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5部奥斯卡动画短片绝不容错过!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刚刚落幕,在最佳动画短片单元,《包宝宝》不负众望,拿下桂冠。最佳动画短片的艺术性和创新性,让它成为每年最值得创意者期待的单元之一。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出现在1932年,早期动画逐帧拍摄的方法也让动画制作周期远远长于普通电影。但艺术家们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创作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作品。今天,时尚芭莎艺术为你精选了15部不同艺术风格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快来看看哪部是你的最爱吧!
1
《包宝宝》
bao(2018)
石之矛(Domee shi)
石之矛《包宝宝》(2018)电影海报
凭借《包宝宝》,皮克斯在今年再次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动画是皮克斯第一次由女性导演,也是第一次由华裔导演指导的动画短片。短片讲述了在唐人街的生活的空巢母亲,意外发现一只包子变成人,伴随着成长过程中的冲突,最终理解孩子终将长大的故事。
蒸笼里的包子突然变成了一个“孩子”
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配合平和淡雅的中国风画面,让整个故事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也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
2
《亲爱的篮球》
Dear Basketball(2017)
格兰·基恩(Glen Keane)
格兰·基恩《亲爱的篮球》(2017)电影海报
这部短片被誉为第90届奥斯卡中幕后团队阵容最为强大的参赛动画短片。《亲爱的篮球》由格兰·基恩执导,科比·布莱恩特(Kobe Bryant)配音。制作这部短片原本只是为了在科比球衣退役的湖人队主场进行播放,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将奥斯卡小金人带回了家。
格兰·基恩《亲爱的篮球》(2017)电影海报
故事本身改编自科比给篮球的一封情书,铅笔素描的风格虽然粗犷简单,但传达的情感充满力量,激烈的比赛在看似凌乱的笔触中更加触动人心。
格兰·基恩《亲爱的篮球》(2017)电影剧照
3
《哈布洛先生》
Mr Hublot(2013)
洛朗·维茨(Laurent Witz)
洛朗·维茨《哈布洛先生》(2013)电影海报
《哈布洛先生》构建了一个蒸汽朋克的机械世界,巧妙地将怀旧感和未来感相结合。短片的每一帧都极为精致;每一秒,哈布洛先生头顶的时钟都在前进。短片整体画面采用暖色调,配合温暖的主线故事,让冰冷的机械世界也变得温情起来。
洛朗·维茨《哈布洛先生》(2013)电影剧照
4
《纸人》
Paperman(2012)
约翰·卡尔斯(John Kahrs)
约翰·卡尔斯《纸人》(2012)电影海报
《纸人》完美地将手绘动画与CG动画结合,同时打破了传统黑白电影的限制,加入“红唇”元素作为故事线索。黑白的环境设定就像是人们枯燥无趣的生活,“红色”的出现打破了这份乏味,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故事。短片情节发展极其流畅,起承转合的衔接堪称范本。
约翰·卡尔斯《纸人》(2012)电影海报
约翰·卡尔斯《纸人》(2012)电影剧照
5
《商标的世界》
Logorama(2009)
佛朗索瓦·阿洛(François Alaux)
短片中从主角到龙套全部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商标,整个作品中一共出现的200多个商标集体为观众上演了一场“好莱坞式大片”。导演运用拟人化手法,用商标再现现代社会的商品化现象。
《商标的世界》中的街道,所有的元素都由商标组成。
《商标的世界》中,麦当劳叔叔变成了手持机关枪的大反派。
6
《回忆积木小屋》
つみきのいえ(2008)
加藤久仁生(Kunio Katou)
加藤久仁生《回忆积木小屋》(2008)电影海报
《回忆积木小屋》是由日本导演加藤久仁生指导的动画短片。这部动画电影用法式风格的水彩艺术营造了温馨的童话氛围。同时,导演使用象征手法将“积木小屋”比作现代人心灵的孤岛,表达了“心灵救赎”的故事内核。
加藤久仁生《回忆积木小屋》(2008)电影剧照
7
《父与女》
Father and Daughter (2000)
迈克尔·度德威特(Michael Dudok de Wit)
这部短片的画面笔触极为细腻,用符号主义表达的画面背后凝聚了浓浓深情。同时,黑白素描的简约感也给整个作品增添了一份诗意。短短几分钟的故事被导演划分为了十个场景,将生活场景与生活态度彼此交织,画面流畅、情感饱满。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最为成功的作品。
迈克尔·度德威特《父与女》(2000)电影剧照
迈克尔·度德威特《父与女》(2000)电影剧照
8
《鸟!鸟!鸟!》
For the Birds(2001)
拉夫·埃格尔斯顿(Ralph Eggleston)
这部极具讽刺意义的幽默短片,是皮克斯运用3D建模技术的动画代表作之一。画面生动而精细,每只小鸟身上2800多片羽毛,都模仿真实鸟类进行处理。哪里应该突出,哪里应该柔和,工作人员都进行了精确的分析。
拉夫·埃格尔斯顿《鸟!鸟!鸟!》(2001)电影剧照
皮克斯在官网上表示,最先落到电线上的四只小鸟都有自己的名字,从左到右分别叫: 爽朗(Chipper)、恐吓(Bully)、 势利眼(Snob)和神经质(Neurotic),由此可见皮克斯在动画设计上的精细。
动画中的“四位主演”从左到右分别为爽朗、恐吓、势利眼和神经质。
9
《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99)
亚历山大·彼德洛夫(Aleksandr Konstantinovich Petrov)
俄罗斯艺术家亚历山大·彼德洛夫在这部动画短片中将他的匠人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整个动画将人物与背景分开处理,通过在玻璃上绘制油画场景,再进行叠加后进行拍摄。
亚历山大·彼德洛夫《老人与海》(1999)电影剧照
这部动画每拍摄一帧画面都需要艺术家对湿油彩进行调整,再配合灯光不断重复叠加进行拍摄。整个电影的场景叠加重复了近三万次,无一失误。
亚历山大·彼德洛夫《老人与海》(1999)电影剧照
10
《棋逢敌手》
Geri's Game(1997)
简·皮克瓦(Jan Pinkava)
《棋逢敌手》是第一部皮克斯用电脑技术制作出具有真实效果的皮肤和衣料的影片,整个短片制作耗时近十年,画面栩栩如生。每个镜头精确到可以分辨出人物的每一根头发,皮肤的纹理也极其逼真。
简·皮克瓦《棋逢敌手》(1997)电影剧照
11
《蒙娜丽莎下楼梯》
Mona Lisa Descending a Staircase(1992)
琼·格雷兹(Joan C. Gratz)
将绘画技巧与摄影手法完美结合,以《蒙娜丽莎》为开始和结束,中间插入了30余位世界名家的作品,通过在摄影机下直接进行创作,在无CG技术支持的背景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世界艺术之旅。
琼·格雷兹《蒙娜丽莎下楼梯》(1992)电影剧照
12
《平衡》
Balance(1989)
克里斯托弗·劳恩斯坦(Christoph Lauenstein)
这部德国的电影短片可以说是内心版的“潘多拉之盒”。五个相同的人站在一个平板上,突然出现的盒子打破了环境的平衡。整个电影只有平板晃动的咯吱声、走路的声音以及盒子带来的轻微的音乐声。整体基调为灰黑色调,人物惨白的面孔、厚重的大衣更是为短片增添了沉重之感。
Christoph Lauenstein《平衡》(1989)电影剧照
13
《苍蝇》
A légy(1980)
法兰斯·罗夫茨(Ferenc Rófusz)
熟褐色调的素描作为整个作品的主基调,画面古典而怀旧。从一只苍蝇的视角讲述整个故事,又使得古典中透出一种新鲜感。画面适度的变形既不影响视觉效果,又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另外,一镜到底的拍摄制作手法的使用,使得短片叙事连贯。
Ferenc Rófusz《苍蝇》(1980)电影剧照
14
《沙堡》
The Sand Castle(1977)
考·浩德曼(Co Hoedeman)
短片摆脱了传统木偶人物作为主角的固定模式,将沙子作为媒介进行形象塑造。由于沙子松散很难保持造型,导演在拍摄中尝试了不同的混合媒介,最后选择使用甘油来混合沙子。故事结束时,画面回归到最初的黄沙状态,让整个作品透出一股禅意。
Co Hoedeman《沙堡》(1977)电影剧照
15
《线恋点》
The Dot and the Line: A Romance in Lower Mathematics(1965)
查克·琼斯(Maurice Noble)
该作品视觉画面简单而充满艺术感,直线、圆点、曲线作为主角而出现,直线在追求圆点的过程中不断靠近、不断努力,最后尝试改变自己,从而得到了“圆点的爱情”。这部1965年的作品体现着现代派极简主义的风格。
查克·琼斯《线恋点》(1965)电影海报
这些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代表的不仅是人们的肯定,更是动画发展历史的见证。近百年的历史中,动画从最早的逐帧拍摄,到使用电脑进行绘制。动画制作的技术不断更迭,但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热情始终不变。每一部作品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与期待,是值得后人不断回味的经典。
精彩回顾:
《阿丽塔》再掀赛博朋克热,科幻电影中的反乌托邦建筑有何深意?
[编辑、文/张欣彤]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