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里竟藏着全天下妈妈们的口头禅?!
妈妈们的经典口头禅,看看你中了几条?
“你妈妈有什么口头禅?”谈起这个话题,几乎每个人都能在七嘴八舌的吐槽中找到共鸣。这些被奉为“金句”的口头禅中沉淀着母亲们的牵挂和柔软,也成为艺术创作的强大灵感来源。艺术家用画笔记录着母子生活中的点滴片段,也回应着那些包裹在口头禅中的母爱。
童年时每次犯错误,你最怕听到的就是这句话。妈妈的语气如果是尖刻中压抑着凶狠,没得说,一顿皮肉教训是免不了的。你吞了吞口水,十分自觉地撅起屁股领罚,乞求她从轻发落。
而在艺术家的画笔下,母子的日常生活当然也绝非是全然温馨的,妈妈教训孩子的景象也时常被记录在画布上。
乔瓦尼·华伦西奥(Giovanni Valesio)《维纳斯用玫瑰抽打丘比特》(Venus Whipping Cupid with Roses)
法国超现实主义画家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描绘出圣母玛利亚全然不同于以往温柔慈爱一面的严厉形象——圣母高举右手,似乎在下一秒就要拍在孩子的屁股上。被母亲狠狠责罚的小耶稣屁股通红,头上的圣光环也戏剧性地掉落在地上。
马克斯·恩斯特《在三个见证人面前惩罚儿童基督》(The Blessed Virgin Chastising the Christ Child before Three Witnesses: Andre Breton, Paul Eluard and the Painter)
比圣母玛利亚更狠的是爱与美之神维纳斯。在罗马神话中,维纳斯之子丘比特十分顽皮,时常用金头与铅头之箭戏弄众生,连众神也难逃其捉弄。作为母亲的维纳斯对此十分恼怒,只要捉住了四处游窜的丘比特就必是一顿毒打。
乔瓦尼·弗朗西斯科·苏西尼(Giovanni Francesco Susini)《维纳斯惩罚丘比特》(Venus Chastising Cupid)
荷兰巴洛克风格画家扬·凡·彼基勒特(Jan van Bijlert)在1628年的画作《维纳斯惩罚丘比特》(Venus Chastising Cupid)中还原了这一神话情节。维纳斯柔美的形象与严厉的动作构成了有趣的对照并得以共存。
扬·凡·彼基勒特《维纳斯惩罚丘比特》
而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画家巴尔托洛梅奥·曼弗雷迪 (Bartolomeo Manfredi)的作品《严惩丘比特》(Cupid Chastised),则展现了维纳斯温柔心软的一面。当丘比特的父亲战神玛尔斯用鞭子凶狠地抽打儿子时,母亲维纳斯在一旁焦急而努力地试图制止他的粗暴行为。
巴尔托洛梅奥·曼弗雷迪《严惩丘比特》
或许只有等我们长大后才会发现,与父亲相比,母亲的惩罚是温柔而无奈的庇护。母亲的惩罚点到为止,形式大于内容,意在告诫孩子不可再错,否则真正的惩罚还在后面等着。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摇篮曲》(Berceuse)
你回到家,褪去工作一整天的烦躁和疲惫,最想做的事情或许就是在那一块小小的电子屏幕前获得短暂而及时的快乐。这时,卷着头发敷着面膜的妈妈打开了你的房门。
“都几点了,还在玩手机!快睡快睡!”
“哎呀烦死了,别管我,你睡你的吧。”
你翻了个身,眼睛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手机。母亲轻叹一声,只得掩门离开。小时候,哄你睡觉是她最头疼的事。到现在,似乎依然是。
刘小东《睡眠与失眠系列 · 母与子》
17世纪的荷兰画家萨缪尔·范·霍赫斯特拉滕(samuel van hoogstraten)为正在摇晃着婴儿床的母亲增添上圣母一般的光辉。周遭环境昏暗沉寂,而沐浴在金光之中的母亲显得幸福而满足。母性与神性,在画家精妙的光线构造中实现合一。
萨缪尔·范·霍赫斯特拉滕《摇晃孩子的母亲》(Mother with a Child in a Wicker Cradle)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用“终于睡着了(asleep at last)”这一题目暗示母亲哄孩子睡觉的艰难。母亲对前来寻找玩伴的孩童作出噤声的手势,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怀中孩子宝贵的睡眠。画家只能用图像记录下这一瞬间,但又贴心地用画作名称来提示着这份睡眠的来之不易。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终于睡着了》(Asleep at Last)
小时候,哄你睡着让她劳累,也让她颇有成就感。现在,她已经没有能力哄你乖乖睡觉了,但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你的睡眠。你挂念着屏幕,她挂念着你。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母爱》(Maternal Admiration)
夏尔丹(Chardin Simeon)《餐前祈祷》(The Prayer before Meal)
她总觉得外面的饭菜不可口,让在外打拼的你受了委屈。每次回家,早已张罗好的一桌子硬菜就是她最为关注的进补,并对你反复叨念着“外面的就是不如家里做的好吃啊。”
她不愿让你在外面乱吃,是因为曾经你的每一口饮食,都由她亲自料理,你的第一顿美餐,甚至是她亲自供给的乳汁。
安德烈亚·索拉里(Andrea Solario)《绿垫圣母子》(Madonna with the Green Cushion)
乔尔乔内《暴风雨》(The Tempest)
在哺乳的过程中,母亲与孩子逐渐熟知彼此的角色,并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联系。当孩子逐渐长大,母亲又承担起了做饭与喂食的重任。
法国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笔下的农妇正一勺一勺地喂着三个坐在门槛上的孩子,他的笔触聚焦于三个孩子迫切焦急的表情上,似乎她们饥饿已久,而母亲表情凝重,或许是在为生计发愁。
让·弗朗索瓦·米勒《喂食》(Feeding The Young)
在为你料理每一口饮食的过程中,母亲体验着“哺育”的仪式感和严肃感。你长大了,离开了,距离远了,心也就远了。“在家吃饭”不是因为外面的不好吃不干净,而是因为只有她亲手烹制的饭菜才能让你愈加远去的脚步短暂停留。
多回家吃饭吧,毕竟妈妈说了:“外面的不干净。”
科内利斯·波特(Cornelis Bouter)《给孩子喂饭的母亲》(Mother Feeding Children)
毕加索《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The Mother Leading Two Children)
你曾经面对无数美好的机遇,却被巨额的花销吓到无能为力。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为你撑腰,而这句“钱的事情不用你操心”背后的风雨兼程,她从不让你看见。
事实上,母亲的辛劳从来都没有被埋没,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描摹着辛苦奔忙中的她们。正是她们佝偻的身影和匆忙的脚步,撑起了孩子的温饱与未来。
奥诺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带孩子的洗衣妇》(The Burden)
画家罗中立的作品《春蚕》将母亲与蚕的形象直观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母亲的干皱肌肤与满头白发进行细致描摹,画家旨在向辛劳养家的母亲致敬。母亲头顶的银发反射出的柔光构成一个神圣的光圈,暗含着孩子对母性——同时也是神性——的歌颂。
罗中立《春蚕》
丢勒(Albrecht Dürer)《艺术家母亲的肖像》(Portrait of the Artist's Mother)
你家墙上有没有留下每次量身高时的划痕?有时候,妈妈会站在墙边端详这些逐步升高的痕迹,感叹着你的成长和她的衰老。
小时候,你察觉不到她的变化;长大后,你已赶不上她衰老的速度。你想要记录下任何一个她即将逝去的瞬间,艺术家亦如此,他们为苍老的母亲留下了诸多肖像,似乎这样便能让时间永远驻足。
惠斯勒 (James Abbott McNeill Whistler)《灰与黑的改编曲第一号:画家的母亲》(Arrangement in Grey and Black No.1)
英国表现派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为年迈的母亲创作了十余幅画作,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这幅《画家的母亲》(The Painter's Mother)。画家的母亲身着白衣卧在床上,面对岁月的摧残,她显得娴静而优雅。
卢西安·弗洛伊德《画家的母亲》
孩提时代,妈妈是强大到无所不能的英雄,即使岁月令她垂垂老矣,而在我们心中她始终风华正茂。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就以母亲年轻时的照片为参考绘制了一幅肖像。画中的母亲正处于少女时代,美丽而自信,这是画家心目中母亲的永恒形象。
保罗·高更 《爱琳·高更的肖像》(Portrait of Aline Gauguin)
你长大了,她老了。你真的长大了吗?她真的老了吗?时间能够改变你和她的外表,却改变不了内心中彼此的地位和重量。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死去的母亲和孩子》(The Dead Mother and the Child)
病痛与死亡是人类最难以直面的命运,特别是当厄运加诸于亲人身上时,我们 会受到更大的心理打击。叛逆的你曾对妈妈的这句气话不屑一顾,可当有一天她真的病了,想起这句话的你却开始后悔曾经年少轻狂的自己待她太差劲。
艺术家选择用创作来沉淀面对母亲的病痛与死亡时的心情,他们用艺术将她留在人间,使她获得超脱于时间束缚的“第二生命”。
何多苓《母亲》
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在母亲去世八年后创作了一幅以自我梦境与潜意识为基础的画作《欲望之谜》(The Enigma of Desire)。他将自己描绘成一个灰色的流动体,身上满是写着“我的母亲(ma mère)”的孔洞,以极为梦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已逝母亲的强烈思念。
这幅画作还有一个别名《我妈妈,我妈妈,我妈妈》(My Mother, My Mother, My Mother),更直观地传递出达利思念母亲的迫切心情。
萨尔瓦多·达利《欲望之谜》
女性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 Bourgeois)著名的巨型蜘蛛系列雕塑就是在向母亲致敬。在她看来,母亲与蜘蛛非常相似,“母亲像蜘蛛一样聪明,有耐心,灵巧,又有用。”母亲为她编织了一张安全之“网”,得以安抚她不安的心灵。她将母亲的“感觉”还原在巨型蜘蛛雕塑中,以对失去母亲后的创伤和空虚进行自我拯救和自我填补。
路易丝·布尔乔亚的巨型蜘蛛雕塑
我们总是有恃无恐地对待那些本该被珍惜的事和人。恒久而饱满的母爱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被冲得寡淡,似乎只有到了真正要失去的时候,我们才能幡然醒悟,尝试弥补与挽留。而对此,结局只会是徒劳大于圆满,心情只会是遗憾大于满足。
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女预言家安娜(伦勃朗的母亲)》(The Prophetess Anna )
今天就是母亲节了,纪念日的仪式性氛围或许会促使你去问候一声母亲,或许会促使你为她买一份不错的礼物。但请问问自己的动机,你是被集体性氛围所裹挟而陷入感动自我的大型刻奇,还是真正意识到了自己长期以来悬置了对母爱的回应,而现在应当做出改变。
段建伟《母亲》
母亲的口头禅总是以祈使、反问和陈述的句式出现,坚定而直接地表达着她的态度,构成了我们无需回应的假象。但一切情感都需要双向互动,请不要认为她的单向关切是一种理所当然。
回应她,以各种方式回应她,趁现在还不迟。
毕加索《母与子》(Mother and Child)
另:
精彩回顾:
你的生活是被包豪斯包围的!不信?看看这些惊艳的设计品吧......
[编辑、文/路子杰]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