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有蹭热点大赛,《经济学人》可能会是冠军

2017-08-21 Justin 孟庆伟英文写作

说起蹭热点,不少人马上会想到微信公众号新媒体绞尽脑汁憋10万+文章,比如八卦公众号和不惜一切代价吸引眼球的北美留学生日报。好像对新媒体来说,蹭热点是第一生产力。但其实蹭热点并不是微信公众号独有的。从无名小报到《人民日报》,从各种社交平台到电梯地铁里的广告,蹭热点一直存在。有热点就有蹭热点的。


关键是有的蹭得姿势难看,有的毫无新意,有的干脆就是抄袭,有的为蹭而蹭,纯属鸡肋。以写作风格和分析质量见长的《经济学人》在蹭热点上也毫不示弱,可谓不蹭则已,一蹭惊人。如果有蹭热点大赛,《经济学人》可能会夺冠,而且极有可能独揽“最佳评审奖”、“最睿智幽默奖”和“最独特风格奖”。


对于《经济学人》这家媒体来讲,蹭热点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媒体、自媒体、博客和推特博主都对新闻热点穷追不舍,蚕食着人们有限的注意力。《经济学人》要想脱颖而出,让人眼前一亮,就必须在报道新闻的同时,蹭热点蹭得别出心裁,让读者读得爽,最好还能让读者被 Wow 到,忍不住在社交媒体疯狂转发和分享。


这周《经济学人》International 板块的一篇文章就着实令人惊艳(见下图)。



事情是这样的。上上周谷歌公司解雇了一名涉嫌发表性别歧视言论的工程师 James Damore(上图最右侧),随后《经济学人》在 Leaders 板块做了报道(见下图),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其实就是这篇文章的摘要(见下图):Larry Page, its co-founder, should have written a ringing, detailed rebuttal. 



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如果《经济学人》能够替 Larry Page 写这封信该多好?就好像几个月前美联航 CEO 发布了引发公关危机的公开声明后,我作为蹭热点菜鸟写过一篇《如果我是美联航 CEO,我会怎样写公开声明?》。


这两天惊喜地发现,这周《经济学人》真的写了这封信(http://dwz.cn/6pFg9A)!


上周 Leaders 板块文章摘要的“Larry Page, its co-founder, should have written a ringing, detailed rebuttal”恰如其分地变成了“The e-mail Larry Page should have written to James Damore”。 “the email”就是“a ringing, detailed rebuttal”。事实上,这封信远不止“ringing”(有力的)和“detailed”(细致的)。


《经济学人》写这封信本身就充满了创意,把其他媒体对这个事件的报道区分了开来。同时,信的格式,丰富的内容,精妙的驳论,层层递进的立论,有趣的事实和精选的细节则让读者大呼过瘾。


《经济学人》这封信共用了 2,648 个词,18 个段落,细致地模拟了邮件的格式,给读者极强的真实感。由于是模拟 Larry Page 的口吻,因此文章虽然睿智幽默,但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信里总结了谷歌工程师 James Damore 撰写的内部备忘录中的观点,指出了他的观点是“motivated reasoning”(动机性推理),也就是只寻找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完全无视反方观点的合理性。


为了揭露“I’m not a racist, but…”句式的虚伪性,《经济学人》还引用了当红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 Jon Snow 的犀利回应:


Have you ever noticed how no one takes sentences that start “I’m not a racist, but…” at face value? Here’s why, in the words of Jon Snow in “Game of Thrones” (season 7, episode 1). When Sansa Stark tells him: “They respect you, they really do, but…,” Snow laughs and comes back with: “What did father used to say? Everything before the word ‘but’ is horseshit.”


接着《经济学人》梳理了谷歌工程师论证中的缺陷,逐个做了反驳。在驳斥完第一个论点后,还来了这么辛辣的一句:


And that is only the first flaw in your argument. I can see at least six more, any of which would derail it on its own.


在后面的驳论中,《经济学人》列举分析了谷歌工程师故意略去或忽略的大量事实,最后还开出了一个阅读清单,真可谓苦口婆心。


同样是热点事件,当其他媒体都在一板一眼地报道时,《经济学人》却另避蹊径,以书信的形式和滴水不漏的论证让人眼前一亮,也把蹭热点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这样高难度的蹭热点并不是《经济学人》头一回尝试。早在2014年年底,当英国上下都表现出高涨的反移民情绪后,《经济学人》就曾大笔一挥,写了封《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公民的公开信》(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阅读) ,用睿智幽默当武器,抗击狭隘的民族主义。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替 Larry Page 写的这封信不会是《经济学人》的最后一封。Let's wait and see! 



PS “The e-mail Larry Page should have written to James Damore” 一文尤其适合以下读者阅读:


  • 想学习如何写创意非虚构作品的同学

  • 想学习如何写好 GRE Argument 的同学

  • 想学习如何优雅地打嘴仗的同学

  • 想提升英文辩论能力的同学

  • 想学习如何恰当使用虚拟语气的同学

 


题图:《经济学人》


推荐阅读:


访《经济学人》亚太办公室

我是如何阅读《经济学人》的?

我读《经济学人》讣告

怎样才能去《经济学人》当记者?

谈《经济学人》的“读者来信”板块


扫码可以赞赏,会显示赞赏者头像和昵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