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加坡英语作文大赛冠军是怎样学英语的?

2018-02-23 Yihui 孟庆伟英文写作

左一为作者 Yihui。


这篇是“英语高分高能牛人访谈”第三期。


分享嘉宾:Yihui,就读于新加坡维多利亚初级学院。她的科幻作文 Application of BCI and Potential Social Impacts 获得了由 AI Singapore 举办的"Read the Future"科幻作文大赛高中组冠军。比赛评委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社科系系主任、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传媒系教授和南洋理工学院历史系教授。


Yihui 是我 2017 年 6 月份“高级英文写作工作坊”的学生,当时她读高一,是工作坊史上最小的学生。她在新加坡强化学习了两年英文,写作水平、语法意识和驾驭力、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逻辑思维能力等明显好于绝大部分通过英语专业八级的学生。


Justin:你在学习或工作中使用英语的机会多吗?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英语?会怎样使用英语?


Yihui:我现在在新加坡读书,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三。日常上课、学习、和同学交流都是全英文。因为新加坡的环境特殊,华人非常多,所以用中文的机会也蛮多的。但是因为我的是文科,所以日常的英文阅读写作的机会非常多,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对我来说主要还是一个英文的环境。总的来说就是英文在学术,思考方面用的多,中文主要是在日常对话。


对我来说,英语思维就是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自如地用英语思考,而不需要借助中文的词汇等等中文思维和英文思维的差距可能是英文思维更严谨。一个原因是我在一个全英文的环境下接受初高中教育,另外一个就是新加坡的教育非常注重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觉得虽然我现在的思维水平也不算很高,但在逻辑性以及深度上,比我在国内的水平还是高很多的。所以我的英文思维要比中文思维严谨一点。另外,我和周围中英文都用得很熟练的人交流后觉得,其实 the nature of the language 也会影响思维。比如中文中专门表达一些抽象概念的词汇没有英文多,所以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中文往往是把一些比较常见的字组合在一起,而英文就会有一个很专门的词去表达。所以个人觉得,在看书、思考的时候,中文的表达就没有英文来的方便,同时也比较难做到准确。这个倒只是我个人的感觉,没有专门去研究过,就当抛砖引玉看看大家怎么看吧:) 




Justin:你学英语多久了?是怎么开始学习的?


Yihui:我 15 岁之前在国内读书,英文基础其实不算非常好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的英语,但是小学课内的要求很低,就是一些普通的日常对话,比如“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table”之类的。但是我从四年级开始有请一个本地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给我上《新概念第一册》,我觉得帮助还是挺大的。不太记得具体的上课内容了,主要就是学习课文,讲语法,背单词。虽然说上课形式不是非常创新,但是和那个老师关系蛮好的,所以学习的过程还是比较有趣上初中之后课内英文的难度其实也蛮低的,一般来说 150 分的卷子大部分人都可以考 135 以上那样。但是初二的时候参加了英文奥林匹克,所以接受了一些挑战,发现自己还蛮喜欢学奥英的过程的。在一轮轮筛选下成为了最后参赛的 20 人中的一员,但是最终比赛结果不是非常满意。尽管如此,我觉得经历了这些训练让我找到了对这门语言的兴趣




Justin:你学习英语最大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当时想学好英语?


Yihui:主要是来新加坡才真正开始学英语的这里对语言的要求其实是相当高的。举个例子,去新加坡之前我做过一些雅思托福练习,和几份据说是这里小学五年级的英文题目相比,感觉新加坡的卷子在词汇、题目难度等方面都更有挑战性。正式在新加坡上学之后,英文屡屡不及格,非常的沮丧因为我的学长,学姐们 O level(新加坡的中考)的成绩几乎都是 A 或者 B,所以当时要在两年内把英语从不及格提高到优秀的压力非常大。特别是要考试前,一周可以写好几篇 300 字的作文给老师改。


另外一个动机是英国文学。因为一直都对文学感兴趣,听说有这一门选课,就非常希望借此机会学习外语的文学。学校方面其实对我的能力是非常不信任的,但在我的执着之下还是给了我一个尝试的机会因为学校课程的设置,我不能在班上上课,只能每周找文学老师补课(其实也就是老师在一个小时多的时间内把上课内容给我过一遍),所以几乎是自学。对这门课的兴趣加上向学校证明自己的压力,我当时花了非常多时间去看各种小说,散文或者文学理论书,积累词汇,练习写作。另外老师每周一对一的辅导其实也给了我很多问问题,批改作文的机会。老师也非常热情、耐心,给我推荐书,帮我修改语法、表达等等,非常受用。




Justin:请具体谈一谈你是如何突破听说读写四部分其中一项或多项的。


Yihui:就说说写作吧。刚来新加坡尝试了背单词,甚至背了一些段落,但是感觉效果微乎其微。虽然当时可能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单词量的积累,但是因为不懂得用,所以没有觉得帮助非常大。 


我觉得对我来说帮助最大的就是多看报纸。个人觉得报纸上的词汇会比较日常,相对于文学作品对初级学者的语言积累要更有用一些。之前做了很多剪报,用荧光笔把我觉得有意思的,有用的词汇画出来,然后经常复习。 另外一个方法应该是多写作文,然后给老师批改,一开始可能满篇语法错误,但慢慢的就越来越少了。我甚至觉得对当时的我而言,写作训练的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大量写作,对用词,表达会越来越有感觉。但是我觉得数量重于质量的前提是要有比较大量的词汇/词组积累(虽然说不一定很熟悉,但是至少有一个印象),写作的时候才能用的上;另外就是要有一定量的阅读,这样才会有东西可写。


最近我觉得最有感触的是英文口语。初中的时候口语一直提高不上去,现在想来应该是在华校里面中文气氛太浓,大家英语讲的不多。当时圈子也比较局限在来新加坡的中国人里面,所以主要的输出只有写作。但是到了高中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学生种族配比就不会像华校那么单一,有很多非华人。比如我们班就有印度、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人,还有各国混血的。所以在这个环境下就被迫用英文交流,听和说的英文比初中多很多。其次,在文科班大家的英文水平都很高,所以平时说的英语不会那么“Singlish”(新加坡化的英语,融入了很多中文、闽南话和马来语)。所以每天和同学说话,发信息等等,用英语的机会多了很多。其实没有很刻意去训练口语,每天说说话,潜移默化的就越来越流利了。




Justin:你是什么时候去的新加坡?去之前和去之后英语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感觉自己的英语有了最大的质的飞跃的呢?


Yihui:我是 15 岁初中毕业的时候来新加坡的。学习的最大不同就是频率和量都加大了好几倍。初中的时候主要是基础的积累,感觉进步很大的阶段是中考前的大量写作练习。这个就不多说了。但我觉得总体水平的飞跃是在高中,因为阅读、写作的要求又提高了一个层次,所以这门语言用的越来越自然,英文作为外语的生疏感几乎没有了。其实没有一个确切时候感觉自己水平忽然飞跃,主要是慢慢的,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和 local 差不多了,看书的时候不会卡,也不会走神;写作方面主要是文科考试根本没时间让你思考怎么表达,只能在超短时间内用英文思考大纲、论点、论证等等。我觉得就是一年多的文科学习让我的英文水平和中文差距大大缩小了。




Justin:你觉得语法有多重要?你是怎么学的?你有系统学习过吗?


Yihui:我语法主要都是国内系统学的,主要就是课内老师讲,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我当时学的还是比较认真,应该算是打了基础吧。 


新加坡不会系统教语法,但是老师改作文的时候对语法的要求还是有的。对一些基本的语法问题,比如 subject-verb agreement, tenses, prepositions 非常刁钻。 这些东西说起来基本,但是要完全避免还是很难的,要多练习才能将那种随笔一写,随口一说的基本错误减少到最少。我自己感觉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基本的语法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特地去学习一些比较抽象,少见的语法现象就没那么必要了,这个时间还是用来积累词组,练习输出比较好。 口语的语法我觉得主要是来高中说的多了,平时和同学讲话会有意识的检查自己的语法问题,然后同学有时候也会帮我纠错,慢慢的就说得溜了。




Justin: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走过弯路?如果有,走过什么弯路?为什么会走?如果重来,你会怎样避免?


Yihui:我觉得我走过很多人都犯过的错误,就是盲目背单词。之前以为有了很大的词汇量就可以出口成章,但是后来发现只知道意思不知道用法,表达出来的东西要么杂乱无章,令人不知所云,要么用词过于艰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话是这么说,但是基础的词汇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觉得背单词的同时,也要大量阅读,在阅读的同时也学一些新词汇,再配合输出,才是最有效的凡此种种积累。




Justin:你觉得英语输出(口语和/或写作)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是怎样克服的?如果觉得这种挑战还存在,你还在应对这种挑战,你是怎么应对的?


Yihui:我觉得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把我所要表达的意思最准确,最精炼地表达出来。其实一个意思可以用五个单词,也可以用一段话来表达;同一个概念的表达可能是清晰易懂,也有可能含蓄模糊。我觉得可能的方法是有时候在看杂志的时候,看完一段在心里默默复述一遍,然后再看看人家是怎么表达的,再看看自己和杂志上的表达各有哪些差别和不足。




Justin:你的阅读习惯是怎样的?你觉得阅读是怎样影响你的口语、翻译和写作的? 


Yihui:初中的时候看了很多的报纸,网上的杂志,文学作品。主要看的还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比如政治人文等等。Genre 的话我对 argumentative 和 descriptive 都蛮感兴趣的,会有意识地平衡这两方面的阅读量。现在读文科,课内的阅读量加大了很多,课外书看的反倒不多了。课内读的主要是 commentary, literary criticism, 小说/诗歌/戏剧,史实,historical arguments 等等。我觉得我读的类型不会非常单一,所以我的写作风格比较倾向于“混合体”,比如我会喜欢在一片议论文里面加一些修饰性的描写,或者在叙事文里面加很多议论的元素等等。




Justin 点评:


小金比较像的是,Yihui 也很小有了在母语环境生活和学习的经历。不过她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她经历了英文屡次不及格的打击和沮丧,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才获得了英文质的进步。她给我最深的启发是英语学习这件事,要有强烈的动机和兴趣;学语言长痛不如短痛,长线学习不如短期大剂量学习,早下功夫早超生。


谢谢 Yihui 的分享!


最后,Yihui 还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名叫 Young Writers' Blog 的社区。后续在推送 Yihui 获奖作文的时候会介绍这个社区和加入方法,敬请期待。


如果对“英语高分高能牛人访谈”专栏有问题和建议,欢迎留言分享。


下期预告: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伯克利硕士,她是怎样学英语的?


如果你的托福 115+ 或雅思 8+ 或接近母语,欢迎投稿。点击了解详情。



作者:Yihui

编辑、点评:孟庆伟 Justin

扫码阅读更多英语学习干货文章


题图:Yihui。 


推荐阅读:


英语高分高能牛人访谈 | 专栏

英语过专八是一种什么体验?

北外牛津校友雅思8.5,你能从她身上学到什么?

托福119分被芝加哥大学录取,她是怎样学英语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