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放水,泡沫重来(海通宏观 姜超)

姜超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2020-10-21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全球放水,泡沫重来

(海通宏观 姜超)


2020年才过去不到1/3,给人的感觉却好像已经过去了好几个世纪。


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我们见证了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上一次能够与之比拟的还是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


3月份,我们见证了美股的四次熔断,而历史上美股一共也只发生过5次熔断,上一次发生美股熔断还是在1997年。


在过去的一周,我们又见证了负油价,WTI5月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跌至-40美元/桶,最终收盘于-37.63美元/桶,这也是原油期货交易史上首次出现负油价。



我们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结束,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当前我们是不是又在见证某些新的历史的诞生?

 

1. 抗疫后遗症,全球大放水


疫情冲击巨大。


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20年的全球经济或会萎缩3%以上,其中发达国家将普遍出现负增长,而中国和印度也仅是勉强维持正增长。



经济的大幅下滑,同时也意味着破产和失业压力激增。仅在美国,过去1个月初次申请失业金的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而4月美国Markit制造业和服务业PMI都降至历史新低,意味着企业大面积停工。



而疫情带来的还不止是经济危机,更令人担心的是金融危机。


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并没有改变宽松的货币政策,结果就是刺激大家继续举债,使得全球整体债务率又进一步创出了新高。而疫情导致了多国经济停摆,资产价值大幅缩水,这时如果遇到大量债务到期,就可能会发生偿债困难而引发债务危机。而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是债务危机,例如亚洲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分别是部分亚洲国家、美国居民和欧洲政府举债过度所引发的危机。



以美国为例,从2月下旬开始,美国的企业债大幅下跌。原因是在长期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很多企业举借低息债务,例如去回购股票或者发展页岩油,使得美国企业部门债务率创出了历史新高,仅美国企业债市场的规模就达到了10万亿美元。而股市和油价的暴跌,叠加经济的冰封,令市场担心部分美国企业会发生偿债困难进而引发债务危机。



政府举债,央行印钞。


如何帮助这些陷入困境的居民和企业,避免债务危机?只能靠政府举债和央行印钞。


在美国,已经出台了3轮财政刺激政策,合计的刺激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而第四轮4840亿美元财政刺激即将推出,前4轮财政刺激总额将达到2.6万亿美元,占到美国19GDP12%



如何来为这2.6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买单?美国政府也揭不开锅,因而只能靠美联储印钞来发钱。在3月份,美联储宣布了不限量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按照法律美联储只能购买国债和政府机构债,但美联储很快就发明了绕道的方式,开始大量购买风险资产,甚至包括垃圾级的企业债。



在过去的1个多月内,美联储的总资产增加了2万多亿美元,比去年末增长了超50%,其中大部分是国债,但也有很多是风险资产。


在日本,其政府推出了108万亿日元的刺激计划,相当于日本19GDP20%。如何来为这108万亿日元融资?也只能是靠日本央行。在过去的23年,日本一共发行了750万亿日元的国债,相当于日本当前GDP1.4倍,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被日本央行买走了,这次应该也不会例外。



在欧元区,同样遭遇了疫情的重创。而且欧元区早已债台高筑,其政府和企业部门债务率都超过100%。为了避免欧债危机重演,欧元区只能默许各国政府突破财政赤字率上限,大量增发国债,以维持经济运行和债务的滚动,而这些新发的国债,最后也只能靠欧央行买单。截止417日,欧央行今年以来已经新购了6000亿欧元的资产,相当于欧元区去年GDP5%



从道义上来说,为了拯救生命,帮助居民和企业免受疫情之苦,这些巨额的财政和货币刺激都有无比的正当性。

 

2.  经济危机与资产泡沫


然而从逻辑上说,疫情导致的经济下滑是必然的,这意味着经济对货币的需求是下降的,如果这个时候投放天量的货币,理论上来说货币对经济而言就是过剩的,这些多余的货币如果进入不了实体经济,最终就可能会形成新的一轮资产泡沫。


我们发现,美国经济在过去的20多年,一直处于危机与泡沫的循环当中,每一个泡沫最终都会引发危机;而为了拯救危机,必然会大幅放水,这就会催生出新的资产泡沫。


拯救危机,必然放水。


今年32日,美联储宣布紧急降息50bp,随后掀起了新一轮货币宽松的狂潮。由于这一次降息在美联储原定的议息议程之外,可以看做是美联储为了应对疫情危机而采取的临时紧急降息。


而回顾过去的20多年,美联储曾经有过6次类似的紧急降息政策,分别发生在1998年、2001年和2008年,其背景都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潜在危机。


第一次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主权债务危机。19989-11月,美联储宣布三次降息各25bp,将基准利率从5.5%降至4.75%,其中1015日是非常规的临时降息。


第二次是为了应对科网股泡沫破灭和911恐怖袭击。2001年的1月、4月和9月,美联储三次宣布紧急降息,每次降息幅度都是50bp


第三次是为了应对地产泡沫破灭。20081月和10月,美联储两次宣布紧急降息,其中1月将利率下调75bp10月将利率下调50bp



宽松不停,泡沫又起。


而从事后来看,美国为了应对危机而进行的三次货币放水,最后又酿成了三轮新的资产泡沫。


1998年宽松,催生科网股泡沫。19989月份美联储降息之前,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已经从7月最高的2028点回调,而在当年10月美联储宣布紧急降息之后,纳斯达克指数开始大幅回升,此后一直上涨到20003月,最高曾超过5000点,从而催生了巨大的科网股泡沫。



2001年宽松,催生地产泡沫。2001年一年之内,美联储就将基准利率从6.5%降至1.75%,并且在2002年进一步降至1.25%,在2003年降至1%,此后的加息也非常缓慢,直到2005年初基准利率依然维持在2%左右,长期宽松的货币环境最终催生了巨大的地产泡沫。



2008年宽松,催生股市泡沫。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在1年之内将基准利率从4.25%降至零,此后又维持了零利率长达7年之久,直到2015年末才开始小幅加息。而且在2018年末利率触及2.25%-2.5%之后就暂停加息,堪称史上最弱的加息周期,而且在2019年又开始再度降息。在长期宽松的货币环境之下,美国标普500指数从09年最低的667点上涨到20202月最高的3393点,最高涨幅超过400%



2000年,罗伯特.席勒教授出版了《非理性繁荣》一书,里面描绘了美国股市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繁荣现象,并且预言了由此可能产生脱离实际的市场泡沫,而种种情形在之后数月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显示的淋漓尽致。


他在书中给出了一个著名的指标:CAPE,也就是经周期调整后的市盈率,又称为席勒市盈率,以此来观察股市的估值是否合理。而在过去的100多年,美国标普500指数的平均CAPE大约为16倍左右,但是在2000年初,最高曾经超过44倍,随后科网股泡沫破灭。而在20202月份,这一指标又再度回到了32倍,随后美股在一个月时间内暴跌1/3,一周之内发生了4次熔断。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次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出台了史无前例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是否会在未来再次催生新的资产泡沫?

 

3. 美国:金融地产泡沫交替


回顾美国过去的50年,我们发现其资产泡沫在房市和股市中交替出现,平均10年左右是一个周期,如果前一个周期中是地产泡沫主导,那么后一个周期中大概率是股市泡沫主导,反之亦然。


我们以美国的Case-Shiller房价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分别代表房市和股市的表现,并且分别取对数以消除数量级的影响,以方便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同一对数曲线上两点之差可以看做是期间的增长率。



19691979年,美国呈现房牛股平。在这十年间,美国的房价年均涨幅为8.3%,股价年均涨幅为1.6%,房市持续大涨,而股市长期横盘。


19791989年,美国呈现房股双牛。在这十年间,美国的房价年均涨幅为6.5%,股价年均涨幅为12.6%,股市大幅领涨,但房市并未下跌,这也是唯一的一次资产泡沫没有明显交替的周期。


19891999年,美国呈现房平股牛。在这十年间,美国的房价年均涨幅为2.8%,股价年均涨幅为15.3%,股市继续大幅领涨,而房市涨幅大幅回落。这意味着美国的资产泡沫正式出现了交替,从此前的地产牛市主导,转为股票牛市主导。


1999年到2007年,美国呈现房牛股平。在这8年间,美国的房价年均涨幅为7.2%,而股价年均涨幅为零,美国的资产泡沫再次交替为地产牛市主导。


2007年至2019年,美国呈现房平股牛。在这12年间,美国的房价年均涨幅为2%,而股价年均涨幅为6.8%,股票牛市再度主导了资产泡沫。期间虽然经历了08年金融危机,但美股很快就创出历史新高,而房价的回升则相对较慢。


也就是说,以10年左右为一个周期来观察,美国的股市和房市两类资产基本上都是稳中有涨的走势,区别只是在于哪一类资产领涨,而且往往是两类资产交替领涨。而上一个10年在美国是股市领涨,那么由此推演下去,未来10年美国或许又会出现房市领涨。

 

4. 日本:金融地产休戚与共


同涨同跌大起大落。


但是在日本,我们发现其资产价格表现远比不上美国。从长期来看,美国的股市和房市轮番上涨,意味着总能找到赚钱的机会。而日本的股市和房市则是同涨同跌、大起大落,这意味着要么都能赚钱,要么都在亏钱。



我们以日本的六大城市地价指数和日经225指数分别代表日本房市和股市的表现,同样分别取对数以消除数量级的影响,来进行观察。


19691990年,日本呈现房股双牛。在这21年间,日本的地价年均涨幅为12.4%,而股价年均涨幅为11.6%


19902011年,日本呈现房股双熊。在这21年间,日本的地价年均跌幅为6.4%,而股价年均跌幅为4.8%


2011年至2019年,日本呈现房平股牛。在这8年间,日本的地价年均涨幅为1.9%,而股价年均涨幅为13.7%


关键在于经济、货币。


为何日本的资产价格呈现大起大落,而未能呈现美国式的持续上涨?我们发现,关键还是在于经济和货币表现的差异。


首先,无论股市还是房市,其所代表的财富均来源于经济增长。相比之下,美国经济过去50年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而日本经济则呈现出了大起大落。


1969年到2019年,美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其名义GDP1.07万亿美元增长至21.4万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6.3%,而且在任何一个10年的周期中都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这就为其股市和房市的长期牛市提供了支撑。


同样是19692019年,日本经济总量从6.2万亿日元增长至55.4万亿日元,年均增幅也达到4.5%。但是其经济增长在前21年高速增长,年均增幅高达9.8%。而在随后的21年期经济陷入停滞,年均增幅仅为0.5%。只是在最近8年才勉强恢复到1.5%的年均增速。



其次是货币表现的差异,货币越多意味着其相对价值越低,而股市和房市的相对价值越高。


1969年到2019年,美国的广义货币M25800亿美元上升至14.8万亿美元,年均增幅为6.7%,而且其货币总量在长期来看稳中有升。


相比之下,日本的广义货币M2在前21年的平均增速高达12.2%,但在之后的21年降至2.3%,直到最近的8年广义货币平均增速才重新恢复到3.2%



也就是说,美国股市和房市的长期上涨,源于其经济和货币总量长期上升。而日本的经济和货币总量曾经有20年基本停滞,所以导致了同期股市和房市的表现低迷。

 

5. 中国:泡沫重来远离现金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情况,看看哪一类资产未来最有希望上涨。


我们选择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来代表房价,选择上证指数来代表股价,并且选择1990年以来的数据来进行观察。



房价长期上涨。


在大家的感受中,过去在中国买房的都赚到钱了,这一点在数据上也得到了印证。


1990年到2019年,我国新房销售均价从702/平米上涨至9310/平米,年均涨幅为8.7%。期间只有过两次短期的横盘时期:一次是从1997年到2003年,期间房价从2000/平米涨至2360/平米,年均涨幅仅为2.8%。另一次是从2007年到2008年,期间房价从3864/平米降至3800/平米,下降了1.7%


买房能够赚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房价的整体涨幅比较稳定,假设在过去的任何一年以新房销售均价买房,并且持有到2019年末以新房销售均价出售,不考虑折旧和利息成本,都是赚钱的。


我们上面说的是中国房市的整体情况,但如果在不同的区域和时间买房,结果会差别很大。以上海为例,使用中原上海领先指数来观察房价走势,20203月的最新指数为556,相比05年的涨幅接近400%,但相比174月的高点则下跌了8%。也就是说,从05年到16年买房都赚钱了,但如果是在过去3年中买房,到现在还没赚到钱。



股市波动剧烈。


在大家的感受中,在中国买股票很难赚钱。


但事实上,从1990年到2019年,上证指数的年均涨幅为11.6%,看似还要好于房市。股市不赚钱的原因,在于中国股市的波动极其剧烈,在牛市中买入很容易亏钱,而在熊市中买入才能赚钱。


例如05年、08年和13年都是著名的大熊市,05年上证指数曾跌破1000点,08年和13年曾跌破2000点,但如果在这三年的年末买入上证指数,并且持有到2019年末卖出,年化回报率分别为7%5%4%,依然是可以赚钱的。如果买的是质量更好的沪深300指数,同期的年化回报率分别为11.2%7.7%9.9%,其实并不逊色于房市。


07年和15年都是著名的大牛市,上证指数曾分别突破6000点和5000点,但如果在这两年的年末买入上证指数,并且持有到2019年年末卖出,累计亏损分别为42%14%



也就是说,从长期来看,无论是投资中国的房市和股市都可以赚钱。但房市的投资比较简单,在任何一年买入,只要持有的时间足够长的话,最终都可以赚钱。但股市的投资则比较复杂,需要在熊市的时候买入,但这是反人性的,因为大家都喜欢追涨杀跌,所以赚钱并不容易。


中国经济和货币持续高增。


参照美日等国的经验,中国房市和股市长期表现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和货币供应的稳定增长。


1990年到2019年,我国的GDP名义值从1.9万亿升至99万亿,年均增幅高达14.6%。而同期的广义货币M21.5万亿升至199万亿,年均增幅高达18.3%



20201季度,受疫情影响,中国实际GDP同比下降6.8%,名义GDP同比下滑5.3%。但是为了对冲疫情的影响,政府加大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1季末的广义货币M2增速从去年末的8.7%升至10.1%



展望未来,疫情的影响将逐渐减弱,经济增速的下滑只是短期现象。根据IMF的预测,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为1.2%,而2021年将达到9.2%,也就是平均每年的增速依然在5%左右。再考虑每年2-3%左右的通胀率,未来两年的GDP名义增速均值仍有望达到7%左右。



资产泡沫重来,尽量远离现金。


2020年初,达里奥曾表示现金就是垃圾,但随后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美股大幅下跌,而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其桥水基金中最著名的纯阿尔法21季度亏损约20%。而在47日,达里奥再次表示,随着全球央行大规模印钞并保持低利率以应对黑天鹅冲击,投资者可以选择持有现金以外的资产。


他说,“请记住,尽管现金的价值不像其他资产那样波动,但它的负回报代价高昂。因此,我仍然认为,相对于其它选择,尤其是那些在通货再膨胀时期仍能保值或增值的选择(例如,黄金和部分股票),现金是垃圾。”而截止到上周末,美国标普500指数相比于3月份的最低点,已经反弹了30%


为什么他坚持这么说?达里奥曾经不厌其烦的给大家讲述他的一段经历,在80年代初,他预测墨西哥将爆发债务危机,进而将导致美国经济危机。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美国央行开始大幅放水,结果美国不但没有爆发经济危机,反而进入了超级大牛市,而达里奥却赔的倾家荡产。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巨大,要不然大家也不会争相购买低收益的安全资产。今年1季度,中国的居民存款新增6.5万亿,余额宝规模新增1650亿,政府类债券新增了1.6万亿。但是这些资产的回报率实在是太低了,目前,中国主要银行的1年期存款利率约为1.75%,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收益率已经降至1.76%10年期国债利率已降至2.51%,均创下历史新低。


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全球央行这一次大印钞也是史无前例的。如果大家相信疫情终将结束,未来中国的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加上中国广义货币增速已经回升至两位数,那么我们认为相比于持有几乎没有回报的现金类资产,未来无论是持有优质的房产还是股市,应该会有更高的回报,新的一轮资产泡沫或正在酝酿。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疫情之下,谁是赢家?(海通宏观 姜超)

比起通缩,我更担心滞胀(海通宏观 姜超)

疫情大流行,全球化的终结还是新生?(海通宏观 姜超)

疫情之下,中国经济靠什么走出危机?(海通宏观 姜超)

哪里有危机,哪里最安全?(海通宏观 姜超)

海外债务危局,中国这边独好——兼论金融危机有多远?(海通宏观 姜超)

疫情只是表象,脆弱才是本质(海通宏观 姜超)

无需大放水,无法强刺激——兼论国内政策如何抗疫!(海通宏观 姜超)

到底行不行,比了才知道(海通宏观 姜超)

思考疫情过后的几个长期变化 (海通宏观 姜超)
遭遇黑天鹅,应对比预测重要(海通宏观 姜超)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官方订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