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有选择恐惧症吗?它对你有好处吗?

赵子琛 时尚芭莎艺术 2022-03-18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se》,明胶银印,1982年 © Robert Mapplethorpe Foundation



如今,“选择恐惧症”这一顽疾在青年人群中大肆传播。它的具体症状在于当你面对过多选项,焦虑与不安便油然而生。其实不光是你,艺术界、电影圈的诸多大师同样有着类似苦恼。快跟随时尚芭莎艺术一起,看看他们有何解决之道。


「 选择恐惧症是什么?


起初,“选择恐惧症”似乎是在互联网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一种身份标签,尤其在星座解析类文章中最为常见——天秤座性格犹豫、爱纠结;巨蟹座心思细腻;双鱼座太多顾虑等。

哲学家Walter Kaufmann

但若追根溯源,其实“选择恐惧症”(Decidophobia)的概念最初是由德裔美国哲学家Walter Kaufmann提出的。其具体“症状”表现为面对大量或重要、或毫无实质意义的问题时,患者因选择困难而产生的精神紧张和焦虑,严重时甚至会放弃选择。


早在14世纪时,法国哲学家让·布里丹(Jean Buridan)就用一则名为“布里丹之驴”(Buridan’s Ass)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关于选择困难的内在逻辑:一只驴站在两堆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间,无论它做什么选择都可以将自己喂饱。可是,它却因无法决定吃哪一堆而活活饿死了......


其实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当面对“不确定性”和“过量的选项”时,很多人往往会掉入“选择、决策能力丧失”的深渊。而且这样的“无法决策”也会使人走向另一极端——追求利益最大化。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Flower》,明胶银印,1983年 © Robert Mapplethorpe Foundation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Poppy》,明胶银印,1988年 © Robert Mapplethorpe Foundation


试想一下,当我们在餐厅点餐或在网上购物时,无法做出决定的原因往往是想要得到全部。而当这样的愿望无法被满足时,痛苦与纠结便随之而来。在艺术创作领域,古今中外也有很多艺术家“患有”选择恐惧症,且备受煎熬。


「 是完美还是挑剔?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Calla Lily》,明胶银印,1988年 © Robert Mapplethorpe Foundation



 无数次尝试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绝对是天生的艺术家。如今看来,不管是他本人还是其作品都凭借极强的争议性时常出现在大众视野——露骨的性征特写、对小众偏好的叙事性描绘……不过,当我们抛开道德和社会规范所谓的“正确”框架,梅普尔索普所捕捉到的瞬间实则充满了他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Self Portrait》,明胶银印,1975年 © Robert Mapplethorpe Foundation罗伯特·梅普尔索普《Self Portrait》,明胶银印,1980年 © Robert Mapplethorpe Foundation


1978年时,找到“一种能令人迷失的黑”是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首要任务。那时,梅普尔索普对于成片的选择总是举棋不定,有时单从一个角度就能拍摄出数百张备选照片。更别提他还在不断地变换着拍摄对象——郁金香、兰花或是百合……每一张成品的背后,其实都是艺术家无数次的尝试与实验。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Orchid》,明胶银印,1988年 © Robert Mapplethorpe Foundation


此外,梅普尔索普对光线也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为了还原心中理想的光线场景,艺术家曾特意聘请专业的油漆师为之打造古典且奢华的背景。可即便如此,拍摄时稍有不同的打光角度也会使艺术家陷入久久的纠结和烦恼,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这一点如今看来也是杰出摄影工作者的共同困扰。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Tulip》,明胶银印,1984年 © Robert Mapplethorpe Foundation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艺术家在构图风格化的裸体人物、“性感”的花卉特写和名人肖像等多层面的拍摄中,持续坚持着自己的创作思路。而且随着拍摄技术与形式的革新,梅普尔索普依旧在不断尝试、不断挑选的路上走着——宝丽来、彩色转印等形式的作品渐渐浮现。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Madeline Stowe》,明胶银印,1982年 © Robert Mapplethorpe Foundation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Phillip Prioleau》,明胶银印,1982年 © Robert Mapplethorpe Foundation



 色彩爆炸 


就像在很多人心中,曼哈顿是属于伍迪·艾伦(Woody Allen)的一样,马德里这座写满故事的城市处处可见佩德罗·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的身影。从21岁踏入影视圈到现在,他已然成为西班牙最负盛名的国宝级电影大师。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剧照


其中,当我们谈起阿莫多瓦作品最为显著的特征时,“色彩”毫无疑问地首先涌入脑海。欲望、纠葛、宽恕……所有的情感表达通通被他裹入浓烈的红色之中。甚至只要谈起阿莫多瓦的电影,那位身着红裙站在马德里街头的女性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

佩德罗·阿莫多瓦《痛苦与荣耀》,画面静帧
《胡丽叶塔》剧照

说到红色,有这样一则故事充分证明了导演面对不同色度红色时的纠结与摇摆:在《回归》(Volver)拍摄完成后的后期制作中,阿莫多瓦多次要求色彩师改变红色的呈现方式——“把对比度稍微调高一点”、“把亮度调到最高”。到最后,甚至电影中随便一件开衫都红得格外夺目。

《破碎的拥抱》剧照
《我的神秘之花》剧照

除此之外,很多时候为了能使画面最大程度地激发观众共情,阿莫多瓦甚至会从画家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不厌其烦地尝试各种配色选择。然而与绿加黑、红加白相比,红、黄、蓝的经典搭配才是导演最后想要的完美答案。所以身为“颜色的诗人”的阿莫多瓦曾表示:“我和色彩的关系非常紧张,这几乎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恋爱关系。”

佩德罗·阿莫多瓦《痛苦与荣耀》,画面静帧

而且就外国观众来说,这三种颜色其实是西班牙文化在视觉上的符号化体现。这使得影片更容易走进异文化观众的内心,减少他们对电影文本的误读。更为重要的是,电影本身的表意性也得到了强化。


娄烨《浮城谜事》,画面静帧



 恐惧着装,不喜进食 


像每个人所熟知的那样,导演娄烨的作品总是在悬疑、情欲、凶杀的叙事下讲述社会厚重的真相。而且,不轻易与电影审查为伍也是他最引人注目的标签之一。但除此之外,你是否知道娄烨还是一位选择恐惧症“患者”。


导演娄烨


其中,最令他头痛的选择之一便是穿着打扮。记得有一次,娄烨的太太在国外购物时偶然间看到了他最中意的黑衬衫同款,打电话问他要不要再多买20件。得到肯定答案后她正打算付钱,可就在这时,娄烨打来电话说道:“我放大照片看了看,发现它们的扣子不一样。”付款后倍感无奈的娄太太只能根据旧版衬衫纽扣的样子,单独购买并加以替换。


娄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画面静帧


对此,娄烨解释道:“在不同的衣服之间选择令我非常苦恼,而且我也不想每天在这样的问题上浪费时间。”不过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就连每天吃什么饭都不愿浪费精力思考。同样的三样菜,娄烨连续吃了一两年。


《兰心大剧院》剧照


不过,与其说娄烨“恐惧”对衣着与食物的选择,不如说他全身心地选择了电影创作。几十年间,导演追求电影事业的热忱之心不但从未改变,还一直试图从各种方面加以突破。单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到娄烨对电影的执着与纯粹。


娄烨《推拿》,画面静帧


在过量的选择面前,艺术家的完美主义倾向迫使他们百里挑一。然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选择与焦虑是相伴而行的。所以在选择中拥有明确的方向感便成为了重中之重,它会带领我们走出“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觉。


《兰心大剧院》剧照


在这个“过度充足”的世界里,我们究竟如何才能摆脱“布里丹之驴”的捕捉?也许我们能从日本昭和时代著名短歌诗人五岛美代子的诗句中找到答案:“一生只爱一个人,这一生都是不够的。”




精彩回顾:

古人如何开会?
为何要关注黑人艺术家?
你家的椅子或许是艺术品!

















编辑、文  赵子琛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