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最后一天!焦虑……
爱德华·蒙克《Melancholy》,布面油画,72×98cm,1894年
你是否在每个假期最后一天都感到无比焦虑?“不是刚放假吗?怎么明天就要上班了?”尽管人们不想面对,但也必须承认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那么,人们为何总在临近上班(上学)时如此焦虑不安?
柴姆·苏丁(Chaim Soutine)《Man in a Green Coat》,布面油画,88.9×55.8cm,1921年
近几年,“节后综合症”“上班焦虑症”等假期“后遗症”已侵蚀现代人的生活。尤其在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人们或多或少都被不同的“焦虑”情绪裹挟。它因我们生活中自设或他设的固定时间、固定目标而产生。即使在工作日期间,失眠、早起、社交甚至天气都会直接引起人们的负面情绪。
乔治·德·基里科《时间之谜》(The Enigma of Hour),布面油画,54.6×71cm,1911年
“不管是焦虑、压力还是恐惧,其实都是人们感知到了某种威胁而做出的反应。”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心理学家乔纳森·阿布拉莫维茨(Jonathan Abramowitz)称,“感知到的威胁各不相同,可能是要早起,也可能是未来几天都要忙起来,但共同点是(人们)总急于下结论和低估应对的能力。”可见,无论是“打工人”还是学生,节后焦虑实际都来自于对某种未知威胁的抗拒以及对自己的否定。
而这股神秘的威胁力也存在于艺术界。在大多数人眼中,艺术本就总与痛苦相伴而生。那么,艺术家们到底为何焦虑?他们又如何应对这种负面情绪?
奈杰尔·范·维克(Nigel Van Wieck)《Q Train》,布面油画,60.96×91.44cm,1990年
对艺术家而言,其最大的焦虑和乐趣都来自于“自我突破”。而他们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焦虑和矛盾本身。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曾说:“如果没有焦虑和疾病,我应该是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他一生与病魔和死亡作伴,可这一切似乎也造就了如今人们看到的表现主义艺术大师。
爱德华·蒙克《The Day After》,布面油画,115×152cm,1894-1895年
美国艺术大师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就认为:一个艺术家最好的作品都是关于自己的,是自我精神世界的写照。一旦生活中某件物品使其感到焦虑,他就会将该情绪渗透到作品中。当你看到其戏谑而抽象的作品时,可能会猜想:他是否与自己一样,也有社交恐惧、不会整理物品甚至脱发的烦恼。
艺术家们的作品总是被反复评价和与他人比较,比价格、比形式、比深度。但无论评价本身好坏与否,都为其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即使他们大多个性独立和自我,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难以逃脱外界声音带来的影响。
身为上世纪最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妻子,李·克拉斯纳(Lee Krasner)的光芒始终被“波洛克夫人”的头衔掩盖。而当波洛克不幸于一场车祸中身亡后,面对巨额遗产的克拉斯纳感到压力倍增,且每晚都彻夜难眠。最后,她放弃与失眠抗争并将夜晚的大把时间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既然有人选择直面压力,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创作的动力;亦有人选择远离世俗纷争,独善其身。比如艺术家乔治娅·欧姬芙(Georgia O'Keeffe)就在晚年直接“躺平”。其丈夫去世后,她便终日与大自然为伴。人们从其作品就能看出,压力和焦虑于她而言通通不存在了。
乔治娅·欧姬芙在幽灵牧场
乔治亚·欧姬芙《White Flower No.1》,布面油画,121.9×101.6cm,1932年
若绘画难以令人第一时间感同身受,那么行为艺术或许能让观众有更明显的情感体验。德国艺术家安妮·伊姆霍夫(Anne Imhof)就直接将人的负面情绪表演出来,其充满力量又令人不安的行为“提出了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让观众直面焦虑”。
▲「 如何缓解?」
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关于各式各样“焦虑”的讨论铺天盖地。“上班焦虑症”在假期最后一天的某个时刻突然席卷而来,人们还以此创造了大量段子和表情包。而这种通过自嘲消愁解乏的方式虽透着些许无奈,但也能看出人们愿意面对焦虑的态度。
当然,缓解焦虑的方式很多。普通人虽不能化情绪为灵感而创作,但依旧能从艺术家们非凡的创造力中获得调节情绪的技巧。比如,你可以像“强迫症”艺术家乌尔苏斯·威利(Ursus Wehrli)一般“热爱整理”,将家里的一切摆得整整齐齐;或者模仿英国画家加雷斯·卡德瓦拉德(Gareth Cadwallader)作品中的主人公边泡澡边看书,获得片刻真正属于自己的宁静;你甚至还可以像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一样记录爱人睡觉或其他生活的日常。
欧文·沃姆《白痴III》(Idiot III),摄影,103×77cm,2010年
德国艺术家沃尔夫冈·莱普(Wolfgang Laib)正在使用榛树花粉进行创作
若你的情绪依然得不到缓解,还可以参考前文提到的既爱熬夜又日常焦虑的菲利普·加斯顿。据其女儿穆萨·梅耶(Musa Mayer)回忆,他在工作不顺或没有灵感时,就会去酒吧与朋友一起寻找酒精带来的快乐。
而法国艺术家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也始终遵循“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他为暂时忘记痛苦,索性选择饮最烈的酒、熬最晚的夜。不过,该做法是否有效,大家各自斟酌……但其“活在当下”的态度的确值得学习。最重要的是,人们面对负面情绪的态度决定了它对自身的影响力。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The Dance》,布面油画,150×115.5cm,1890年
近年来,“万事皆可内卷”加剧了人们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人开始在非理性的竞争中以及目标前迷失自我。除了上班,现代人对身材、容貌甚至堵车都会感到焦虑。而解决大多数焦虑的唯一途径是:一旦有想法,就应抛开顾虑立刻去做。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钓鱼者》,布面油画,54.1×65.2cm,1874年
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Self-Portrait with a Cigarette Frankfurt》,布面油画,60.2×40.3cm,1923年
在此情况下,当人们面对未知的威胁和恐惧时,都将尽可能从容不迫地应对。即使无法做到真正地放松,也不至于被焦虑控制却无能为力。最后,假期还剩下半天时间,你还有什么想要完成的计划?别犹豫!赶快行动!
十一假期,20个国内重磅大展你一定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