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新丑风?

这就是→ 时尚芭莎艺术
2024-08-30




设计师Darius Ou的“Autotypography”项目,2012年


最近,设计界如脱缰野马,越来越“丑”……然而,大众对这一趋势却持包容态度,甚至参与了“新丑风”(New Ugly)的流行。什么是“新丑”?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今天,时尚芭莎艺术与你探讨。


⬆️欢迎收听文章音频⬆️


01

何为新丑?


俗话说得好:第一眼觉得不好看的人,可能看久了就觉得好看了……那第一眼就觉得不好看的设计呢?


椰树牌椰汁在官方微博发布的招聘信息,2022年


不知道你的感觉是否类似,但以“椰树牌椰汁风”为例,大家对其包容度的确日渐上升。近期,该品牌数十年统一的视觉呈包围式席卷网络,网友们各种拿捏广告中的拍照姿势、效仿品牌的设计风格。总的来说,很“魔性”、很“上头”。此前,某咖啡品牌也与椰树牌椰汁达成合作,出品了联名限定款饮品。看着这熟悉的包装,你的审美标准应该也开始“动摇”了——就忽然觉得:居然……有点好看?


椰树牌椰汁合作款饮品

顺藤摸瓜,“椰树牌椰汁风”并非个例,大批同类作品已横冲直撞闯入设计界。以日本设计师高田唯(Takada Yui)为代表,“新丑风”(New Ugly)成为了新风向。此类型作品可称得上完全与漂亮、和谐、秩序无关,草率得叫人摸不着头脑,但这也是令其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高田唯,“形形色色”展览海报,2018年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同时引发福岛核泄漏事故。在该年其为“Stockists Exhibition”制作的系列海报中,高田唯以五边形将日本东北地区形状抽象化,意将社会与艺术相连。但其中,艺术家名字堆砌,文字没有居中、无衬线,页边距也为零……堪称逼死强迫症。2017年,艺术家还为JAGDA(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创作了宣传海报。粗糙的印刷感、略显冲突的色彩、奇怪的排版,甚至带有一些“土味”——这又是一套典型的新丑风设计。


高田唯,“Stockists Exhibition”海报,2011年

高田,为JADGA创作的海报,2017年


不过,新丑风设计师的确也从“土味 ”中获取灵感。高田唯就被城市街头的设计或标语吸引,因其毫无“学院风”、直接性的内容传达令人动容;任教于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的设计师李艺雪也借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土味”抵达了新丑风。其作汲取独特的本土视觉,利用霓虹色和眼熟的标语共同构筑出城市边缘人群的语境。


高田唯,“潜水平面设计展”海报,2018年

李艺雪,“On Being A Factory Worker”系列,2020年


更有设计师如李根在利用新丑风呼应城市街道,以反讽固有审美体系。不得不说,此风格醒目且“下沉”……但正是这样和美学准则背道而驰的设计,却能在当下饱和的视觉狂潮中杀出一条“血路”。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李根在的海报设计

“新丑风”设计,图源自网络


02

反套路,为解放

“美从哪里开始,又在哪里结束?
它结束的地方就是艺术家开始的地方。”
——约翰·凯奇(John Cage)《沉默》(1961)

“新丑”的对立是“旧美”,后者可循至前文提到的“学院风”或“经典”。正如凯奇提出的观点,如将艺术和设计的边界延伸到严肃的境地,便有必要暂停流行的美的观念,以探寻可替代的审美标准。因此当“美”泛滥成灾时,“丑”应运而生。这种反套路举动,正可视为对现有美学体系的一种解放。

野田慎三(Shinzo Noda)的“新丑风”设计


新加坡设计师Darius Ou自2012年6月16日开始Autotypography项目。该项目持续一年,其每日都会制作一张海报发布至网络。在这364张作品中,“好设计”消失,排山倒海映入眼帘的是毫无章法、色彩对撞的“新丑”海报。“我不想像圣经一样遵循现有的平面设计规则。”Darius Ou这样解释道。


设计师Darius Ou的“Autotypography”项目,2012年


连续一整年,每天都产出作品。听起来,“新丑”也没什么难度?或许,其又可被纳入“我也能画/设计出来”的风格系列了。不幸的是,这恐怕还是一次“错付”。设计界对“美”的反叛并非心血来潮。

David Carson,《Ray Gun》杂志中的安迪·沃霍尔,设计师为90年代该领域领军人物。

设计师Neville Brody受达达主义等艺术运动进行的设计

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90年代达到鼎盛的反设计运动(Anti-Design),便借混乱的美学、冲突的颜色,狠狠中伤传统设计。创作者在嬉皮、摇滚的浪潮中扎根,吸收反叛沃土,足以为二维平面带来震动。诸多实验性的丑陋元素撕掉了“精美”的面具,破土而出。“三维”的时尚界则更为先锋。Viktor&Rolf与Maison Martin Margiela等设计师更将“另类”贯穿至底。

Viktor&Rolf 1998 AW,“Automic Bomb“系列
Maison Martin Margiela 1996 SS
《Mushpit》杂志,2018年

所以,如今的“新丑风”仍是一次连贯的、历史性的设计轮回。有独立杂志如《Mushpit》《Hotdog Magazine》已全然拥抱此又一度“反设计”浪潮;时尚界也有像巴黎世家(Balenciaga)走向“审丑时代”的案例:其于2020年推出城乡结合部风的“七夕”系列包袋,去年新品还有价值1.2万元人民币的“史上最贵垃圾袋”(Trash Pouch)……

虽然“下沉”,但丝毫不影响巴黎世家销售额的上涨。除其出其不意的视觉外,该品牌实则再次拿捏了“反套路”的精髓——时代追崇“精美”,我就“新丑”给你看。

巴黎世家“七夕”系列包袋,2020年

巴黎世家“Trash Pouch”,2022年



03

设计会更丑吗?

设计界的“审丑”并不短暂,在疑惑丑陋是否将走向极端时,我们应当了解“新丑”在给予人们“视觉休憩”外,实则是对设计的一次解构。


设计固有的功能可被归纳为彰显美感、传递信息或具有实用性。而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颠覆、破坏和反传统主义。所以,设计师一旦质疑其内在逻辑:设计必须美?设计一定传达信息?解构就出现了。对视觉的反叛带来了“新丑”;对功能性的反叛则令作品的实用性消解,这在我们的文章《设计,无用?》中也进行过探讨。


马特·贝内德托设计的“手机镜头清洁雨刮器”

马特·贝内德托设计的便携衣钩

卡特琳娜·坎普拉尼设计‍的“不舒服设计”系列产品


厘清此内核后,或许我们便可合理预测设计是否会更丑。当“丑”作为反叛手段时,设计者意在刺激观者长久以来的视觉体验。虽不会“美”,但其并不会创作出真正意义上难以接受的作品,“丑”只是表达方式。而若一味追求“丑”,作品视觉的确能够无下限,可其理念便走向空洞,最终也难成气候。


Can Yang的作品《Kitsch》

就如前期,亚历山大·王(Alexander Wang)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土味视频”,对前段时间火爆的“捡扇子教学”(后被网友进行多种带有反讽、诙谐的再创作)进行了诠释。这次尝试显得格外突兀,甚至与此前品牌的设计概念并不相关。其更像为火而做,还蹭了波令人尴尬的热度。


亚历山大·王在社交媒体发布的“捡扇子”视频,由博主四美子创作,2022年

该品牌此前发布的视频的风格


文章开头所提的“椰树牌椰汁”也曾“沦落”到如此境地。其“新丑风”视觉在前两年开始向“低俗”、“油腻”发展,甚至涉及虚假宣传,一度引发舆论风波……看罢,令人只想评论一句:我的母语是无语。


由此可见,当为引人注意而特立独行时,内核难逃浅薄;而“新丑”若只为博得观者的一次侧目,同样将面临短暂的命运。无论“丑”还是“美”,皆需审慎看待,不能仅将其单纯视为一次“放纵”。或许,这在任何领域都是一条“真香定律”?你如何看待“新丑风”?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精彩回顾:

“千禧一代”藏家如何跨界做美术馆?

艺术流派里,谁是当之无愧的“一”?

上岸难!艺术家需要考研吗?














编辑、文  于明祎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时尚芭莎艺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