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建筑&设计也是艺术
34个
伦敦政治经济大学 ©Grafton Architects作为刚刚揭晓的普利兹克奖得主,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已并肩在建筑界奋斗了40余年。从空间体系到内部结构,她们的作品与所处语境和谐共生,实现了建筑秩序在物质和知觉上的统一。在愈发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她们如何将热忱倾注于笔尖?又是否早已突破了形式与功能的界限?
在万众瞩目之下,被誉为“建筑界奥斯卡”的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官方于3月3日宣布来自爱尔兰的伊冯·法雷尔(Yvonne Farrell)和谢莉·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摘得第42届桂冠。不同于候选人中炙手可热的明星建筑师,她们似乎直至获奖后才大放异彩:从手足相抵的实践到悲苦与共的情怀,这两位深耕于行业内部的女性通过不同类型的建筑为人类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上世纪50年代初,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分别生于塔拉莫尔(Tullamore)和利敦瓦纳(Lisdoonvarna)两座城镇,此后在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相遇从而结下了不解之缘。成长于山峦绵延、海洋依傍的“翡翠岛国”,对自然地貌和气候环境的敏锐度自小便存在于她们的骨血之中。
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 ©Grafton Architects
1978年,二人在都柏林携手创办了格拉夫顿建筑事务所(Grafton Architects),取名于第一间工作室所在的街道。时至今日,从家乡走出的她们足迹遍布法国、意大利和秘鲁等地,不仅完成了以住房、公共机构和校园建设为主的40多个项目,还在2018年担任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策展人。形式上,她们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美学中“少即是多”的原则,又因对内部空间的多维度解构而不乏后现代时期的混杂性。功能上,从政府办公楼到社区学院,无不在适应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满足了个体公民对物质和精神生产的需要。正如本届评审辞中所言:“她们不仅具备国际化视野,还做到了对不同地点独特性的兼收并蓄,故而实至名归。”
金斯顿大学学习中心 ©Grafton Architects发挥在地精神
经过多年来孜孜不倦的探索,首先值得一提的即为二人对建筑中“在地精神”的理解与践行。2015年,她们设计了位于秘鲁的利马工程技术大学(University Campus UTEC Lima)。和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García Márquez)笔下的南美洲如出一辙,这里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刺激着建筑师的感官——该学校选址于一个地形繁复的场地,一侧是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另一侧则毗邻以低层建筑为主的住宅区。
秘鲁利马工程技术大学 ©Grafton Architects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因地制宜,从当地随处可见的悬崖峭壁中汲取灵感,一座以纵线要素为主的多层建筑最终拔地而起。材料上,她们又选择了未经修饰的混凝土,粗野主义(Brutalism)般的肌理感与温带气候相得益彰。秘鲁利马工程技术大学 ©Grafton Architects而各个功能区之间的开放空间,则让来自太平洋的风形成了冷却环流路线。这座看似在城市中构建了第二世界的建筑,实则是利用此时此地的自然元素和情感力量创造的人性化聚集空间。
爱尔兰城市研究院 ©Grafton Architects实际上,两位建筑师早在十年前便开始通过建筑对周边环境乃至整个城市作出回馈。以建造于2002年的爱尔兰城市研究院(Urban Institute of Ireland,UCD)为例,她们一方面使用了都柏林盛产的花岗岩、红砖和陶瓦作为壁面,通过不同材料的结合制造了外观上的律动。而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多种功能区的错落有致,尽管在地理上位于学校边缘地带,城市研究院依旧成为了各专业学者的聚集之处,建筑则立足第三视角实现了跨学科的平衡。图卢兹第一大学经济学院 ©Grafton Architects于去年在法国建成的图卢兹第一大学经济学院(Toulouse School of Economics)亦是如此:与穿过城市的运河相辅相成,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设计了以垂直空间为主的校园,勾勒出了横纵交汇的和谐景观。由此可见,在她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中,建筑的功能正借助在地精神的加持而得到全方位拓展。图卢兹第一大学经济学院 ©Grafton Architects除了对在地精神的发挥,二人又在形式和功能两个层面上实现了建筑空间内部和外部的对话。2009年,受都柏林政府公共事务部委托,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为财政部设计了办公楼(Department of Finance,Dublin)。面对该类任务时,如何打破公众对政治性建筑的刻板印象,并使其融入所处场域之中实则为一大难题。
都柏林财政办公楼 ©Grafton Architects
首先,她们以手工制作的青铜栏杆大门搭配石灰岩外壁,营造出了纪念碑式的庄严感。其次却转而在各个立面设置了多个开窗,为内部提供广阔视野的同时,又以光线为中介将其与外部相连。“光是自由的,建筑师可以通过摆布光线来影响他人的感觉。”麦克纳马拉解释道。博科尼大学 ©Grafton Architects
作为荣获2008年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年度大奖的作品,位于意大利米兰的博科尼大学(Universita Luigi Bocconi)也延续了先前打破区隔的手法。建筑师将多个垂直立面分段平行并置,从而形成了空间中的贯穿区域,构建了多重景观。
博科尼大学设计手稿 ©Grafton Architects
博科尼大学 ©Grafton Architects而看似朴素的方形外观,实际上包裹着复杂却不失秩序的内部结构:礼堂、教室、图书馆和咖啡厅等功能区可容纳1000多人,营造了社区般的亲密感,使其毫不违和地存在于城市之中。与此同时,大面积通透元素的运用又使自然光满溢于整座建筑。虽然所处语境不同,但如若仔细品味,该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和中国园林营建中的“漏景”之举有异曲同工之妙。
利默里克大学医学院 ©Grafton Architects
不仅如此,在设计位于爱尔兰的利默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Limerick)医学院时,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又一次将建筑的通透性和光的梯度作为首要考量因素——嵌入式的窗洞使原本沉重的石灰岩壁面变得轻盈,而开放式的楼梯则在自然光的指引下形成了内外沟通的桥梁。由此可见,在保证建筑自身的在地性时,内外空间的双重对话赋予了其作品在世俗和精神层面互通有无的奥义。
利默里克大学医学院 ©Grafton Architects自建筑诞生之初,它便与地球共生共荣。如果从自然中索取资源,则必须有所回馈。而如何利用水、捕捉风,如何将光线引入深邃的空间内部,由这些命题得出的千万种方法实际上都可以被视作建筑师的立场与哲学。
洛雷托社区学院 ©Grafton Architects于她们二人而言,建筑师是历史的书写者。广义上,建筑自人类诞生之初便在时间的洪流中汲取着关于城市的记忆,定义公众的生存环境。狭义上,麦克纳马拉曾说:“那些你深爱着的地方,会悄无声息地栖息于你的潜意识之中。”
洛雷托社区学院 ©Grafton Architects
在她们为爱尔兰操刀的多个项目中,位于米尔福德的洛雷托社区学院(Loreto Community School)与当地的坡地景观遥相呼应,光和空气都在看似不经意间被卷入了层层叠起的建筑之中。而都柏林北国王街的住宅(North King St. Housing)则在蓄意创新的同时,粘合了当地传统建筑的特点。如果说长久以来的兢兢业业是她们毕生成就的基石,那么家乡的风土人情则是她们从始至终的灵感源泉。
都柏林北国王街住宅区功能划分图 ©Grafton Architects
都柏林北国王街住宅区 ©Grafton Architects在互相评价对方时,法雷尔和麦克纳马拉都说彼此是为建筑而生。在面对一次次介入新地点的挑战时,二人将创造未来的紧迫感融入其中——美学准则上,她们笔下的标志性方形垂直立面并非单纯的静态抽象,而是光与风流动的抒情,让我们看见阴阳的转化和四时的更替。
Trinity College,MME Dept.(Phase 2)©Grafton Architect人文价值上,内部错综交织的开放式空间,实际上将不同的社会群体聚集于此,为一切创新提供了可能性。虽然已至耳顺之年,但这于建筑师而言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创造建筑的过程就像是一场黑暗中的旅行,既充满压力又令人兴奋,因为光明总会到来。”她们坚定地说。
决定艺术大师里希特的5件物品
被小瓶子刷屏了?来看看艺术大师笔下的小瓶子!
黑人艺术家价格更高?艺术界边缘群体如何赢得市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