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界这个藏龙卧虎的“修罗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制胜法宝。美国建筑师珍妮·甘同样以哈佛高材生、拿奖“专业户”和《时代》周刊百大影响力人物等多重头衔,久居普利兹克奖候选名单的宝座。然而身处舆论中心的她,在工作中最为在意的竟是自然与女权?
曾经,当我们问起类似“谁是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的问题时,美国企业家、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和约翰·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于脑海。而在2019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的“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中,美国建筑师珍妮·甘(Jeanne Gang)以唯一一位上榜建筑师的身份,被人赋予了同样响亮的头衔——“建筑界的泰坦”。
珍妮·甘《O’Hare Global Terminal》,预计2028年竣工
这位于2011年斩获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2017年收获马库斯建筑奖(Marcus Prize for Architecture)的新一代建筑大师,在工作中有着怎样的态度与追求?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一探究竟。珍妮·甘《Eleanor Boathouse at Park 571》,2016年竣工
珍妮·甘之所以从事建筑行业,很大程度来自于家庭环境的熏陶。直到现在,她依然经常回忆起小时候全家外出旅行时,身为工程师的父亲每每看到各处不同的桥梁后都会驻足观看的经历。建筑师珍妮·甘,Photo by Sally Ryan除此之外,全家在冬天时堆雪人、造冰雕的趣事也是令她难以忘怀的往事。“先用雪堆出具体的形状,然后将水注入其中……”珍妮·甘乐此不疲地讲述着这些珍贵的、并为她留下深刻精神记忆的往事。到后来,各种经历与实践潜移默化地将她送入了哈佛大学建筑研究学院的大门,其职业生涯就此展开了新的篇章。珍妮·甘《Solar Carve》,2019年竣工
在接连于各个知名建筑公司积累了工作经验后,甘在1997年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建筑品牌——Studio Gang。这家分布于芝加哥、纽约和旧金山的国际建筑和城市设计公司善于从生态系统中汲取灵感,并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视为设计的出发点。这样一来,Studio Gang便孕育出了各种类型的建筑成果——从文化、公共建筑到城市公园和高层塔楼,不一而足。珍妮·甘《Vista Tower》,该作品是由女性建筑师设计的最高建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Studio Gang除了孵化各种建筑项目,还涉足杂志出版与艺术行业。以将“建筑设计平面化”为方法,唤醒公众对建筑的认识,并以此推动行业改革。对此,Studio Gang将之称为“可操作的理想主义”。
珍妮·甘《Rescue Company 2》,2019年竣工
在建筑设计中,珍妮·甘经常设想这样的生活方式:平日里闲散的邻居们互相交谈;茶余饭后,城市中的居民沿着滨水散步等等。而且,像这样的城市愿景中当然少不了花鸟鱼虫的加入。所以在她看来,匆忙都市中人类生命的健康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珍妮·甘《Aqua Tower》,2010年竣工
所以在2010年时,46岁的珍妮·甘在芝加哥完成了这幢足足有82层之高的混合用途建筑Aqua Tower的建造。她将大楼外表塑造为不规则形状,从而创造出了一户户错落的家庭阳台。
珍妮·甘《Aqua Tower》,2010年竣工
这样一来,建筑便在客观上增加了邻里间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也增进了社群内住户的情感建设。此后,因为有了Aqua Tower的成功实践,珍妮·甘也大力在公司的其它项目中推动“可居住外墙”概念的实施。珍妮·甘《Mission Rock Building F》,设计阶段
在她看来,建筑与其说是个人对自然世界的体验,不如说是我们对环境的集体参与。这种“另类”的设计方式有助于弥合因过度分散的城市建设而日渐孤立的个体灵魂。对此,珍妮·甘说道:“与其把建筑看作一个个局限的私人空间,不如让我们探寻它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连接到更大的生态系统和文化社区。因为对我来说,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也是变革的催化剂。”珍妮·甘《One Hundred》,建设阶段
另外,她的许多设计都考虑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珍妮·甘希望城市中的居民可以通过其极富自然律动的建筑,在当下高楼林立的钢铁森林中体验自然,从而与他人建立更多的联系。珍妮·甘《Q Residences》,建设阶段
尽管珍妮·甘对建筑学比“激进的”女权主义更感兴趣,但她确实是建筑领域中在性别平权问题上独领风骚的存在。
珍妮·甘《O’Hare Global Terminal》室内场景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女性在职场中薪资偏低的问题长时间困扰着她。尽管大家已在尽力争取与男性平等的薪资水平,但珍妮·甘认为行业内变革的速度还不够快。她曾在杂志中刊文,建议所有公司都应设定一个可量化的目标,以缩小男女薪酬差距。想要根除建筑设计领域中的性别歧视,薪酬平等是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起点,也是对职场女性表示尊重的首条途径。珍妮·甘《Beloit College Powerhouse》,建设阶段尽管部分欧美国家有相应的性别同酬法律——在英国,雇员人数超过250人的公司必须每年报告其性别薪酬差距;而美国在1963年颁布的《同工同酬法》中,也规定了女性的工资不得低于男性。但即便如此,到目前也没有任何公司有义务向社会与国家报告公司内男女薪酬的具体差距。
珍妮·甘《Richard Gilder Center for Science,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t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建设阶段
这样看来,此议题在法律层面上确实存在较大的灵活性。但对于一直关注性别同酬的珍妮·甘来说,她绝不允许自己公司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在经过各种调查与尝试后,Studio Gang内部的报酬“沟壑”问题得以基本解决。珍妮·甘《Writers Theatre》,2016年竣工
由此,她向行业内的所有事务所树立了榜样形象,并向所有女性从业者说道:“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它只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此举无疑是推动行业内性别平等和提高女性认可度的一项重要举措。
珍妮·甘《Arkansas Arts Center》,设计阶段
此外,在当时与同工同酬问题相继发生的还有著名的“#Me Too”运动。随着人们对性别薪酬差距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建筑界的职场骚扰事件同样浮出水面。当时,随着一份写满了肮脏事迹的人员名单被匿名爆出,一场讨论“女性建筑师在行业内所面临的陷阱及阻碍”的对话开始上演。不久之后,就连普利兹克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获得者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也涉嫌其中,并遭到指控。
珍妮·甘《Arcus Center for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2014年竣工
直到现在,建筑业依旧在努力应对该运动对它造成的影响。经过这番“风暴”的洗礼,行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被公众知晓、讨论,并向着积极的方向改善。
珍妮·甘《Arcus Center for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2014年竣工
毋庸置疑,珍妮·甘是一位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冒险精神同样是她的核心品质。在刚硬的建筑行业,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性别优势,为满满伫立着钢筋水泥的天空带来了一丝丝柔情。正因如此,珍妮·甘也在自己的不断实践下最终成为了这代人中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2020年网络艺术类高考模拟卷
看不懂的抽象画为何动辄卖亿元?
艺术圈有多虚假?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