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这样和 70 个国家的人成为朋友的

2017-12-19 Justin 孟庆伟英文写作

刚过去的这个周日,我和友邻的同事去上海做了一场年度线下分享会。我的演讲题目是《我是这样和 70 个国家的人成为朋友的》。这篇是演讲稿。


友邻老师演讲阵容


大家可以花一秒钟,闭上眼睛,把我今天的演讲想象成是一部自传性纪录片,我是讲述者。


我先带大家去见一个朋友。


时间是 2012 年的 1 月 4日,地点是香港国际机场。


我第一次乘坐国际航班,第一次出国,目的地是美国纽约。上了飞机,我刚刚找到座位坐下,旁边的一个男生和我打了个招呼。他说,“Hi!” 


他长得非常帅气,人很精神,我凭感觉问他, “Hi! Are you going home? " 


他腼腆地笑了笑,回答说,“Sort of.”


诶?这就有意思了。因为我问的是你是不是回家,也就是你是不是纽约人。我期待的回答是“Yes”或者“No”,但他的回答却是“Sort of”。算是。


什么叫算是?也就是说他和纽约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


聊了一小会儿后,我知道他叫 Jesse,是菲律宾人,出生于马尼拉。他有一半的菲律宾血统、四分之一日本血统、四分之一西班牙血统。虽然 35 岁,但看起来像 28 岁。就好像我现在 30 岁,但看起来像 26 岁。


Jesse 于纽约


Jesse 在 26 岁的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从菲律宾搬到了纽约,在曼哈顿为一些艺术家工作,工作之余用英语写一写非虚构作品。他告诉我自己刚刚花四年时间写了本个人传记。当时他已经在纽约住了 8 年了。


在飞机上我们聊了很多。当 Jesse 知道我对曼哈顿一无所知时,就从包里拿出了一张纸,义务为我画起了曼哈顿地图。


兵马未动,地图先行


从最南端的金融区、小意大利、唐人街一路讲到最北边的上东区和上西区。他还讲了曼哈顿 avenue(大道)和 street(街)的命名方法和规律,纽约历史上一些好玩儿的故事。让我不仅从地理上读懂了曼哈顿,也了解到各区的差异和变迁的背景。所以我人还没到纽约,就已经有了最好的曼哈顿历史文化手绘地图。


这就是 Jesse 的纽约情结,以及我和 Jesse 的故事,也是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生活中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都是不经意间出现的。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就好。 


我今天演讲的标题是,“我是这样和 70 个国家的人成为朋友的”,不知道大家看到后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诶?这不会是标题党吧”?现场有没有同学这样想呢?有的话举个手。


虽然身为一个网红未遂,我在写公众号的时候,为了让读者先点进来,有时候不得不想个标题党。但这个标题的确是真的。


事实上,在见到 Jesse 之前,也就是去美国之前,我已就经和世界上 70 个国家的人有过交流了


这一切要回到 1999 年。


那时候我读初一。我老家在山西,中学是在平遥上的。不知道现场同学有多少人听说过或者去过平遥?如果给平遥贴一个标签的话,那就是它有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城墙。


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平遥古城


1997 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一批被列入的还有长城、秦兵马俑、莫高窟等。


要知道,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远比现在要落后,对很多人来说旅行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但是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历史和汉文化很感兴趣,所以当时平遥接待的第一批游客大部分来自西方发达国家。


我当时是初一开始学的英语。1999 年读的初一。在学了一个学期英语,掌握了基本的单词和常用的口语后,我逛街就想找外国游客说英语。我就是想,如果我能用英语和别人说话,还能听得懂他们说的话,该有多好玩儿?


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次。


有一天我就上街了。当时虽然有外国游客,但还是零零星星的,我得边走边四处留意老外,有点像打猎的感觉。那天还真的找到了一对老外夫妇。但是自己特别特别紧张,心扑通扑通地跳。比我后来跟女生搭讪还紧张。


我就一直跟着这对夫妇,心里想着,到下一个路口一定一定一定上去和他们打招呼。但是...你们懂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一直没敢开口。


虽然看起来这是件小事,但对我的打击还是蛮大的。回到学校我还哭了一鼻子。我真的哭了。觉得自己胆子不够大,连开口说英语都不敢。


我问自己,如果我开口了,我说啥呢?我总不能一上去就说一句“How are you?” 然后一紧张,一口气说成“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然后灰溜溜地走掉吧?


诶?这样一想,我就有了思路。我发现其实自己胆子还好,关键是第一次没有做任何准备。然后,我就记得我跑到学校外面的书店,买了本实用英语几百句的那种书。


回到学校我就做了这么件事情,把那本书里认识的句子找出来,同时把学校英语课本儿中的一些对话拿出来。当时我们用的教材还是李磊、韩梅梅、Lucy、Lily 那套。



经典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


我自己想象如果到了街上,该怎么和老外打招呼,然后第二句说什么,第三句问什么。对方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就这样,我大概准备了有一个下午,在一个小本子上抄了十几个句子。我跟自己说,我下一次上街,只要把这这些句子都说了那就成功了。不管说得好不好,也不管对方听不听得懂。


然后我找了个时间就又上街了。这回碰到了个男老外,跟杨亮和韩亮老师一样魁梧。一开始我还是很紧张,心扑通扑通的跳。但这次自己明显更有底气了。


我还是和自己说,到下一个路口上去和他打招呼。下一个路口。下一个路口。下一个路口。我忘了过了几个路口,总之最后真的上去打招呼了。


我走上去,本来想说“Hello! How are you?” 但怕自己踩不住刹车,把“Fine. Thank you. And you?” 也一股脑都说了,我就换了个策略。


我说,“Hello! Where are you from?”


对方说,“France.” 


哦,法国。这个我听懂了。于是我就问他,How long have you been in Pingyao? How long have you been in China? What kind of food do you like? What’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 Pingyao? 


总之,你们懂的,主要是些简单的疑问句。


这个法国人的英语说得很好,有一点点口音,但我还是能听懂的。就这样,我们聊了有个十来分钟。


首战告捷,回去后我就赶紧拿出那个小本子,死命回顾一个小时前的对话。发现自己差不多都说了,而且还多说了几句。所以,这次特别有成就感。而且那个法国人在和我道别时还夸我英语说得好,跟我说,“You speak very good English.” 我就特别高兴。


所以很快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一直到第几百次。


那我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呢?


其实,我也摸索了相当一段时间。中间也走过一些弯路。


第一次碰到法国人后,我就在想,如果我遇到其他国家的人该怎么办?如果每次都重复同样的问题和话,很快就没什么意思了。


所以,我就买了个小本儿,就是那种能放进裤子口袋的小本儿。上下翻页的。正面我会简单手绘主要英语国家的地图,比如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在地图旁边标注主要城市的信息和国家的信息,比如主要节日、移民构成等。


在小本儿的反面,我会抄写最近在学校里面学过的一些词组和表达。


然后每次上街前,我会做一个大致的准备,比如熟悉一下这次想要练习的表达。回过头来看,有点儿像自己给自己上口语课,做刻意练习的感觉。


每次上街,只要我遇到的老外来自我没听说过的城市,我就会他们把他的城市名写到地图旁边。而且他们一般都会非常热心地给我讲他的城市都有什么有名的建筑,有好玩儿的东西。


在我们对话的时候,有一些新的单词,我犯的错,我也会在最后抄写下来。


比如,有一回我问一个澳大利亚人,“Do you like eating sugar?” 她说,“No. I don’t like it at all.” 我就很纳闷儿,说,“I think everyone loves sugar.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shapes and flavors.” 然后对方说,“Ooooh, I think you meant sweets!” 那一刻,虽然没有查字典,但我就领悟到了 sweets 的意思。虽然中文里我们会说吃一块儿糖,但是英式英语中糖果是 sweets,而美国人会说 candies. 


还有一次,我在真心实意地夸奖一个老外的衣服好看时,我说,Your sweater is pretty neat. 对方就说,If you truly think it’s neat, you can just say, “It’s neat.” “pretty” is not necessary. 我就学到了:pretty 这个词在夸奖别人的时候要避免使用。因为它是个限定词,意思就是“还可以,还不错,还行”。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在夸人的时候不会这么夸吧?比如,我们不会说“诶,阿树老师,你长得还不错”。这是评价,不是夸奖,是有区别的。


过了好多年,我记得一个大学的学妹给我用英语写邮件的时候,她想夸奖我的英语好,就说 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我读着心理就很别扭。我的英语不是 remarkable,也至少应该是 very good 吧?但我知道她犯了和我很多年前在那个老外面前犯的错一样。只不过我犯的错比她早很多,而且我改过来了。


像这种例子就很多。我会不知不觉犯很多错误,但是由于有一定的语言环境,总有母语是英语的老外帮我指正,我很快就能改过来。而且因为是自己犯的错,还有语境,印象就特别深刻,一般都能记得很牢


所以,在我做了一系列准备和积淀之后,慢慢地,我见到了很多国家的人。


就这样,在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就和小 60 个国家的人有过交流了。而且很多英语国家主要城市的人基本上都接触过。比如,大家知道美国有 50 个州,我在去美国之前就已经接触过 30 个州的人了。


所以随着我接触过的人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丰富,我发现和老外交朋友越来越容易,搭讪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有时候对方听到你知道他的老家就特别开心,一种基本的信任马上就建立起来了。


比如,后来我问一个美国人他来自哪个州,他说 Nebraska. 我马上说,“Oh, I know Nebraska. You have Omaha and Lincoln.” 就是内布拉斯加的两大城市。对方就看着我,两眼发亮。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州在美国中西部,人口很少,知名度远远比不上东西部像纽约、加州这些大的州。他很惊讶一个中国十八线城市的中学生居然知道他的老家。


这就好比,你的老家是安徽或甘肃,你出国玩儿的时候,一个从来没有来过中国的老外说,他知道你的老家,还能说出合肥和兰州。你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反应?肯定非常亲切,对吧?


有那么几次,我还会拿一些题目去问老外。有的英语老师在讲解题目的时候会按照参考答案来讲,但有时候老师的讲解不能让我完全信服。这样,我就会去问母语是英语的老外。


当然,我不会一开始搭讪就说,“诶,你能不能帮我解释一个题目?” 我会在和对方熟悉之后才问。顺带的就问了。


比如,我记得当时有一个题目。老师的解释是,coffee 是个不可数名词,因此不能说 three coffees. 但我觉得 coffee 和 beer 的用法是类似的,如果 beer 可以指一杯或一瓶啤酒,那么 coffee 也可以指一杯咖啡。后来我和一个美国人确认后,他说他们在咖啡馆点咖啡的时候,确实会说 three coffees. 这里的 coffee 指的是 a cup of coffee, 也就是它是可数的。在真正地道的英语中就会这么说。


我发现,我和很多老外能成为朋友,是因为他们其实蛮喜欢帮助别人的。当你带着好奇,带着自己的思考,去找他们真诚的交流的时候,他们是会帮助你的。而且他们也能有所收获。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我当时拍的一些照片。(省略部分讲述)


最后一张照片比较有意思。


平遥古城南门外的空地上搞的 party


大二的暑假我回到平遥。一些朋友说,他们也想找老外聊天。我说这个简单。


然后,我就一个人跑到平遥古城,找一些老外,介绍说,我们是一群学习英语的本地学生,大家在不同的城市读书,有很多好玩儿的经历,想找其他国家的人用英语聊天。注意,是聊天,是交流,不是学英语。这是有区别的。接着,我会说,晚上天黑后我们会在古城南门外搞个 party,欢迎来玩儿。最后,我会特别加一句,“对了,我们还有一种特别的饮料哦”。


那天晚上 7 点多就真的来了几个老外,大家在照片上可以看到。


说是 party,其实我们就是在地上铺一些报纸,然后一屁股坐地上。


当然,为了让 party 看起来像个 party,我就在那天下午3点煮好了一锅绿豆汤,装到 1.2 升的汽水瓶里,晚上拿去和大家分享。


所以,你们别看我没有韩亮老师长得帅,也没有杨亮老师的幽默,但我会煮绿豆汤


你们可别小看这一锅绿豆汤。很多老外可是头一回喝。他们喜欢有异域风情的名字和东西,所以我就取了这么个名字:Meng’s Soup, a tradition since 1888 Proudly cooked in Pingyao. 很多人会觉得,哇,这是一场低调奢华的文化之旅。


所以,我们就喝着绿豆汤,和来自意大利、法国、澳洲的年轻人聊了起来。


简单总结我是怎样和外国人成为朋友的,就是三点:


有准备、脸皮厚、会煮绿豆汤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是鲁迅先生说过的: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我猜想,他指的远方不只是中国,人们也不只是中国人。


这句话我非常感同身受。比如,当我听到伊朗、以色列、印度、墨西哥、瑞典等这些国家的名字的时候,我头脑中不是一个个没有意义的地名,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在街上、校园里、火车上、咖啡馆、地铁上碰到的,有机会接触到的个体。他们和我一样有个性,有梦想,有迷茫,有高兴的时候,也有沮丧的时候。我接触的人越多,越能够感觉到文化的差异远远没有共同点多。


在我看来,学好语言是为了交流,而交流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希望大家在友邻学好英语后,都能像 1999 年那个初一的我一样,去大胆地使用英语!


谢谢大家!



作者:孟庆伟 Justin

终身英语学习者

琢磨文化签约教师

《经济学人》10 年研究者

英语专四专八双优秀

雅思写作 8 分,口语 8 分,托福写作 29 分


题图:友邻名师私享会上海站。


推荐阅读:


离开与归来

美国面签小记和感想

过去的 180 天里我都做了什么?

芬兰创业公司路演大赛 Slush 英文演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