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Willy Vanderperre拍摄的Raf Simons Archive Redux系列广告此前,为庆祝品牌成立25周年,Raf Simons宣布将再现过往品牌历史中的100件单品,为观者提供了再次或首次感受这些经典服装的机会。而无论在设计或艺术界,对于过往经典的再现都是一种明智之选,这种“回溯经典”的玩法究竟好在哪?
作为一位传奇设计师,Raf Simons的任何动向总能牵动整个时尚界的关注。近期,他宣布将重新发售100件往季设计,以此集合成全新系列“Raf Simons Archive Redux”,与2005年发行的书籍《Raf Simons Redux》同名,备受关注。
Image via Raf Simons/Willy Vanderperre/Olivier Rizzo
该系列将以视频形式于7月内揭晓,继而在12月正式发售。无论从创意还是商业层面来看,Raf Simons Archive Redux系列都将为新一代Raf Simons的粉丝们提供首次体验过往经典的机会。
The Raf Simons Archive Book Features Over 700 Pages of Important Work,From 1996 to 2006.
一直以来,Raf Simons的作品在二级市场上始终非常抢手,特别在Archive文化复兴的当下。在时尚领域,Archive意味着过去由杰出设计师们所创作的标志性单品的集合。待多年前的作品经过岁月沉淀后,便具有了特殊的历史意义。各个品牌的设计师也愈发懂得将各自的Fashion Archive作为灵感宝库,不断在回溯中探索着未来。
The Raf Simons Archive Book Features Over 700 Pages of Important Work,From 1996 to 2006.Image via Raf Simons/Willy Vanderperre/Olivier Rizzo这种通过对过往设计历史的回溯、学习和再现,也成为业界公认的设计方法。而在艺术领域,无论是关于个人过往作品的回溯,还是对过往艺术史经典的运用、再演绎,更是艺术家们普遍公认的创作主题。这种从“过去”看“未来”的玩法究竟好在哪?
01
凸显态度
乔治·巴塞利兹《Dear Marcel Duchamp, You stole that from Picasso!》,布面油画,410×305cm,2016年 © Georg Baselitz; photos: Jochen Littkemann. Courtesy Gagosian
艺术家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在其几十年艺术生涯中一直保有某种独特的创作方式,那便是经常重新演绎自己过往的作品。这一方面源于他对过去的迷恋,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对于“未来”的特殊思考。
乔治·巴塞利兹《Orange Eater(IX)》,布面油画,146×114cm,1981年 © Georg Baselitz; photos: Jochen Littkemann. Courtesy Gagosian
乔治·巴塞利兹《Orange Eater 8》,布面油画,170×145cm,2019年 © Georg Baselitz; photos: Jochen Littkemann. Courtesy Gagosian
其早期的裸体自画像和妻子Elke的肖像画等,在其后几十年间多次作为主题和灵感进行再次演绎,无限“重复”着关于它的描绘。类似这样对过往作品的“相同”创作,在巴塞利兹的艺术中屡见不鲜。可以说,他只围绕过去的经历和历史中的景象进行创作,然而令其也感到奇怪的是,尽管自己不断回顾过去,却也产生着与未来有关的许多幻象。
乔治·巴塞利兹《Orangenesser X》,布面油画,1981年
即使在眼下这个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巴塞利兹仍不为所动地在过去中找寻并反复演绎着全新的“过往”。早期作品持续作为灵感,为他带来新的创造。看似对未来毫无想象的巴塞利兹,实际一直以其独特而认真地方式,在对每段过往的探究中发现着“未来”。02
彰显品位
刘野《蒙德里安、迪克·布鲁纳和我》,布面丙烯,120×80cm,2003年
除了再现自己过往的作品,艺术家也非常善于依据过往经典再次创作,以创造出具有时空对话感的艺术风格。在轻松获得辨识度的同时,也格外彰显出自己的艺术品位和态度。更重要的是,不同时代的创作思考在新的时间节点上被再次延续,碰撞出新的火花。
彼埃·蒙德里安《Broadway Boogie-Woogie》,1942-1943年
刘野《百老汇往事》(Once Upon a Time on Broadway),2005-2006年荷兰艺术家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作为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启发了诸多领域的创作者。而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几乎贯穿了艺术家刘野的整个创作生涯。他通过在画作中重新演绎这些杰作,表达了对东西方艺术的个人理解。在刘野看来,“蒙德里安”是一种创作材料,而他所做的并非临摹,而更像是在观察某种自然。
伊夫·克莱因《单色黄(M 46)》,布面油画,1957年刘野《国际蓝》(局部),油彩、压克力、画布(双联作),210.5×420cm,2006年
除了蒙德里安,刘野还曾在作品中表达过对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的致敬。他的画作《国际蓝》便再现了这位艺术大师的两幅杰作,以平涂的方式重新描绘于其中。画中看似单纯的蓝与黄的色彩,唤醒观者纯粹的心灵感受,激起着跨越时空的回响。这幅作品也成为艺术家过往艺术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是其回顾内在精神的绝佳体现。他不单单是向自己崇拜的艺术家致敬,更是将图像转化为内在情绪,深化并强调着绘画饱含人类情感的原始特质。
伊夫·克莱因《单色蓝(IKB 79)》,布面油画,1959年,英国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藏
刘野《国际蓝》(局部),油彩、压克力、画布(双联作),210.5×420cm,2006年
为了表达对过往某件作品的欣赏,艺术家们往往会毫不掩饰地渴望将其纳入自己的作品中。杰夫·沃尔(Jeff Wall)作为当代摄影艺术的开拓者,也时常信手拈来地将经典画作运用于摄影创作里,以其对19世纪绘画的借鉴尤为显著。
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骏州江尻》,浮世绘版画,1832年杰夫·沃尔《A SuddenGust of Wind (After Hokusai)》,彩色摄影,1993年他曾根据《富岳三十六景:骏州江尻》创作的《A Sudden Gust of Wind(After Hokusai)(忽然一阵狂风)》,用摄影艺术语言再现了日本浮世绘经典。为了重现这场150多年前曾刮过的狂风,杰夫·沃尔不惜在温哥华花费长达五个月的时间,只为苦等大风天的到来。最终观者所看到的效果实际上并非一气呵成,图中的白纸全部是后期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拼贴而成的,难度系数极大。
杰夫·沃尔《A SuddenGust of Wind (After Hokusai)》,草图手稿杰夫·沃尔《A SuddenGust of Wind (After Hokusai)》(局部)这幅当代摄影作品在回溯经典中找寻到灵感,完美地保持了画面的生动与其中浓厚的东方美学意味。由此,令更多人在当代摄影的突破中,再次感受到古代不同文化艺术中所凝聚的力量。在杰夫·沃尔看来,模仿虽被认为是艺术的毒菌,但在这里却转化为一种独门武器。03
借力打力
回顾艺术史,不难发现杰出的创作者更深谙于再现经典的重要性。他们虽然嘴上并不全部承认,但却持续以经典为载体,表达自己全新的立场。这些“回溯经典”之作也很好地体现出艺术史的上下文关系,成为许多艺术家在探索全新艺术语言时的首选。
巴勃罗·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展览海报,1962年
毕加索一直是位极其善于学习的创作者,虽然他声称“塞尚是唯一给予其灵感的画家”,但实际上他在过往杰作中获得的养分远不止塞尚一人。晚年时的毕加索在欣赏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时倍感惊叹,于是在其后两年时间内开始了以其为主题的各种创作。
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布面油画,1960年
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35.5×45.7cm,1959年
当时正值现代艺术快要走到尽头、新兴的后现代艺术已经出现,毕加索如此真挚而疯狂的模仿,仿若一次对现代艺术的巡礼,用自己的语言对这场曾经的艺术运动源头表示致敬。该系列从油画、版画到素描共多达百余张,可见毕加索对这件经典的倾注程度。
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布面油画,1960年
无独有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持续反复创作的题材“尖叫的教皇”也是艺术史中的佳话,整个系列有多达40余幅传世画作。这系列的灵感源于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Velazquez)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自培根第一次看见这幅画后,这位狡诈阴险的教皇形象就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从此开始了关于他的艺术再创作。弗朗西斯·培根《Study》,布面油画,108.6×75.6cm,1955年
这一系列作品真实折射出当时艺术家在那一阶段被边缘化的生活状态。画面相比原作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精神层面夸张地呈现出这位教皇的内心世界,由此衬托出画家自己的心境及遭遇。作品中的教皇形象被培根以多种方式变形,又像是多次变换了人物面孔,给观者造成多重扭曲的心理体验。
弗朗西斯·培根《尖叫的教皇》,布面油画,1950年
弗朗西斯·培根《Study for Velázquez Pope II》,布面油画,1961年在培根看来,这些教皇的绘画和宗教无关,只是来自对委拉斯开兹作品的某种迷恋。事实上,培根根本就没有看过原作,但这也不影响他认为那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画像之一。无论如何,这幅经典为其开启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使其精神压力在画布上得到了极致的释放。弗朗西斯·培根《尖叫的教皇》,布面油画,1953年以史为镜,似乎早已是创作者们公认的一种充满智慧的思考方式。而时尚界中愈发被重视的Archive文化,也足以凸显在快节奏发展中人们对于岁月沉淀的需求和依赖。Fashion Archive之所以会被更多设计师作为其灵感宝库,无疑源自于其中饱含的丰富养分。关于“回溯经典”成为更多创作者的思路及策略,你怎么看?你渴望被记住,为何她却想消失在作品中?
成为好艺术家的10条建议
风格派是什么?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