那个时代所具有的高尚情怀。
◆ ◆ ◆ ◆
观展小贴士
据中国美术馆粗略统计,展览开幕后的第一个周末,参观量就已突破2万人次,远超美术馆日参观6000人次的上限。虽然观展人数很多,但并不需要排队太久。所以,在此提醒计划观展的大家:注意保暖,千万记得带好身份证(展览门票免费,但须凭身份证换票入场参观)。此外,预看从速,好展不等人,此次展览将于本周末(11月26日)结束。
▲▲▲正在展出▲▲▲
展览:“美在新时代”
时间:2017年11月17日-11月26日
地点:中国美术馆
精彩回顾:
[编辑、文/张婧雅][图片提供/中国美术馆]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