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江《骊山避暑图》,绢本设色,224×134cm,清代
立秋过后,天气依旧炎热。然而在没有先进制冷机器的古代,人们如何度过炎炎夏日?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向你介绍古人的消暑技巧,领略其中的生活妙思和审美趣味。01 “宅”很快乐
对古人来说,不管是出门见人还是招待访客,都必须做到衣冠符合礼仪,这可为夏日生活增加了不少负担。王羲之就曾写信给朋友:“今日甚热,足下各匆匆,吾至乏惙力不具。”表示烈日之下就不互相干扰了。这种夏日不见客的现象还体现在了龚贤的《浓荫消夏图》中:山林葱郁,却不见一人,唯有一紧闭房门的小屋。这留给观者无穷的想象空间:这间小屋的主人在家吗?他们在家如何消暑呢?
龚贤《浓荫消夏图》(局部),水墨绫本,166.5×48cm,清代
元代刘贯道的《消夏图》则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快乐的“宅”家生活:画中主人悠闲自得地半倚在榻上纳凉,床旁方桌上置有书卷和茶盏,而不远处还有侍女执扇为其扇风;庭院内环境雅致,种有芭蕉、竹子等绿植消解暑意。这样的夏日居家生活就算放到现在,也是人人羡慕的吧。
刘贯道《消夏图》,绢本设色,71.2×29.3cm,元代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局部),绢本设色,144×27.6cm,元代一到夏天,各路时尚推荐就开始向人们介绍清凉时装的搭配之道,但其实古人早已有一套自己的穿衣指南。魏晋时期以自由不羁、率性风流的名士风度闻名。《北齐校书图》中的士大夫们即便在办公,却身着吊带裙、肩披轻纱,好不凉快。古人大胆的夏日穿衣风格可见一斑。
虽然名画中袒胸露乳的男子形象更为多见,但也有不少对古时女性清凉着装的描绘。比如以上这幅《仕女图》就再现了一位贵族少女在家随意着装、悠闲避暑的场景。整幅图着色古朴雅致,同时下笔细腻,不仅将庭院内的布置完整地还原出来,更生动地呈现了风吹过树梢的场景,使观者感到一丝夏日清凉。
佚名《槐荫消夏图》,绢本设色,28.4×25cm,南宋古人重室内装饰,家中摆设和设计不仅代表主人品位,也是其生活趣味的体现。这幅《槐荫消夏图》描绘了一位上衣半解的高士闭目养神的消暑场景。画中细节值得玩味:床侧的屏风上是《雪景寒林图》,与当下酷暑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主人家借画中雪景驱散此刻暑气的妙思,极具艺术张力。同时,床榻旁的桌案上置有香炉、书卷、烛台等文房清玩,使人能够想象画面主人公睡醒之后的读书作画活动。饮茶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中国人四季都与茶为伴。“茶圣”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解释了夏天饮茶的重要性:“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在《陆羽烹茶图》中,陆羽悠闲地坐在山间凉亭里,指导着一旁的侍童烹茶。画面中不见暑气燥热,只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赵原《陆羽烹茶图》(局部),纸本笔墨,78×27cm,元代夏日饮茶是全民活动,皇帝对饮茶的热爱被表现在《乾隆皇帝松荫消暑图》中:没有气宇轩昂的皇家宫殿,也不见阵仗十足的出行队伍,只有身穿汉服的乾隆皇帝独自坐在石桌旁,静静地看着不远处的童子烹茶。整幅画面清幽雅致,呈现出夏日里一个安静宁和的世外桃源之景。董邦达《乾隆皇帝松荫消夏图》,193.5×158cm,清代虽然古代不像现在有遍布大街小巷的奶茶店和咖啡店,但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人们已经掌握了“冬采夏用”的制冰方法。不过那时冰块珍贵,往往王公贵族们才能使用。在《十八学士图》中,冰镇水果就出现在士大夫们的聚会中。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卷》(局部),绢本设色,182.3×44.5cm,宋代随着制冰技术的发展,冰块也能被更广泛的大众使用。到了宋代,市面上的冷饮种类众多,不仅有往水里加冰块的“冰雪凉水”,还有混合水果和糖浆的“冰雪甘草汤”、“木瓜渴水”和“荔枝膏水”等。《清明上河图》里还绘有卖冷饮的店铺,贩卖着当时流行的“香饮子”。可见,人们对冷饮的热爱真是不论古今。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528.7×24.8cm,北宋刘贯道《梦蝶图卷》,绢本设色,65×30cm,元代夏日昼长,何不午后小睡一会儿以解暑气?刘贯道的《梦蝶图卷》取“周庄梦蝶”的典故,描绘了炎夏里庄周和侍童都在树荫下入睡的场景。图中庄周仰卧在榻上,神色轻松,嘴角似有微笑——或许在这个夏日美梦中,他早已变成蝴蝶穿越千里,探寻了大千世界。浮生若梦,漫长夏日也终究如奇幻梦境一场。佚名《边韶昼眠》,水墨纸本,宋代
东汉名士边韶也因“睡觉”闻名。据说这位文章名满天下的著名学者被学生嘲笑“懒读书,但欲眠”。对此,他只回应道:“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表明自己即使在睡梦中,也在研究学问。而上图描绘的就是边韶白日作梦的场景,只见他手握书卷、酣然入睡,或许真在梦中与圣人辩经论道。
人在夏天感到烦热也同内心的浮躁有关。而为使内心平静,古人常常选择静坐。白居易就曾写诗分享与此相关的消暑心得:“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通过静坐来平复夏日的烦躁,这其实也值得现代人学习,因为其本质还是在于平衡身心的和睦。
佚名《柳院消暑图》(局部),绢本设色,29.2×29cm,北宋古时没有风扇和空调,人们就将芭蕉作扇,躲在巨大的芭蕉叶下乘凉,以躲过烈日的侵扰。《蕉荫击球图》就呈现了芭蕉叶旁古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场景:画中妇人专注地看着两个孩童玩槌球游戏,而游戏中的二童则把目光同时聚焦在一旁的小球上。画面生动、极富趣味,观者仿佛也融入了这场游戏。
佚名《蕉荫击球图》,绢本设色,25×24.5cm,宋代夏天怎么能少得了在水边嬉戏?“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古人对于荷花的喜爱可见于数不清的绘画和诗词中。《采莲消夏图》中的主人公手持团扇,乘船游于荷花莲叶间,好不逍遥自在。设想在夏日傍晚,搭上游船,在暗香涌动中感受湖面清风,岂不是夏日中一大乐事?古人非常热爱山林,对于隐士生活拥有无限向往。在夏天,山中避暑意味着可以不受外界干扰,尽情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凉意:涓涓的溪水、凉爽的山风和惬意的树荫等。而山中生活同样有趣:发呆思考、登高远望,与二三好友林中对谈。虽远离人群,但入山避暑实际是浮生偷闲的不二选择。
石涛《江村消夏图》,纸本设色,96×50.5cm,清代如何消暑是个古今共同面对的大难题。虽然现代人拥有更多先进的制冷机器,但回顾古人如何度过夏天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方法中有不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并且充满了审美和生活趣味,值得今日同样处于酷暑中的我们借鉴。风格派:三位艺术大师的乌托邦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