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房产、1知己、2外号,三个数字走近大师黄宾虹!
靳尚谊《晚年黄宾虹》,布面油画,115×99cm,1996年
0
0套房产
艺术界一直以来流传着一种说法——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去世后才会值钱,这一观点看似荒诞不经,却一次又一次地在艺术大师身上被印证,黄宾虹便是典型之一。
黄宾虹一生清贫,最具代表性的一点就是终生未购置过一套房产,总是租房居住。在上海时,他曾有数年住在张大千、张善孖这对艺术家兄弟的寓所楼上,还有段时间住在艺术家陆抑非楼上。虽然居所简陋,但总是艺术大家云集,也可谓“陋室往来无白丁”。
黄宾虹与陆抑非做邻居的这段时间里,两位艺术家之间发生过不少趣事。年轻时的陆抑非创作以工笔画为主,因而对笔锋的尖细程度要求甚高,不少用旧的秃笔就闲置在一旁。而黄宾虹绘画山水恰好需要秃笔,便让自己的妻子找到陆抑非的夫人说明此托。
黄宾虹《石峰》,纸本水墨,87.5×33.9cm,1930-1940年
陆夫人转告后,丈夫欣然答应,随机送给黄宾虹一大把秃笔。为表示感谢,黄宾虹邀请陆抑非上楼观看他的画作,并开口道:“你看看我画的这些山水,你如喜欢,尽管取走好了。”黄宾虹年长陆抑非43岁,然而在后辈面前却毫无架子、慷慨大方,人格着实可爱。
黄宾虹在杭州灵隐寺写生,1954年
几年后,黄宾虹举家迁至北平生活,租住在城西南的一所小宅中。他的学生对这间住所如此描述:“宾老房则一间斗室,虽然小到不足回旋(不足转身),而所读的书从地上一直堆到顶篷。顶篷已经塌了下来,书沾了雨,他也不介意。”即便是这样一间小破屋,黄宾虹之后也因房东涨价被迫搬离。
从上海北上首都,再南归回到杭州,所到各地黄宾虹皆未购置一处房产,总是居住在拥挤之中,不过这“拥挤”可不仅仅是因为人多。黄宾虹居所虽小,但里面藏的东西却不少,他尤其喜欢搜罗金石字画,遇到琉璃厂有人送来字画,只要心动便“挥金如土”。他晚年曾言自己30年未更换过被褥,却常常为上乘的书画作品一掷千金,即便生活拮据至极点也未曾舍过收藏中的一字一画去换取物质上的富裕。
如果舍收藏不可取,那卖画也不失为一条出路。然而黄宾虹的艺术成就在生前却未被世人认可,他在上海举办第一次展览时,只有一件作品卖出。买下这张画的人究竟是谁?
黄宾虹对于卖画一事曾言:“鄙人只择人而予,非经知交介绍不动一笔。”面对各类前来索画者,无论对方出价高低,他一概谢绝。此外,据说他生前曾送过人画,对方却因嫌画面太黑而拒收,实在是尴尬而令人唏嘘。
如此看来,黄宾虹的画并非卖不出,而是知音实在难觅。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他的“知交”?
1944年,黄宾虹在上海举办第一次画展,虽只有一张作品卖出,他却为此兴奋不已——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他追着这位买家连送了好几幅画,而这人正是扬名海内外的翻译家傅雷。
熟悉傅雷的人都知道,在翻译之外,他对各类艺术都有所涉猎且见解独到,做起艺术评论来更是充满“六亲不认”的气质。张大千的作品在他这里“俗不可耐,趣味低级,仕女尤其如此”;徐悲鸿在他眼中“未入国画之门而闭目乱来”。但这位“毒舌”的评论家却对黄宾虹甚是赞许:
“宾虹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历代各家之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六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至七十、八十、九十,方始登峰造极。我认为在综合前人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
纵观黄宾虹90年人生,其中或许唯傅雷一人在生前便对他的艺术成就给予如此诚笃、坚定的认可与称赞。然而黄宾虹的艺术之路为何如此寂寞?他的画究竟又该如何欣赏?
2
2个外号
黄宾虹生前曾说过自己的作品“五十年后为世人识”,看来“自古圣贤皆寂寞”果非假话。他的作品难以看懂,一是因为国画本身门槛高,常人往往欣赏不来;二是因为黄宾虹的艺术创作集百家之长,既积淀了深厚的传统墨法,又进一步融合中西,加之黝黑的面貌,难免令人望而却步。
不过,我们印象中的“黝黑”可并非宾老的唯一面貌。黄宾虹因其创作的两种风格而被冠以两个外号——“白宾虹”与“黑宾虹”,听起来难以捉摸,实则通透明了。他的入室弟子曾说过:“黄宾虹的熟,就其笔墨论,曾有两次。第一次为五十岁至七十岁……笔笔有出处,点点有来路,也即白宾虹时期;第二次熟是在八十岁至其谢世……所画不像过去,愈画愈密、愈画愈厚、愈画愈墨,也即是黑宾虹时期。”
这样的两次成熟又是如何形成的?早年,黄宾虹曾临摹过数以千计的古画,在“师古人”的过程中汲取了无数养分;同时,他游遍风景名胜,在山河之中写生多达万张,最终两相结合自成一派。而在60岁以后,黄宾虹饱览南方山水,尤以巴蜀之地对他影响最为深远。该地的湿润气息逐渐氤氲其绘画创作,进而孕育出滂沱、淋漓的作品面貌。
从上文中的作品对应年份,我们不难体会到“白宾虹”与“黑宾虹”的风格差异所在。2017年,黄宾虹作品《黄山汤口》在嘉德春拍上以7200万元起拍,最终人民币3.45亿元成交,刷新其个人拍卖纪录。
黄宾虹《黄山汤口》(局部),纸本设色,171×96cm,1955年
该画作于1955年。彼时,黄宾虹已90岁高龄且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几近失明。他凭借着记忆勾勒出黄山之景,画成不久后便病逝杭州,该作品也成为其绘画生涯的绝笔巨制。
还记得宾老那句“五十年后为世人识”吗?事实正是如此,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宾虹的画作才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专业人士的重视并在艺术市场掀起波澜。
现在的市场中,其作品早已成为无往不利的常胜将军,但在这股“黄宾虹热”之前,他却走过了近百年的漫漫寂寞之路,所谓“厚积薄发”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