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对颜色敏感吗?色彩究竟有多重要?

张一彤 时尚芭莎艺术 2022-03-17


马克·罗斯科《黄与蓝》



色彩是一件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色彩可以具有特定的象征含义。而对色彩的灵活运用长期以来被艺术家作为重要的创作手段,甚至借此建立某种个人标志。



色彩的使用向来是艺术家创作的一大杀器,它们赋予作品灵魂,甚至成为艺术家的个人标签。色彩并非狭义的油彩,它可以是黑与白的调和,也可以是某种材质或某种机理。时尚芭莎艺术梳理了10位艺术家与他们所钟情的色彩,从平面作品到立体雕塑,解读色彩的无限可能。

1
罗伯特·莱曼——极简之白

罗伯特·莱曼《Untitled [No. 25]》,1960年

美国艺术家罗伯特·莱曼(Robert Ryman)的一生丰富,做过军人,在纽约玩过爵士乐,也曾在画廊做过保安。最终,莱曼将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奉献给了艺术创作。作为极简主义的奉行者,莱曼的绘画体现出不可思议的单纯与静谧。


他用大面积的白色构成画面,一切传统意义上的情感与画面叙事消失不见。在偌大的现代画廊空间中,这些作品与建筑本身几乎融为一体,而画作材质的丰富性却为作品平添了另一份可供咀嚼之意。
 
2
乔治·莫兰迪——高级灰专家

乔治·莫兰迪《静物》,1949年


如果你看到一幅画着瓶瓶罐罐而色彩淡雅的现代绘画,那十有八九出自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笔下。对于这位来自意大利博洛尼亚的艺术家而言,相比于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像瓶子这样越是简单的物象,越易让人窥见本质。

乔治·莫兰迪《静物》,1946年
乔治·莫兰迪《静物》,1952年

而掺入了白色与灰色调的颜料使饱和度大大降低,显得平静从容,形成所谓的“莫兰迪色系”。创作时,莫兰迪先用鲜艳的颜色作为底色,然后再覆盖第二层色彩,以营造一种由内而外的“暖意”。
 
3
克莱因蓝——定义一种色彩

伊夫·克莱因《Large Blue Anthropometry (ANT 105)》,1960年

所谓珠宝界的蒂凡尼蓝,艺术届的克莱因蓝。对于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而言,蓝色是他的世界,蓝色是无边无际的。作为20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这抹浓郁而深邃的“国际克莱因蓝”出现在克莱因作品的各个角落。


从《蓝色地球仪》到蓝色雕塑,再到近乎行为艺术的“人体测量学”,与其说克莱因选择了蓝色,不如说克莱因缔造了蓝色。
 
4
草间弥生——让黄色诉说前卫

草间弥生《Infinity Mirrored Room—All the Eternal Love I Have for the Pumpkins》,2016年

1957年,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移居纽约,并开始展露她在前卫艺术创作中的领导地位。草间弥生的创作极为多样,以至于无法用具体的流派将她分门别类。这位传奇艺术家的作品甚至有些“疯癫”,密密麻麻的波点更是其个人标签。

草间弥生《Yellow Trees》局部

在草间弥生的作品中,明艳的黄色是艺术家常用的颜色之一。强烈的视觉冲击刺激着观众的感官,更成为艺术家独特的个人语言,诉说着前卫思想。
 
5
林明弘——红粉世界

林明弘《159-5428-6318》,2007年

艺术家林明弘(Michael Lin)出生于中国台湾,从上世纪90年代起凭借一系列用色大胆的花卉作品在国际艺术界崭露头角。这些花卉作品往往尺幅巨大,构图满密。艺术家运用高饱和度的桃红色创作出这些相互交错,并具有装饰意味的作品。

林明弘《Grind》

这些花卉取材于当地传统刺绣,从而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之物。而艺术家多年来又旅居海外,当以一个非典型性局外人的视角回顾故土,这种传统母题无疑具有了更为深刻的含义。

6
杰夫·昆斯——是那抹俏皮的蓝


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擅长通过日常极其寻常单调之物的叠加而创作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被施以明亮的色彩,充斥着流行文化气息,以作品《Balloon Dog》最为典型。而昆斯的《Gazing Ball》系列则显得更为有趣。

杰夫·昆斯《Gazing Ball》

艺术家选取了数件传统大师的艺术作品,从古典主义雕塑到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的肖像,然后在原本的作品中添上一个蓝色玻璃球。白色石膏与蓝色球体的色彩对比,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开启了一场丰富而幽默的时空对话。

7
杨诘苍——我的黑白世界

杨诘苍《无题》

中国艺术家杨诘苍因参加1989年中国美术馆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大地魔术师”两大重量级展览而被国际艺术界关注。

杨诘苍《Massacre》,1982年

其艺术创作涉足水墨、装置、行为、影像艺术等多种形式,而早年的书法与中国画学习更深刻影响了其创作,为他的艺术增添了一份禅意。

杨诘苍《Ladder of Knives》,1996年

在杨诘苍的作品中,黑白水墨与现代艺术创作融合,淋漓的墨色佐以观念的前卫性,构建出艺术家本人的黑白世界。
 
8
苏博德·古普塔——银色与生活之物

苏博德·古普塔《Dada》,2013年

色彩的魅力并非仅限于平面艺术。印度艺术家苏博德·古普塔(Subodh Gupta)被誉为“印度的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相比于后者用动物标本制成的雕塑,古普塔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起居,选择以厨房随处可见的餐具作为雕塑材料。

苏博德·古普塔《Curry》,2005年
苏博德·古普塔《The Way Home》,2001年

这些由真实的锅碗瓢盆堆砌而成的大型雕塑作品是那样醒目,银色的不锈钢材质闪耀阵阵光芒。对于古普塔而言,这些日常餐具是印度文化的象征,而对食品的情有独钟则暗示了更为宏大的指向——一种艺术界中美食广场般的世界主义。

9
Sopheap Pich——自然之色

Sopheap Pich《Morning Glory》,2011年

Sopheap Pich来自柬埔寨马德望。在美国接受艺术教育的他常常使用竹子、藤蔓等有机材料制作雕塑。这些复杂而精妙的编织作品体现出浓浓的东南亚风情,而拥有植物原色的三维作品从空间上塑造着观众的想象。

Sopheap Pich《Cocoon 2》,2011年

或许对于大多数旅居海外的艺术家而言,原生文化与故土情愫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与思考,犹如这片自然之色一般。
 
X
Y.Z. Kami——创造朦胧感

Y.Z.Kami《Untitled》,2011年

Y.Z.Kami来自伊朗德黑兰,作品被大都会博物馆、MoMA、古根海姆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重要艺术机构收藏。

Y.Z.Kami《Untitled》,2010年

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创作是一系列大尺幅肖像作品,画面近距离表现了去除表情的人物面部,当你注视着画中之人,仿佛对方也在注视着你。有趣的是,艺术家又为自己的肖像作品增添了一层“色彩”,创造出一种神奇的朦胧之感,在透与不透、内与外的组合中将这种对视变得更加值得玩味。


古往今来,艺术家与色彩的故事不胜枚举。从文艺复兴时期推崇线条的弗洛伦萨素描派和威尼斯色彩派的分庭抗礼,艺术家对色彩的探讨贯穿了几百年的艺术史发展。时至今日,在这个经典话题正在当代艺术家手中焕发新生。



精彩回顾:

被小瓶子刷屏了?来看看艺术大师笔下的小瓶子!
黑人艺术家价格更高?艺术界边缘群体如何赢得市场青睐?
陪伴成长的乐高,你真的了解它吗?
















编辑、文  张一彤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