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师生于1906年,为何被视为AI艺术先驱?
上世纪60年代,欧普艺术的诞生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凭借着精心计算的视错觉挑战着人们的视觉神经。今年2月,蓬皮杜艺术中心首次举办欧普艺术之父维克托·瓦萨雷里的主题展览,回顾其50多年的创作生涯,向观众呈现了一个万花筒般的视幻觉世界。
=========
▲「二维的秩序」
维克托·瓦萨雷里(Victor Vasarely)1906年出生于匈牙利佩斯市,在斯洛伐克和布达佩斯度过了他的童年。相比艺术,学生时代的瓦萨雷里似乎对科学更感兴趣。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布达佩斯大学医学院,走向了学医的道路。
在课余时间,瓦萨雷里最大的爱好便是阅读科学书籍,对爱因斯坦、海森堡等科学家的专著均有涉猎。随着阅读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科学已经达到了解释知识的极限,而艺术的表达却是无限的——它甚至能够使科学模型在视觉层面上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很快,瓦萨雷里便放弃了继续学医,转到Podolini-Volkmann学院开始学习传统绘画。
虽然开始了艺术的起步,但此时的瓦萨雷里仍在寻找更具体的方向。为了寻找灵感,他常常光顾多瑙河旁的咖啡馆,和这座城市最前卫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打交道。他在这里第一次听说了令人神往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并前往素有匈牙利“包豪斯”之称的Műhely学院追寻自己的创作之路。
维克托·瓦萨雷里《Etudes Bauhaus C》,1929年
秉承实用主义的包豪斯教学崇尚以最简洁的几何图形和空间体——如矩形和立方体进行实践。瓦萨雷里在这里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探索了各种各样简洁抽象的视觉形式。
毕业后的瓦萨雷里成为了一名海报设计师,在多家广告公司供职。他一边利用白天时间工作养家,一边在夜晚的闲暇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此时,他的创作大多和图形、纹理有关,第一件具备欧普艺术雏形的作品《斑马》便在这段岁月中诞生了。画面中的斑马由旋转的黑白条纹组成,虽然没有明确的轮廓,但却展现了简单的线条是如何巧妙激活画中形态的。
维克托·瓦萨雷里《斑马》,1937年
20世纪的艺术家大多经历过从具象绘画转移到抽象绘画的探索,瓦萨雷里也不例外。在蒙德里安、奥古斯特·赫尔宾(Auguste Herbin)等人引领的抽象绘画风潮下,他也开始了相关尝试。
在抽象绘画当道的年代,瓦萨雷里也凭借着自己的创作成为了当时一名入流的艺术家。其作品被收录在巴黎的重要展览中,并出现在各大画廊里,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这位大器晚成的艺术家。只有瓦萨雷里知道,他还没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似乎还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
维克托·瓦萨雷里《自画像》,1944年
维克托·瓦萨雷里《The Prisoner》,1945年
=========
▲「三维的跌宕」
在布列塔尼贝尔岛的度假终于让瓦萨雷里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灵感。“海滩上的鹅卵石、贝壳、漩涡……岩石中破碎的瓶子里,波浪在有节奏地来回荡漾,我看到了大自然内在的几何形态。”
自然世界中潜藏的几何逻辑让瓦萨雷里意识到:二维平面同样可以延伸出空间和深度。他以此为框架,用纯粹的抽象元素构建出迷幻而炫目的空间。他坚信:纯粹的形式和纯粹的色彩可以象征世界。
之后的每年夏天,瓦萨雷里都会跑到普罗旺斯、蓝色海岸的戈尔德一带寻找灵感。海岸线的几何线条和海边山城的立体结构成为了他的创作源泉。他致力于解决二维平面的空洞以及立体视图的问题。
维克托·瓦萨雷里《向马列维奇致敬》,1952-1958年
至上主义画家马列维奇(Malevich)和包豪斯建筑大师约瑟夫·艾伯斯(Joseph Albers)成了瓦萨雷里效仿的对象,他还试图将抽象创作的理念延续到雕塑的形态上,甚至联合了另一位建筑师卡洛斯·劳尔·维拉纽瓦尔(Carlos Raúl Villanueva),共同设计了委内瑞拉加拉加斯大学100平方米的陶瓷墙《向马列维奇致敬》。
维克托·瓦萨雷里《向马列维奇致敬》,1964年
起初,瓦萨雷里的抽象几何创作多以黑白两色为主。他以正方形构建的作品《Vega》宛如一个巨大的棋盘,却被方形线条的弯曲干扰了规则性,在图像表面形成凹凸状的视觉。画作迫使观众前后移动来观察和辨别,似乎呈现出收缩和扩张、移动和起伏的效果。欧普艺术开始逐渐往动态的维度发展。
=========
▲「四维的突破」
然而,瓦萨雷里并不满足于二维和三维空间的创作,他还试图在三维的基础上产生四维的动态效果。为此,他深入研究并推进了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等艺术家提出的动态艺术原理,利用艺术来描绘时间和空间元素,从而创造出了无须人为移动的动态图像。
维克托·瓦萨雷里《Fugure》,1958-1960年
1955年,丹尼斯·勒内画廊举办了一场开创性的动态艺术展。在这场展览上,瓦萨雷里发表了著名的《黄色宣言》,糅合了包豪斯学说和建构主义理论正式提出“视觉动力学”的概念——运动不依赖于构图、也不依赖于特定的主题,而是依赖于对观看行为的理解。这在当时的艺术界无疑是一番前所未有的开创性论调。艺术家也凭借此次宣言获得布鲁塞尔的评论奖和米兰三年展的金奖。
而后,瓦萨雷里不再满足于黑白的试验性创作,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延伸出更复杂多样的系统。他引入丰富的色彩,打造了一个基于网格的“字母表”系统,建立了形状和颜色之间的模块关系。在该系列中,每幅作品都是基于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所衍生出的不同形式,并使用开发的调色板来调节图形色彩的变化。此时,相当于网格中的每个单元都具备了一个联合的字母编号。
依据这一系统,所有视觉艺术创作都可以不断被打乱和重新排列组合,从而又衍生出新的作品。瓦萨雷里实际上创造的是艺术编程语言。图形和色彩无穷无尽的搭配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画作,甚至不需要人为参与构思,艺术便可以在脱离人为操控的情况下被机器创作出来。他正是希望通过该语言向公众传播视觉艺术的本质。
维克托·瓦萨雷里《Alphabet L.R.》,1960年
这一套色彩语言系统同样被引入到早前的《Vega》系列中。球面膨胀扭曲的多色网格将观者的视线引入或退回到画面深处,产生了永久的视错觉移动效果。瓦萨雷里喜欢用Vega(织女星)作为编号来命名自己的作品:“众所周知,织女星是一个遥远的星座……这一系列作品表达了我对宇宙的理解:无边无际的自然的极端。”
上世纪60年代,是欧普艺术最为流行的十年。欧普热随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轰动大展“易感之眼”拉开帷幕。瓦萨雷里与其他欧普艺术家都在此次展览中亮相。抽象的视觉艺术并未将观众拒之门外,反而赢得了热烈的反响。短短两个月内,观展的人次便超过了18万。这些看似规律的几何图形不断挑逗着人类的双眼和大脑,现场观众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纷纷蹲下并感受着视错觉带来的奇妙效果。
展览“易感之眼”(The Responsive Eye)
欧普艺术在此次展览的轰动中拥有了姓名,并掀起了一阵风靡设计界和时尚界的浪潮,被广泛地运用到广告、包装和时装上。自此,瓦萨雷里也在国际艺坛上名声大震,被尊称为“欧普艺术之父”。
随着上世纪70年代波普艺术的繁荣,欧普艺术的光芒很快被遮掩住了。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它的意义和影响却是非凡而深远的。瓦萨雷里对科技的着迷使他早早地看到了计算机和艺术创作结合的可能性,他创建的艺术编程体系在当时无疑是十分超前的。
维克托·瓦萨雷里《Ambigu》,1969年
如今热议的AI艺术与数十年前瓦萨雷里的艺术语言系统惊人的相似。同样,我们也可以将其作品视为理解AI艺术的模型,它把人工智能的表征空间和数值模型统一起来,以形象化的艺术语言呈现。瓦萨雷里曾预言道:“艺术必将成为公共财富。”在AI艺术未来可期的时代,他的欧普艺术会愈发释放光芒。
正在展出
展览:维克托·瓦萨雷里:Le Partage des Formes
时间:2019年2月6日-5月9日
地点: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精彩回顾:
[编辑、文/邓芸]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