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达达主义影片很难懂?

张曦 时尚芭莎艺术 2022-03-21
雅米罗尔·伊雷什《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剧照,1970

当今的先锋实验电影在艺术形式上有着多元化的表达,而这一切都应归功于达达主义。当时,艺术家们在新兴的电影领域进行的革新,对后继影像创作影响深远。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一同欣赏那些具有达达精神的影像作品。


开端


当初,面对一战后经济危机和道德危机的双重打击,许多达达主义者开始对社会及政治进行反思。他们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与“逻辑”导致了惨烈的战争。因此,拥抱非理性、推崇无稽之谈便成为了这批知识分子反抗的出口。同诗歌、艺术品的解构、重组、拼贴等探索方式一样,艺术家们也对影像结构进行了类似的拆除与重组,创作出一批怪诞与抽象并存的实验影像作品。


《别烦我》1926 


曼·雷《别烦我》剧照,1926年


实验短片《别烦我》由达达主义艺术家曼·雷(Man Ray)创作,其中呈现了一系列毫无逻辑的畸变镜头,跳舞的女人、海岸、切割掉的玻璃等。这些镜头更像是在漫长一天里看到的各种物体,艺术家作为旁观者只是把他看到的各种事物诗意化,并通过相机的平移、倒置以及后期合成、变形,制作了一系列艺术与技术的可能性实验。


艺术家曼·雷

作为“纽约达达”的代表人物之一,曼·雷的作品不只局限在摄影领域,他创作的多部达达主义实验短片在当时的艺术圈曾引起巨大反响。


《贫血电影》1926 



艺术家马塞尔·杜尚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创作的达达主义短片《贫血电影》更为抽象和反叙事。七分钟的短片仅出现了交替运动的螺旋和圆盘,每个圆盘都用法语标注了带有双关和押韵的标签。不断运动的平面营造出一个视觉感应上的多维空间,隐喻时空具有多种可能,从而暗示了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局限性。


马塞尔·杜尚《贫血电影》,1926年
《早餐前的幽灵》1928 


汉斯·李希特《早餐前的幽灵》,海报,1928年

德国导演汉斯·李希特(Hans Richter)创作的达达主义短片《早餐前的幽灵》既反条理,又有超现实主义的萌芽。它没有正式的剧情,片段与片段间唯一的连接元素是“空中飞翔的帽子”。李希特在其中尝试了各种手法,为了剥离人们对常识的认知,并以此方式刺激观者的神经,令人不断想了解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


汉斯·李希特《早餐前的幽灵》剧照,1928年
《间奏曲》1924 



导演雷内·克莱尔

雷内·克莱尔(René Clair)是法国影坛三杰之一。他初入电影行业时,受到达达主义艺术家弗朗西斯·毕卡比亚(Francis Picabia)的邀请,与众多达达派艺术家如杜尚、曼·雷等人合作了实验短片《间奏曲》。


雷内·克莱尔《间奏曲》,1924年


除了杜尚和曼·雷的入镜,这部短片还出现了其他达达主义艺术家的面孔:作曲家埃里克·萨蒂(Erik Satie)在搬运一座大炮;而一位舞蹈家却穿着打猎的装束出现在剧场的屋顶上……这些都是法国人较为纯粹的无厘头式的幽默。


雷内·克莱尔《间奏曲》,预告片,1924年


在《间奏曲》中,时间线被完全打乱,像达达主义绘画中的“换位法”一样,克莱尔将不同要素组合在一起,产生了诙谐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在仰拍芭蕾舞者裙下舞姿后,下一个镜头却揭露了这是个留着络腮胡的男人;而那组“死而复生的魔术师把所有人都变消失”的镜头亦保有超现实主义的形式意味。


《机械芭蕾》1923 



费尔南德·莱热《机械芭蕾》,剧照,1923年


实验短片《机械芭蕾》被誉为“鬼畜鼻祖”,它的镜头组接与今天的“鬼畜视频”极为类似。这部对后来影像发展方向产生了深刻影响的短片,反映了艺术家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eger)的实验行为对影像艺术表达新形式的成功探索。

立体主义画家、导演费尔南德·莱热


原为法国立体主义画家的莱热创作这部短片的初衷是通过影像实验来实现他在绘画方面的研究。于是,他将日常生活中能够自然运动的物像(钟摆、飘荡的秋千)与静物(海报、机器零件)通过剪辑拼接在一起,使这些物像碎片如跳舞一样呈现在荧幕上,以展现单纯物体的造型之美。



延续


随着达达主义的不断发展,在1924年后,它逐渐融入怪诞、奇异、超出常理的元素。艺术家们对超现实、非理性的追逐,促使了超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形成。而与达达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受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在达达主义的基础上试图把梦、心理、潜意识与无意识等加入探讨。


《一条安达鲁狗》1928  


路易斯·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海报,1928年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ñuel)便是超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西班牙国宝级导演的他,一生的作品涉及了对宗教、政治、社会等多种意识形态的探讨。其中,那些超现实主义作品是他艺术生涯中较为出彩的部分。


路易斯·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剧照,1928年


他与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合作的实验短片《一条安达鲁狗》是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之作。这部短片通过讲述一位流浪汉一连串的梦境来描绘人类的意识与潜意识,其晦涩艰深,每个镜头都蕴含隐喻。据说,布努埃尔与达利的剧本构思目标是——让所有的场景都无法被解释,除了用“精神分析学说”。这从侧面反映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当时超现实主义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表达依据。


《罗斯·霍巴特》1936 
约瑟夫·康奈尔《罗丝·霍巴特》,海报,1936年


美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Joseph Cornell)于1936年创作了短片《罗丝·霍巴特》。这部短片与其它超现实主义影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非实拍,而是把一个现成的好莱坞电影《东婆罗洲》拆分成片段并剪辑出一部新作。此外,他还去除一切对白,将原有的故事完全打破以营造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影像世界。这种手法延续了达达主义的现成品与拼贴精神。
《微笑No.5》1968 


上世纪60年代的激浪派也受到了达达主义的影响。这个艺术组织主要通过记录日常生活中的平常琐事、关注世俗事件,以表达其中的异常状态。艺术家小野洋子(Yoko Ono)的《微笑No.5》便是此派别的代表作品之一。


艺术家小野洋子与她的丈夫约翰·列侬
小野洋子利用各种形式记录了其丈夫约翰·列侬(John Lennon)的微笑,以放大现实的方式来传达“微笑”这个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掉的元素,并借此在观众和列侬身上探寻到某种亲密的联系。这种探索继承了达达主义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而与达达不同的是,它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快乐的结局》1967 



奥德里奇·利普斯基《快乐的结局》,剧照,1967年

捷克导演奥德里奇·利普斯基(Oldrich Lipský)于1967年创作了先锋实验影片《快乐的结局》。这部影片以主人公的死亡为起点,倒叙了从结局到开头的故事。
奥德里奇·利普斯基《快乐的结局》,剧照,1967年

然而,它不仅仅是倒叙这么简单。创作者把所有的镜头都进行了倒放,有倒着走的人、越吃越多的饼干等镜头,就像磁带倒带一样。利普斯基打破传统故事结构,继承达达反常规的实验精神,又在先锋电影艺术上开启了深远的探求之路。
《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1970  


雅米罗尔·伊雷什《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剧照,1970年


电影长片《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改编自捷克超现实主义同名小说,它处处暗含着弗洛伊德的梦、潜意识、无意识等理念。与最初的超现实主义不同,导演亚罗米尔·伊雷什(Jaromil Jires)将镜头做了诗意化处理,并模糊了梦境与现实的界限。

雅米罗尔·伊雷什《瓦莱莉和她的奇迹一周》,剧照,1970年


为何达达主义在最初能够影响到电影创作并且具有延续性?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给出答案:“达达主义把艺术品变成了‘制造惊人事件的中心’,并成功击中了观者,从而使艺术品获得了触觉特质——一种带给观赏者冲击的东西。”
也就是说,观者对艺术品触觉、冲击感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这种冲击感用影像形式表达更为生动。因此,达达主义推动了世界对电影的需求,成就了当今电影异彩纷呈的局面。


精彩回顾:

“艺术照”有哪些真相?

社交网络是双刃剑?艺术圈大咖教你正确使用!

合格文青必须认识的10座小众美术馆















[编辑、文/张曦]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