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罗伯茨《漩涡主义者在埃菲尔铁塔餐厅:1951年春》,1961-1962年
1914年,漩涡主义(Vorticism)诞生于英国。作为史上最命短戏多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之一,它在短短两年内衍生立派,以惊世骇俗的作品和宣言震惊世界,又因一战爆发而悄然落幕。这朵现代艺术的“奇葩”长期被忽视,又从未被遗忘,其中原因何在?
上世纪初,欧陆艺坛正经历着新旧交替的重大变动。此时,传统艺术权威虽根深蒂固,但逐渐式微;现代主义方兴未艾,各种流派风起云涌,相互鏖战。漩涡主义正是诞生于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里。爱德华·华兹华斯(Edward Wadsworth)《港口》(The Port),1915年在相互激荡着的前卫艺术各分支中,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前者以毕加索为代表,利用抽象几何和结构颠覆再现艺术;而后者则由意大利文艺批评家马里内蒂(Filippo Tomasso Marinetti)领衔,着意于表现重复、动态又充满活力的未来世界幻想。毕加索(Pablo Picasso)《亚威农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布面油画,233.7×243.9cm,1907年翁贝托·薄丘尼(Umblo Boccioni)《弹性》(Elasticity),布面油画,100.06×100.06cm,1912年
两者共同构成了当时现代艺术场域的最强音,又分野明晰。如果说立体主义在用新语言重述老话题,那么未来主义则用新语言预测未来话题。漩涡主义既不沉湎于过去,又不耽于未来,而是介于此间,关注当下生境。温德姆·刘易斯《红色二重奏》(Red Duet),1914年在其领军人物温德姆·刘易斯(Wyndham Lewis)看来,漩涡主义关注的是对当下大机器时代的思考性描绘。漩涡主义者积极拥抱机器时代的全新气象,他们反对19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工业时代的多愁善感,极力鼓吹机器和工业产品的颠覆性成就,试图用类似机器形态的图像范式来指代一切当下生活,并传递一种全然乐观的现实态度。在视觉呈现方面,漩涡主义撷取了立体主义的几何分裂感与未来主义的机械重复,进而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粗犷的线条、醒目的色彩、尖锐的棱角,隐约构成带有螺旋意味的扭曲图景。海伦·桑德斯(Helen Saunders)《范式》(Canon),1915年至此,你已经解锁了漩涡主义的产生背景和流派特性,但脑海中或许浮现出了一个疑问:“漩涡”主义这个有些奇怪的名字从何而来?的确,不同于大部分直接指涉门派核心特征的“主义”,漩涡其实是主观性极强的譬喻。杰西卡·迪斯莫(Jessica Dismorr)《抽象构成》(Abstract Compositon),1915年扫描二维码,
关注正版“时尚芭莎艺术”官方微博,
更多精彩艺术内容,绝不容错过!
1913年,当时旅居伦敦的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首次用“漩涡”一词来形容刘易斯等前卫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展现出的多元融合性和现世激情。他认为:“漩涡是一个辐射节点或簇,各种思想不断地从中涌进、涌出、穿过……”因此,“漩涡是能量最大之处”。这一评价很快得到前卫艺术家们自己的认可。在他们看来,漩涡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意象,它势不可挡、吸纳一切,中心看似毫无波澜却驱动着永不止息的动态变化。这既是机器驱动下现代社会的典型缩影,又能够象征自己的艺术创作理念。此外,漩涡的独特形态也在冥冥之中与他们在绘画中惯用的螺旋折线产生关联。威廉·罗伯茨《两步》(Two Step),1915年于是,这些艺术家情绪激昂又颇具刻奇意味地自命为英国艺术领域的“漩涡”,要在彼时欧陆主导的先锋艺术语境中开出一朵“英伦之花”。在刘易斯看来,已在艺坛沉默已久的英国“现在正成为最理想的出现伟大艺术的国家”,而漩涡主义者便是下一个举世瞩目的焦点所在。大卫·布博格(David Bomberg)《以西结幻象》(Vision of Ezekiel),1912年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自信心,以刘易斯为首的一派先锋艺术家开启了他们在艺术史中大放异彩的高光时刻。
1914年3月,刘易斯率领着几位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成立了反叛者艺术中心(Rebel Art Centre)。在当时的伦敦艺术圈中,观念各异的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中心层出不穷,主张对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流派进行融合的反叛者艺术中心很快聚集了数位青年艺术家,并成为漩涡主义者的早期大本营。
温德姆·刘易斯《工作室》(Workshop),1914-1915年
彼时,刘易斯尚且没有形成全然独立的流派观念,对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的态度十分暧昧,还曾经邀请未来主义领袖马里内蒂来演讲。直到一则宣言的出现,使刘易斯等人幡然醒悟,决定高调立派。
海伦·桑德斯《蓝与黄的抽象构成》(Abstract Composition in Blue and Yellow),1915年
1914年6月7日,马里内蒂在宣言《未来主义与英国艺术》中直陈英国艺术界的恋旧主义弊端,并呼吁“有活力的英国艺术”的出现。这大大激怒了民族自尊心极强的“反叛者”们,更令他们愤慨的是,马里内蒂未经同意便称其是未来主义画家,甚至还将反叛者艺术中心写成此宣言的地址。
温德姆·刘易斯《舞者》(The Dancers),1912年
漩涡主义者们从不愿屈尊归属于外国艺术流派,向来隅居一方的他们意识到这场激荡在欧洲上空的文艺流派竞争的激烈和残酷。要想不被蚕食,就必须在其中主动出击,在话语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大卫·布博格《泥浴》(The Mud Bath),1914年
6月12日,刘易斯率领同侪冲进道雷美术馆(Doré Galleries ),打断了正在大谈宣言的马里内蒂,宣告着自己作为漩涡主义追随者的身份,直到闹得会场散去才作罢。次日,“漩涡主义者大闹未来主义会场”的新闻见诸大大小小的报端,成功打响了这个初创流派的知名度。
温德姆·刘易斯《人群》(The Crowd),1914-1915年
刘易斯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7月2日,官方杂志《轰炸》(《BLAST》)横空出世,其中包含了刘易斯、庞德等人撰写的漩涡主义“独立宣言”,也陈列了大量被冠以漩涡主义之名的先锋作品。
《轰炸》杂志第一期封面
杂志很快给英国艺坛带来了“轰炸”般的震撼效果。特别是刘易斯主笔的《宣言一》(Manifestio I),犹如“戏精附体”般陈列了漩涡主义者将要“轰炸”的50个目标和将要“祝福”的77个对象。此举虽然看起来幼稚可爱,但却十分精妙地阐述了令人费解的漩涡主义的立场所在。
《宣言一》中的“轰炸”与“祝福”名单(Blast and Bless)
大胆叛逆的《轰炸》迅速引起了批评界的广泛讨论。大部分保守的批评家将其视作对未来主义的拙劣模仿,但仍有前卫者看到了漩涡主义的独立价值,极力赞扬他们为突破欧陆在现代艺术的包围态势所作出的努力。
温德姆·刘易斯《计划者:快乐的一天》(Planners: Happy Day),1913年
尽管舆论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漩涡主义自此正式登上了世界现代艺术舞台,作为唯一发源于英国的现代艺术流派而为人所知。
爱德华·华兹华斯《城镇风景》(View of a Town),1918年
眼看着一个伟大的漩涡时代即将到来,不料一战的爆发却突然打乱了其发展历程。
起初,人们以为战争过不了几个月便会终止,同样抱此想法的漩涡主义者们一如既往地投身于艺术活动。1915年6月10日,漩涡主义的首届也是唯一一届官方画展在道雷美术馆开幕。同年7月,《轰炸》第二期(战争号)出版发行。
《轰炸》杂志第二期(战争号)封面
然而随着战事愈发激烈,人们逐渐意识到事态的严峻,艺术领域的激烈争辩在生存考验面前被逐渐消解。面对造成巨大杀伤力的工业武器,漩涡主义者们也从对机器的乐观鼓吹中冷却下来,开始反思现代工业的毁灭性。
爱德华·华兹华斯《利物浦船坞中的邮轮》(Dazzle-ships in Drydock at Liverpool),1919年
1916年3月,作为漩涡主义旗手的刘易斯志愿参军,投入战斗。失去主心骨的漩涡主义顷刻间分崩离析,在一战的浩劫中销声匿迹。此后庞德等人虽然屡次试图重整旗鼓,却终未成功。
劳伦斯·阿特金森(Lawrence Atkinson)《湖》(The Lake),1915-1920年
漩涡主义运动仅持续了两年,举办了一场展览,发行了两本刊物,便因生不逢时而被掩盖在一战的炮灰下。此后近百年中,它虽被其他“大牌”艺术流派的光芒遮盖,却始终受到少数信仰者的崇敬和铭记。
爱德华·华兹华斯《抽象表现》(Abstract Compositon),1915年
时至今日,漩涡主义的独特价值已经得到国际艺术批评界的广泛认可。它以反叛和独立的现世态度在诸多“主义”的包围中实现突破,为一贯恋旧的英国艺术界注入颠覆性的先锋活力。
温德姆·刘易斯《漩涡主义者构成》(Vorticist Composition),1915年
更为可贵的是,“漩涡”美学的背后蕴藏着耐人寻味的人生态度:在如漩涡般迅猛变化的时代中,唯有居于平静的中心才能积蓄巨大的能量。正因具有如此丰富的可读性,漩涡主义虽然命短戏多,但其影响力从未消散,反而历久弥新。
精彩回顾:他是明末文人圈最强“星三代”,获董其昌赞赏,却在大起大落中体味反转人生!是修图软件生产了“照骗”?还是你的虚荣心?
辐射主义是什么?
[编辑、文/路子杰][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