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描绘战争、世界毁灭的绘画这么受欢迎?
在纽约苏富比近期举行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中,为纪念1918年11月11日一战停战协议签署100周年而设立的“美丽与毁灭:世界大战中的先锋艺术”专题作品,路德维希·迈德纳的双面画以1407.2万美元成交。为何艺术家热衷于描绘世界毁灭?为何战争主题的作品开始获得收藏家的青睐?
战争先知
路德维希·迈德纳(Ludwig Meidner)是一位专注于描绘灾难和世界毁灭主题的画家,在他的有生之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和低谷,但他从不让这些因素影响他的创作。尽管受到纳粹的压迫,他仍然是最伟大的表现主义画家之一。
1884年,路德维希·迈德纳出生于德国西里西亚的博恩斯塔特。按照父母的意愿,年轻的迈德纳开始当石匠学徒,但是学徒期尚未结束,他就去到布列斯劳的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两年后,他去了柏林,在那里勉强度日,靠为时装广告画插画谋生。
Ludwig Meidner,Burning City, 1913
1906年,他搬到巴黎,在阿尔德米朱利安艺术学院和其他艺术学院上课。在此期间,他遇到了同时代的,包括莫迪利亚尼在内的表现主义艺术家,这对他后来的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年后,他回到柏林,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这时的他无力负担画画的开销,直到他能够购买一些绘画用具之后,他才画了一些关于柏林的风景画。
迈德纳的人生转机出现在1911年,当时的他开始经常光顾西餐厅。在那里,他与前卫艺术家、诗人熟识,很快就与艺术家马克思·贝克曼(Max Becmann)关系密切起来,甚至还得到了他的资助。
1912年,迈德纳开始了一系列激进风格的“世界末日景观”的描绘,表现为充满灾难、破坏和厄运的城市景观。这些扭曲的、奇幻的作品往往以爆炸和在恐惧中逃离的人物为特征:人们尖叫着逃跑、建筑物坍塌、彗星被描绘成炮弹的模样……这一系列作品被一些人认为是一战的预兆,也反映了迈德纳对《圣经》先知的兴趣。
这一年,迈德纳与雅各布·斯坦哈特(Jacob Steinhardt)和理查德·贾瑟尔(Richard Janthur)共同创立了表现主义团体“死亡派提克”,致力于表现尼采式伤感的戏剧性创作,并在赫尔沃思·瓦尔登的画廊展出。
1914年,他创作了黑白版画系列“战争”,以谴责战争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破坏,因此成为首批以艺术作品批评战争的德国画家之一。
Ludwig Meidner, Despair(III), 22.5×29.7cm, 1914
拥抱犹太教
对于迈德纳来说,一战引发了身份危机,因为战争的灾难使得他所有的表现主义乌托邦理想都破灭了。自此,迈德纳开始了对宗教的深入研究。
1916年,迈德纳应征入伍,在德国一个战俘营担任法语翻译。在那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中。与此同时,他还开始了一段同样狂热的文学创作生涯,写下了《我背后的星海》和《九月呐喊》。这两部作品穿插着忏悔、献给上帝的赞美诗,以及对圣人、乞丐和先知的描绘。
一战后,迈德纳转向创作宗教绘画,犹太人的仪式和《圣经》人物开始主宰他的艺术,这些宗教形象往往以自画像的形式呈现。起初,这些肖像存在内部冲突,直到1923年,他彻底摆脱了表现主义,转向更自然的、以现实为基础的艺术视角。
迈德纳的宗教绘画与其他犹太艺术家的区别在于缺乏风景如画的流派场景,当迈德纳选择描绘传统习俗时,他专注于个人的宗教体验,而并不强调华丽的配饰。
除了虔诚的犹太人肖像,迈德纳的宗教作品还包含许多对宗教的描绘。然而,他的工作并不是基于艺术史和犹太传统中常见的场景描绘,因而令人难以辨识。
Ludwig Meidner, Praise the Lord, my soul, 50×70cm, 1936-1937
例如,下面这幅水彩画的背面,艺术家写了标题“大卫王”,没有标题的帮助,观众几乎不可能识别出他描绘的对象。艺术作品中通常与大卫相关的象征属性——王冠和竖琴,在这里都不存在。
重返肇事者的土地
随着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日益加深,迈德纳于1935年离开柏林,定居在科隆。在那里,他成为了一所犹太学校的美术教师。但作为一名犹太人,很难摆脱纳粹的极端控制。他不仅失去了工作,连自己的84件作品也被从德国的公共收藏中删除,并被列入慕尼黑的“堕落艺术”展览。这所有的一切,都迫使他和妻子逃往英国。
1942年12月,联合国发表官方声明,首次正式确认纳粹有系统地谋杀欧洲犹太人。迈德纳对这一消息深感震惊,并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为“波兰大屠杀”的绘画,以不同方式表现大屠杀和种族灭绝的主题。除了间接描绘被迫害的痛苦,还有反映大规模枪击和毒气室的描绘。
Ludwig Meidner, Gas Chamber, 56.8×76.2cm, 1942-1945
战争结束后,迈德纳在伦敦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许多犹太难民援助方案的终止,他的财务状况开始恶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孤独感不断增加,他对美国、南美洲和刚刚建国的以色列申请的移民计划也一无所获。最终,他在老朋友的邀请下于1953年重返西德。
迈德纳搬进了法兰克福的犹太人之家,那里有许多大屠杀幸存者。他在给美国的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我的财务状况很好,但在德国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孤儿。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在一切发生之后,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真正的家园了。”
战后艺术的价值
在此次纽约苏富比拍卖中,从以路德维希·迈德纳为代表的战争主题的绘画作品获得不俗表现可以看出,收藏家们对于描绘战争的绘画越来越感兴趣,这一方面在于部分艺术品在战争中失而复得的故事增加了其附加价值;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艺术对于时代的反映。
战争是新艺术的催生剂,战争打破了人们安宁的生活,也打破了传统的艺术。一站之前,战争并不总是残酷的象征,战争也意味着浪漫与悲壮,甚至有人认为战争是万能药,能够驱除人性的软弱,国家意志因战争而得到强化……但是这一切的幻想在一战之后,统统幻灭。
一战之后的绘画作品中,不再有骑士挥舞着长剑的姿势,这一时代的绘画作品开始探索人与社会、战争的关系。艺术家不再把战士塑造成不可战胜的神话,而是还原为拥有脆弱身躯的人,以表达战争对人的伤害。
二战后诞生了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战后艺术(post-war art),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节点,更多的是指这些艺术家的创作或多或少受到了战争的影响。近年来,战后艺术成为全球艺术市场销售及成交量份额中最大的板块,并有持续增长之势。
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炮兵》,140×150cm,1915年,拍卖价格21,975,800美元(含佣金)
经典的艺术能够跨越时空,艺术虽然脱胎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精神,但能够成为经典必然因为其深厚的内涵。战后艺术的价值在于其对人性的探讨和“反对暴力”的呼吁,我们现在正处于相对和平的时期,物质充裕,在精神上更多的是一种反战的思潮。
但即使生活在和平年代里,世界大战的残影始终是人们心底那一抹冰凉。那些跨时代、跨空间的战后艺术作为警钟,时刻提醒着人们正视历史。它们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作品,更是人们对过去发动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精彩回顾:
[编辑、文/张佳琳]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