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烦了学习和工作?不如学古人隐居……
龚贤《云山隐居图轴》,纸本水墨,325.1×112.4cm,清代
隐逸一直是文坛吟诵的主题,纵观古今,远离俗尘、归隐山林、云游四方似乎是古时大多文人墨客的理想生活。在那个科技不发达且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些隐士们平日里都做些什么消磨时光?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一探究竟。
01 读书、写字、搞创作
王蒙《西郊草堂图》(局部),纸本设色,97.5×27.2cm,元代
对于那些淡泊名利、退居乡野而远离世俗的文人雅士来说,读书、写作、记录生活当然是每日必不可少的。不少文人墨客就是在隐居避世后才创作出数不胜数的名作。
佚名《摹卢鸿草堂十志图卷》(局部),纸本水墨,25.6×711.6cm,宋
唐代画家卢鸿博学善书,多次受唐玄宗邀请却不愿走上仕途之路。玄宗爱才,便送他山水间一处草堂,让其过上了归山隐居的生活。这幅宋摹本《摹卢鸿草堂十志图卷》展示了他在此地焚香读书、作画写诗,潇洒自在,怡然自得。
沈周《清园图》(局部),纸本设色,19.1×188.7cm,明代
钟礼《观瀑图轴》,绢本设色,177.8×103.2cm,明代
前有流水潺潺,其后背靠高山,隐士们每日与奇山异水为伴,身居山水之间,思考与感悟大自然的雄伟壮阔。
流传千古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幅《观瀑图轴》正记录了唐朝诗人李白远离仕途、隐居庐山时观望瀑布的景象。此时,诗人的内心才是真正平静的,与山水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
而这幅《听泉图》描绘了隐蔽的树林间,一道清泉潺潺流过,士人坐在小桥旁侧耳听泉,配合着树林中风吹过叶子的声音与鸟语。在没有音乐播放器的年代,这种大自然的声音应是愉悦身心的最好方式。
文徵明《听泉图》,纸本设色,64.2×30cm,明代
03 与菊为伴
梁楷《东篱高士图》,绢本设色,71.5×36.7cm,南宋
杜堇《陶渊明菊花图轴》(局部),纸本水墨,148×36cm,明代
姚绶《文饮图卷》(局部),纸本水墨,23.3×77.2cm,明代
陈洪绶《树下高士图轴》,绢本设色,235.6×77.8cm,明代
史忠《雪景山水图轴》(局部),纸本水墨,142.2×32.1cm,明代
在古代,钓鱼也是一种时尚。《雪景山水图轴》中,一远离浮躁社会的老翁在江中独自垂钓。正如“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所描绘的,他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沉醉在一片雪景中,好像早已忘了时间,悠然自得地享受着“独钓寒江雪”的乐趣。
沈周《秋林闲钓图轴》,纸本水墨,152.4×62.9cm,明代
明代画家沈周的隐居不同于陶渊明的遁迹山林,而是大隐隐于市。《秋林闲钓图轴》体现了他在没有社会压力的避世生活中游于山林间,以垂钓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解忧排遣,从而激励自己的创作热情。
佛教在唐朝蓬勃发展,当时的文人墨客也颇受其影响。《摹王维辋川图卷》描绘了诗人王维看透黑暗的官场后越来越“佛系”,而后脱掉官服、退隐辋川、吃斋念佛,活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除了他,不少高士也在归隐山林时一边徜徉于山水之间,一边静观世事参禅悟道,成为真正归于平静的隐者。
文徵明《拙政园图诗册》,纸本水墨,26.4×27.3cm,明代
疫情改变了世界,从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人的生活。我们经历过空间上的“与世隔绝”,但从来没有真正与外界断绝过联系。人们究竟该如何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或许在探索古人隐居避世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新的灵感。如果给你一次机会,你想和哪位艺术家隐居为邻?
展览:“孤独与陪伴:中国艺术中的隐居与雅集”
时间:2021年7月31日-2022年8月14日
地址: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