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晗:我描绘困惑的生活

贾雨婧 时尚芭莎艺术 2019-05-27

陈晗《家庭生活(之一)》,布面油画,180×260cm,2018年

艺术家陈晗的最新个展将于3月9日在上海德玉堂画廊开幕。本次展览距离艺术家的上一次个展已有两年之久,此次,陈晗携一组立意深刻的新作,耐心等待着最后的揭晓。


演员的退场


掌握着具象绘画技巧并以视觉艺术为职业,陈晗被兴趣和责任驱动,在个人手工作坊式的画室里,持续制造着图像。

——艺术评论家杜曦云


陈晗《平庸的理想主义者》,布面油画,135×200cm,2018年


在位于北京宋庄的工作室里,《时尚芭莎》记者第一次见到陈晗。昔日拥挤的画室此时空空荡荡,画作已踏上前往上海的旅途,作品被撤走的画室里处处透露着生活的气息。


陈晗《隐藏的动机》,布面油画,200×190cm,2015年


如果只看陈晗的作品来猜测他的性格,或许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投射到他所描绘的人物身上。但只有真正见到艺术家本人,才会发现这位辽宁籍艺术家幽默大方的一面。


陈晗《体面的中年》,布面油画,150×90cm,2018年


陈晗的学生时代是在鲁迅美术学院度过的,北方传统扎实的绘画风格一直跟随着他,即便常居北京,依然带着故土的气息。


陈晗《失眠》,布面油画,135×200cm,2019年


初看陈晗的作品,情节感总是喷薄而出。画作是静态的,但背靠在白墙之上的大面积暗色仿佛有着强烈的吸力,将甘愿停留的人拖入沉沉的夜色之中。


陈晗对于作品有其个人的阐释,每张画作都仿佛是故事的切片,他截取一个章节的瞬间,将暗流涌动的情绪定格在画面之上。


陈晗《家庭生活(之二)》,布面油画,60×90cm,2018年


场景的设置对于陈晗来说尤为重要,既要符合常理也要留足可被解读的空间。有时,艺术家似导演,耐心排布着框架与细节,一场场好戏静候着上演。


微微皱起的眉头,欲说还休的身体语言,身份之间带来的压迫情绪,这些静默的场景被笼罩在暗灰色的色调中,压抑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陈晗《蓝色女孩》,布面油画,140×160cm,2018年


这些被截取的切片带着浓郁的都市气息,一群身份不明的男男女女身着正装,在不同的场景里担任着角色。他们静默不语,关系亲密又疏离,在物质生活充裕的城市生活之中各怀心事。


陈晗《家庭生活》,布面油画,200×135cm,2016年


从城市被建立之始,艺术家们便热衷于扎入城市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拿着放大镜打量,住在公寓里的人们成了悲欢的象征。观者在陈晗的作品中难以察觉出极度悲痛或喜悦的情绪,画面中的人似乎总在忍耐,忍耐着平庸无奇的生活。


陈晗《单身男子》,布面油画,90×150cm,2019年


艺术家将动作的细节摆在极高的位置,手指的摆放、眼神的轻抬、低眉的瞬间……这些微表情被陈晗放大、再放大,仿佛一个推镜直指人心。


有时,观众又仿佛在打量空镜,曲终人散或是几秒前一波刚平,演员退场,灯光却还没有熄灭。监视器前独坐了观者,妄自揣测着故事的前传。


工作中的艺术家陈晗


艺术家的出场


陈晗《骗局》,布面油画,180×260cm,2018年


芭莎:新展在即,这次展览的策划思路是怎样的?


陈晗:这次展览中的作品都是近一年半以来创作的。展览题目是“喑酝”,“喑”是不发声的意思,而“酝”则指慢慢酝酿。在我的画面里,哪怕是两个人同时出现,氛围也是安静的,既没有激烈的肢体语言,也缺少交流感。反倒画面中有一种隔阂、一种冷漠和一种猜疑。这次展览的作品都有这样的感觉。


陈晗《流逝的时间》,布面油画,120×90cm,2018年

陈晗《尊严》,布面油画,135×180cm,2019年


芭莎:如果让你将现在的作品与早期作品比较,你认为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陈晗:我现在的作品里很少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大部分是中年人:生活很优渥的中产阶级。我认为这与我自己的状态有关,首先我就是一个中年人,所以对画面中所展现的中年人生活深有体会。


我更想表达的是他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中产阶段的中年人们是一个非常焦虑的群体,既一本正经也如履薄冰。相较于我早期的作品,那时候很喜欢画背影和局部,故意规避导致有时表达不够清晰,这也是因为年轻时对很多东西不是很确定,现在创作起来就更加自信了。


陈晗《孤独症》,布面油画,150×100cm,2016年


中产阶级的概念在当下的国内社会中并不明朗,但相似的压力处境却是真实的,面对维持收入的压力、婚姻生活的暗流涌动,中年人的心境似乎在艺术中被讨论得并不够多。


陈晗《老派男人》,布面油画,50×70cm,2015年


陈晗的出现弥补了空缺,他假拟出一种场景,用微微脱离现实的手法将真相摆在观众面前。来自于众人的理解总是多种多样的,但艺术家本人已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心境投入了观念之中。


陈晗将“步入中年”看做一种有益的洗礼,他对成长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深刻。同时,陈晗也对年轻时的创作方法保持着反思,并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


陈晗《谎言》,布面油画,140×200cm,2015年

陈晗《局外人》,布面油画,19×24cm,2016年


芭莎:在创作前是如何组织构思的?


陈晗:我前期构思的时间要比画的时间长。我画画速度比较快,笔触也不喜欢拖拉,所以真正在画面上的时间并不需要太多。


但是前期准备就要考虑很多,比如人物身上的细节,很多是以我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为模特,最后将素材拼合时还需要特别自然生动。就如同筹备电影前期要去找演员、搭布景灯光一样,画家可能一个人就都干了。


陈晗《回忆》,布面油画,直径100cm,2019年


芭莎:与惯用的油画手段相比,你如何看待水彩这种介质?


陈晗:我早期不太敢画水彩,总是先画张水彩再画油画,就按照草稿一样来画。但是现在画水彩时就特别放松,没什么心理压力,但每次画出来我还挺满意的。这次就单独画了四张水彩作品,是一个叫做“情人”的水彩系列,画得很热烈。我想如果是油画的质地就会感觉很疏离。


陈晗《情人》系列,水彩,55×43cm,2019年


芭莎:你的作品受文学与电影的影响很大,具体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陈晗:《低俗小说》是我看过遍数最多的电影,昆汀·塔伦蒂诺也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位导演,我很欣赏他那种黑色幽默的气质。我也很喜欢日本导演的影片,比如是枝裕和,没有很大的冲突,但是总有细微之处的情感打动我。除此之外,我还很愿意看跟现在比有些距离感的作品,比如描绘六七十年代那些老派的角色。这在我的作品中也有体现。


陈晗《美德》,布面油画,120×80cm,2018年

陈晗《青春期》,布面油画,150×90cm,2019年


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曾在上世纪70年代说过:“我并非要模仿一张照片,而是要制造一张照片。传统的绘画艺术只有适应改变的媒体条件,自己变成照相艺术,同时不放弃其本身的绘画性质,才能保持其意义。”


在陈晗饱含影像意味的作品中,里希特的观点或许可以为其所用。快速扫过的笔触保持着作品的绘画性,陈晗抓取着幻影中的片段,将它们一点点还原成真实的模样。


陈晗《性别之二》,布面油画,120×160cm,2018年


正在展出



展览:“陈晗:喑酝”

时间:2019年3月9日-5月4日

地点:德玉堂画廊,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99号205-106A





精彩回顾:

艺术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除了卢浮宫、大都会,这些博物馆你此生必去!

CGI人物:视觉世界的未来领袖?
















[编辑、采访、文/贾雨婧]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