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男子气概重要吗?

赵子琛 时尚芭莎艺术 2022-03-18


Sunil Gupta《Untitled 22 from the series Christopher Street》,摄影,1976年 © Sunil Gupta


2月20日,展览“男子气概:通过摄影获得解放”(Masculinities: Liberation through Photography)将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隆重呈现。本次展览汇集了50多位国际先锋艺术家的300余幅作品,集中探讨“男子气概”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的发展与变迁。


彼得·胡哈尔(Peter Hujar)《David Wojnarowicz Reclining》,墨彩印刷,1981年 © Peter Hujar Archive, LLC, courtesy Pace/MacGill Gallery, New York and Fraenkel Gallery, San Francisco

2017年年末,一场名为“#Me Too”(我也是)的反性侵女性平权运动席卷全球。当时,随着世界各地的女性勇敢地在此标签下讲述着自己的被害经历,许多位高权重的行业“大佬”一时间丑闻缠身,其中甚至不乏各领域的达官显贵。

Sunil Gupta《Johnathan & Kim, London》,喷墨印刷,50×30cm,1985年 © Sunil Gupta

但当我们深究这场运动背后的深层含义时便会发现,与其说它的主题关乎于“性”,不如说是权力。对此,巴比肯艺术中心的视觉艺术总监说道:“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传统的男性主义观念也面临重重‘质疑’,日渐成为了舆论激战的漩涡。”

而本次展览将视角聚焦于男子气概本身的复杂性之上,试图以体量丰富的摄影作品打破和颠覆传统男性气质的僵硬外壳,挑战父权制背景下霸权男性气质的“陈词滥调”。

彼得·胡哈尔《David Brintzenhofe Applying Makeup (II)》,墨彩印刷,1982年 © The Peter Hujar Archive
彼得·胡哈尔《Daniel Schook Sucking Toe》,墨彩印刷,50.8×40.6cm,1981年 © The Peter Hujar Archive


「 父权制是什么? 


身体,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直观地反映着一个人所处文化环境中的规则、等级甚至是信仰。与之相应的,这些社会规范本身也通过身体这个介质得到了强化。通过社会的塑造,人们的身体被印刻上了各种各样的符号:自我、欲望、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等等。
 
彼得·胡哈尔《Orgasmic Man》,墨彩印刷,35.6×27.9cm,1969年 © The Peter Hujar Archive

而父权为一种流传久远的文化制度,自然而然地为我们留下了诸多遗产。这种以男性中心主义为典型特征的文化,最初被用来描述父亲的一家之主地位。与此同时,它也是男性对女性实施控制的最基本单位。
 
彼得·胡哈尔《Cockette John Rothermel in Fashion Pose》,墨彩印刷,1971年 © The Peter Hujar Archive / Courtesy of Pace / MacGill Gallery, New York, and Fraenkel Gallery, San Francisco

Thomas Dworzak《Taliban portrait. Kandahar, Afghanistan》,彩色印刷,2002年 © Collection T. Dworzak / Magnum Photos

简而言之,父权制文化的本质特征即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观。它以一种无形的方式贬低着女性的生活经验与地位,并将女性或女性化的行为模式定义为一种“边缘的社会规范”。
 
Sam Contis《Denim Dress》,彩色喷印,80.3×105.9cm,2014年 © Sam Contis
Sam Contis《High Noon》,彩色喷印,76.2×60.3cm,2014年

而从近几年开始,父权——这种带有“支配-从属”关系的文化概念逐渐被世人厘清,并在诸多女权运动的“回声”中令人知晓。另外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父权强大的压迫下,男性气质的表现形式显得极为单调。

Sam Contis《Untitled》,明胶银印,2015年 © Sam Contis
 
而在澳大利亚著名社会学家瑞文·康奈尔(Raewyn Connell)看来,男性气质实则并非同质化的整体,它的四种主要类型——支配性、从属性、共谋性、边缘性会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发生改变。这一点恰好回应了前段时间我国部分学者所提出的“阳刚危机”论调。
 
Sam Contis《Embrace》,明胶银印,21.9×17.5cm,2015年
Sam Contis《Echo》,明胶银印,21.9×17.5cm,2015年

“阳刚危机”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正是一部分无法接受女性地位和权力日益上升的男性。面对自身性别优势的日渐丧失,他们才以引发集体焦虑的方式试图挽回正在流失的性别红利。

深濑昌久《Ants》,明胶银印、水彩,12.6×16cm,1962年 © Masahisa Fukase Archives
深濑昌久《Ravens: Noctambulant Fligh》,混合材料,1980年 © Masahisa Fukase Archives


「 艺术家的集体声援 


本次展览恰好为男性气质的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展示平台。展览中,艺术家各自围绕这一母题下的不同分支,通过摄影作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时尚芭莎艺术便以其中的三位典型艺术家为例,看看他们如何为此发声。
 
深濑昌久《Untitled》,明胶银印、水彩,35.4×42.9cm,1992年 © Masahisa Fukase Archives

深濑昌久

Masahisa Fukase


日本摄影师深濑昌久以其著名的家庭摄影闻名于世。在他的系列作品《家》(Family)中,艺术家着重表现了东亚文化中的父权制色彩。但你却很难从这些照片中感受到压迫与制约,相反,亲密和温暖洋溢其中。

深濑昌久《Untitled》,明胶银印彩绘,20.3×25.3cm © Masahisa Fukase Archives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隔几年相片中的家庭成员就会因分居、迁移或去世而减少。当深濑昌久再回忆起这些时光时说道:“我很庆幸家人的身影可以透过镜头印刻在相机中,我知道他们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但至少我冻结了当下。”

深濑昌久《Berobero》,明胶银印、水彩,1992年 © Masahisa Fukase Archives

但其实即便父亲已经离世,深濑昌久还是会在新一次的照片拍摄时让小辈将他的遗像摆在中央,大家依然开心地笑着,就像他从未离去一样。

而在一些评论家看来,深濑昌久其实也是一位“枪手”。他把相机当作手枪,照片当作子弹,这一颗颗“子弹”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刺穿了时间的界限,当它们到达终点时,观众便看到了一处处历史的遗迹、一张张由图像构成的碑石。
 

深濑昌久《From the upper left......》,明胶银印,25.3×20.2cm © Masahisa Fukase Archives

凯瑟琳·奥佩

Catherine Opie


上世纪90年代,美国艺术家凯瑟琳·奥佩用其开创性的作品高调地描绘着自己的亚文化生活,并由此闯入大众视野。作为性少数群体中公开身份的一员,她一直以来都极力关注着自身群体在大众文化中的生存状态。而在本次展览中,她的作品依旧引人注目。
 
凯瑟琳·奥佩《Angela Scheirl》,彩色印刷,1992年
凯瑟琳·奥佩《Dyke》,彩色印刷,101.6×76.2cm,1993年

艺术家对身份的探寻从不止息。从对酷儿文化的分析到对于“美国人”、“美国梦”的探索,奥佩不断用她的作品讲述着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LGBTQ+群体内的感情生活、BDSM文化群落中的秘密……现在看来,艺术家此前的所有实践都是刺向主流文化的一把利刃,并对之发起了挑战。

凯瑟琳·奥佩《Alistair Fate》,彩色印刷,50.8×40.6cm,1994年
凯瑟琳·奥佩作品

而到现在,当大家再不落俗套地问起奥佩关于身份的问题时,她回答道:“我很自豪能成为一位女性、一位女权主义者、一个性少数、一名母亲。”更重要的是,“我喜欢自己流动的身份特性。被称为‘先生’,或是留着浅浅的胡须都是我之所以是我的重要一环。”

凯瑟琳·奥佩《Chloe》,彩色印刷,40.6×50.8cm,1993年


阿迪·內斯

Adi Nes


此外,来自以色列的摄影艺术家阿迪·内斯则将镜头对准日常语境下最具男性气质的场所——军队。在他的作品中,对于身份多重性的探讨同样占据了很大篇幅。“我是一个男人,同时也是以色列男人,所以我在作品中更倾向于处理‘以色列气质’与男性气质的双重认同。”
 
阿迪·内斯《UNTITLED, FROM THE SOLDIERS SERIES》,彩色印刷,65.4×96.5cm,1999年

对此,内斯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既然世界对军人气质的态度如此顽固,我依然愿意将他们的面孔拍摄得如男童一般。我希望通过自己温柔、浪漫的灯光照亮那些冰冷制服下的脆弱与柔软,因为这也是男性本该有的气质。”

阿迪·内斯《The Last Supper Before Going Out to Battle》,彩色印刷
阿迪·内斯《UNTITLED》,彩色印刷,99×124.5cm,2008年

看过以上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你或许会发现,那些要求男性必须是“男子汉”、女性必须有“女人味”的人,其实是同一群体。这种极不公平的身份规训本质上实则也是一种霸凌。


阿迪·内斯《UNTITLED》,彩色印刷,62.2×59.7cm,1996年

男子气概依旧重要吗?它的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但更加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专属的“男子气概”,使其不落俗流、独一无二。


即将展出



展览:“男性气质:通过摄影获得解放”时间:2月20日-5月17日 地点: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


精彩回顾:

艺术大师如何表达爱欲?情人节必看!
弗洛伊德:艺术家永远不要成为财富的囚徒
哪位佛徒对徽派版画意义非凡?
















编辑、文  赵子琛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