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建筑&设计也是艺术
34个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更迭,各类光怪陆离的建筑接连拔地而起。身处此番浪潮中,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始终将人与自然视作一切的尺度。在返璞归真的道路上,他所谓的“自由建筑”究竟是什么?又何以拥有推陈出新的力量?
建筑自诞生以来便与人类共荣,在四时更替中和自然相生。于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i)而言,这是至上的真理也是他的信条。作为今年建筑界“奥斯卡”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的热门候选人之一,即使最终与桂冠擦肩而过,贯穿其创作实践中的自由建筑理念却依旧备受推崇。
石上纯也,水庭(Botanical Garden Art Biotop/Water Garden),日本枥木,2018年石上纯也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言:“如今的建筑都不够自由。”从现代主义时期在“形式服从功能”规则下诞生的白立方式大楼,到后现代以来与“少即是多”美学背道而驰的混杂性设计,都不免陷入了特定时期的类型化窠臼中。为了打破这种僵局,石上纯也不囿于传统的营造手法,试图让建筑变得更多样:形式上,他鲜少用夯实的墙壁来分割空间,其作品也因此显得简约又轻盈;功能上,建筑则不再是单纯的遮蔽物,而是自然景观的组成部分,能够让人放下戒心并自由徜徉其中。
石上纯也,第11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日本国家馆,2008年
石上纯也于1974年出生在日本神奈川县,后于东京艺术大学获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曾在普利兹克奖得主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和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创办的SANAA建筑事务所中工作学习了四年。
建筑师西泽立卫和妹岛和世
而这两位建筑师对石上纯也的影响可以说是肉眼可见——在设计中,他们无一例外地运用了“建筑消隐”这一模式,即模糊建筑的边界、舍弃宏大的纪念碑性。虽然与老师的观点一脉相承,石上纯也却自成一派。那么在诠释自由建筑这一命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他又给出了哪些具体答案?
西泽立卫和妹岛和世,托雷多美术馆玻璃馆(Glass Museum, Toledo Museum of Art),美国俄亥俄州,2006年
创建于1970年的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坐落在伦敦海德公园内,多年来作为展示当代艺术的综合空间而存在。自2000年起,它每年2月都会邀请一位建筑师来设计一座于夏季开放的临时展亭。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等大建筑师都曾为该项目亲自操刀。去年,这项挑战落到了石上纯也头上,而他也交出了一份不负众望的答卷:在肯辛顿花园的绿地中央,一顶由62吨石板构成的巨型天棚在数个白色立柱的支撑下升起,仿佛一座生长于此的山丘,又宛如大鹏展翅。
虽然以厚重的石头为主要材料,错落有致的分布却营造出了水波般的轻盈感。当游客置身其中时,便会产生一种既受自然庇护,又能与之自由对话的感觉。石上纯也别具一格的营造手法在此构建出了一种原始的现代性,使这栋建筑成为了环境中的加分项却不落俗套。作为石上纯也的代表作,神奈川工科大学(Kanaga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AIT工房旨在为工程和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类似社区的聚集处,曾于2009年斩获第61届日本建筑学会奖。这座全透明的单层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层高4.5米,由305根截面尺寸各不相同的四方钢柱架构而成。这看似反常规的操作,实际上正是建筑师的“心机”所在:随着钢柱的分布及其倾斜角度的变化,建筑内部的功能分区便在模糊的界线中形成了。不仅如此,他还试图通过这些粗细不一、分布不均的立柱为用户营造身处森林的感觉,在人工建筑中再现自然的逻辑和体系。每当行人驻足于KAIT工房前时,便会发现玻璃墙上映射的室外风光与室内景观融为了一体,将两个看似独立于彼此的空间相联。这一切都与石上纯也的观念不谋而合——在他的蓝图中,所有空间都应是一个整体,每个部分都该拥有同等价值。
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
在石上纯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自由的建筑从来没有边界。2016年至今,他和团队一直致力于谷之教堂的设计和建造。这座反传统的教堂位于山东省日照市白鹭湾地区的山谷中,由近15层楼高的钢筋混凝土曲线墙体构成。不仅没有天顶,入口狭窄处也只有1.35米宽。为了强化原本场地的特征,谷之教堂的轮廓顺应了此处地势。但与原来的地形相比,它在规模上又是极端化的——纵向更高、横向更窄,教堂所在的区域也因此形成了一处新的谷地。当人们从中穿过走向礼拜堂时,会感觉周边愈发暗淡,前方却趋于光亮,仿佛完成了一次朝圣之旅。
谷之教堂结构图
面对如此复杂的地形环境,石上纯也并未修改或重构自然,而是在其基础之上做了延伸。目前,虽然建造谷之教堂的工程已经动土,但45米高的墙体却无法一气呵成,需要像打水坝般反复加固。故而该项目离真正面世仍道阻且长。2017年,由石上纯也建筑事务所和Studio Masks合作设计的荷兰Vijversburg公园游客中心正式开幕。这座公园始建于18世纪,为私人所有。其中不仅有一栋别墅,还时常可见沼泽地和水池。由于目前已是历史保护区,树木和小路的位置都不能移动,对建筑师来说可谓困难重重。
为了让一切景观维持原样,石上纯也沿林间小道的路径设置了游客中心。他并非简单地将建筑和风景叠加,而是视二者为一个整体,从中选取最合适的部分作为人造空间。不仅如此,为了尽可能避免视觉上的重复,他还舍弃了传统建筑中必备的立柱,用透明的玻璃墙面支撑屋顶。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游客中心的地势由外向内逐渐降低,人在坐下时便会产生高度差,对风景的感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仿佛生长于其中。于石上纯也而言,建筑本身的结构和界线永远不是创造空间的唯一手段——如何激发自然的潜能,将建筑提升至更加自由的维度,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荷兰Vijversburg公园游客中心
在看过了由石上纯也操刀的四个知名公共项目后,他设计的家庭住宅又会是怎样的与众不同呢?2016年,他为一对姓月岛的年轻夫妇设计了一座位于东京的独立公寓。
月岛住宅
为了有效利用空间,他将厨房、卧室和浴室按自下而上的顺序螺旋分布,节省下来的面积则全部留给了花草树木。不仅如此,他还设计了可以开合的顶棚,颇有中式园林营建中的“借景”之妙。这座外观上平凡无奇的住宅,走进去却是别有洞天。看似与世隔绝,却又与自然相联。于建筑师而言,如何利用水、捕捉风,将光线引入内部空间,由这些命题得出的千万种方法都是他们的立场与哲学。
月岛住宅
因此,在致力于让建筑摆脱束缚的石上纯也看来,自由的含义是多重的:它不仅意味着建筑师表达手法的自由,还代表着建筑自身在形式和功能上的自由,更是人类感知和体验的自由。当“消隐”效果在他的作品中愈演愈烈时,那些建筑实际上早已和自然融为一体,让人们看见阴阳的转化和四时的更替。精彩回顾: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